節日問題2!急!!!

2007-09-21 2:00 am
要清明和重陽的由來,食物和活動(5分)!!!!!!!!!!

回答 (2)

2007-09-21 2:05 am
✔ 最佳答案
清明~~~~~
中 國 人 重 孝 道 , 講 求 慎 終 追 遠 , 表 現 於 行 動 上 的 便 是 祭 拜 祖 先 。 自 古 以 來 , 歷 代 都 有 掃 墓 的 日 子 , 雖 然 日 期 不 一 , 但 大 約 都 在 清 明 前 後 , 因 為 清 明 正 是 寒 盡 春 來 , 萬 物 復 甦 之 時 , 正 可 表 示 對 祖 先 的 崇 敬 。 民 國 二 十 四 年 , 政 府 明 定 清 明 節 為 民 族 掃 墓 節 , 更 凸 顯 了 清 明 掃 墓 的 重 要 意 義 。

臺 灣 自 農 業 社 會 轉 型 為 工 商 社 會 後 , 許 多 舊 時 的 習 俗 都 漸 為 人 們 所 忽 視 , 但 清 明 掃 墓 卻 仍 深 受 重 視 , 各 地 墓 園 在 清 明 前 後 , 祭 掃 活 動 進 入 最 高 潮 , 山 頭 盡 是 掃 墓 人 群 , 政 府 亦 會 舉 行 中 樞 祭 典 , 充 份 顯 示 中 國 人 不 忘 本 的 精 神 。

由 於 墓 園 多 位 於 郊 區 , 且 清 明 節 正 值 暮 春 之 際 , 全 家 大 小 掃 墓 過 後 , 往 往 會 一 同 出 遊 , 享 受 明 媚 的 春 光 , 共 享 天 倫 之 樂 , 踏 青 便 成 為 清 明 節 重 要 的 娛 樂 活 動 。

清 明 節 各 地 都 有 不 同 的 應 節 食 品 , 在 臺 灣 , 最 普 遍 的 是 墓 粿 以 及 潤 餅 , 為 相 當 具 有 特 色 的 食 物 。

清 明 節 結 合 了 人 們 對 祖 先 及 自 然 的 崇 拜 , 顯 示 國 人 崇 尚 孝 道 的 美 德 , 但 是 在 今 日 社 會 中 , 除 了 掃 墓 及 祭 拜 以 外 , 遵 循 祖 先 的 教 誨 及 發 揚 祖 先 的 美 德 , 才 是 孝 道 的 更 具 體 表 現 。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按照《易經》所述,"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是為"重九",即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詩人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描述,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重陽"的稱謂。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相傳劉邦死後,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飲菊花酒、吃蓬餌(即重陽糕)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歷經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
此後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歷代相沿且延續至今。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保存著歷史上的各種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每至九月初九,秋風送爽,人們紛紛出門遠吹,登高望遠。

2007-09-20 18:09:27 補充:
清明詩詞選 寒食 韓 翃 ( 七 五 四 年 進 士 ) 春 城 無 處 不 飛 花 , 寒 食 東 風 御 柳 斜 。 日 暮 漢 宮 傳 蠟 燭 , 輕 煙 散 入 五 侯 家 。 題 都 城 南 莊 崔 護 ( 七 九 六 年 進 士 ) 去 年 今 日 此 門 中 , 人 面 桃 花 相 映 紅 。 人 面 不 知 何 處 去 , 桃 花 依 舊 笑 春 風 。

2007-09-20 18:10:02 補充:
清 明 杜 牧 ( 八 ○ 三 ─ ─ 八 五 二 )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 , 路 上 行 人 欲 斷 魂 。 借 問 酒 家 何 處 有 , 牧 童 遙 指 杏 花 村 。 清 明 黃 庭 堅 ( 一 ○ 四 五 ─ ─ 一 一 ○ 五 ) 佳 節 清 明 桃 李 笑 , 野 田 荒 塚 只 生 愁 。 雷 驚 天 地 龍 蛇 蟄 , 雨 足 郊 原 草 木 柔 。 人 乞 祭 餘 驕 妾 婦 , 士 甘 焚 心 不 公 侯 。 賢 愚 千 載 知 誰 是 , 滿 眼 蓬 蒿 共 一 丘 。

2007-09-20 18:10:44 補充:
清 明 日 對 酒 ( 一 一 七 ○ ─ ─ 一 二 四 一 ) 南 北 山 頭 多 墓 田 , 清 明 祭 掃 各 紛 然 。 紙 灰 飛 作 白 蝴 蝶 , 淚 血 染 成 紅 杜 鵑 。 日 落 狐 狸 眠 塚 上 , 夜 歸 兒 女 笑 燈 前 。 人 生 有 酒 須 當 醉 , 一 滴 何 曾 到 九 泉 。

2007-09-20 18:11:04 補充:
清 明 即 事 瞿 佑 ( 一 三 四 一 ─ ─ 一 四 二 七 ) 風 落 梨 花 雪 滿 庭 , 今 年 又 是 一 清 明 。 游 絲 到 地 終 無 意 , 芳 草 連 天 若 有 情 。 滿 院 曉 煙 聞 燕 語 , 半 窗 晴 日 照 蠶 生 。 秋 千 一 架 名 園 裡 , 柳 絲 今 日 向 東 風 。

2007-09-20 18:11:44 補充:
清 明 ( 選 一 ) 陳 子 龍 ( 一 六 ○ 八 ─ ─ 一 六 四 七 ) 江 南 煙 雨 畫 屏 中 , 半 鏡 斜 窗 弄 小 紅 。 燕 子 不 來 樓 閣 迴 , 柳 絲 今 日 向 東 風 。

2007-09-20 18:12:15 補充:
壬 戌 清 明 作 屈 大 均 ( 一 六 三 ○ ─ ─ 一 六 九 六 ) 朝 作 輕 寒 暮 作 陰 , 愁 中 不 覺 已 春 深 。 落 花 有 淚 因 風 雨 , 啼 鳥 無 情 自 古 今 。 故 國 江 山 徒 夢 寐 , 中 華 人 物 又 銷 沉 。 龍 蛇 四 海 歸 無 所 , 寒 食 年 年 愴 客 心 。

2007-09-20 18:13:28 補充:
全國各地的清明習俗 【河北省】 東 安 縣 清 明 插 柳 、 看 花 。 節 前 五 、 七 日 即 有 人 祭 掃 墳 墓 , 清 明 節 當 天 則 在 自 家 堂 上 祭 祖 先 。 永 平 府 以寒 食 前 一 日 為 蛆 日 , 造 醯 醬 。 官 府 祭 厲 壇 。傾 城 男 女 出 郊 踏 青 、 看 花 、 挑 菜 、 簪 柳 。 有 諺語 道 : 「 清 明 不 戴柳 ,紅 顏 成 皓 首 」 。 元 氏 縣 清 明 節 又 稱 花 節, 人 家 買 花 置 酒 宴 請 賓 客。

2007-09-20 18:14:01 補充:
【山東省】 招 遠 、 即 墨 、 臨 朐 、 臨 清 等 地 在 清 明 掃 墓 時 , 要 在 墳 上 加 新 土。 據 說 這 是 為祖 先 修 屋 , 避 免 夏 天 漏 雨 。 威 海 、 棲 霞 、黃 縣 等 地 全 族 公 祭 祖 墳 後 , 一 起 吃 祭 後 的 饅 頭 及 菜 餚 , 稱 為 「 房 食 」 或 「祊 社 」 。 魯 北 地 區 還 保 留 了 南北 朝時 「 鬥 雞 子 」 的 習 俗 。

2007-09-20 18:14:25 補充:
濱縣 的 兒 童 , 在 這 天 以 煮 熱 的 雞 蛋 互 頂 , 誰 的 雞 蛋 先 破 , 誰 就是 輸 。 齊 山 、 博 山 等地 在 清 明 節 煮 一 鍋 小 米 乾 飯 讓 牛 飽 餐 一 頓 , 稱 為 「 飯 牛 」 。 有 諺語 道 : 「 打 千 罵 萬 , 清 明 一 飯 」
參考: YAHOO
2007-09-21 2:04 am
清明,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遊。[來源請求]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傢,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樑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編輯] 風俗
登高旅遊
吃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佩茱萸
射箭
放風箏
敬老活動
祭祖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0000051KK023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