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有咩“主要事迹”?

2007-09-20 6:01 pm
清朝时,有d咩主要事迹?

从清朝开始到灭亡之间,所有的主要事迹。。。

thx。。。

回答 (1)

2007-09-20 9:18 pm
✔ 最佳答案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是歷史上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曰大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由於鎮守山海關與統制關寧鐵騎的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失敗,吳三桂遂答應了多爾袞的條件、聯合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覆亡。自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

清朝間的武裝起事
據統計,整個清朝期間,武裝起事曾多次發生,而且部分起事規模較大。其中較大的有:

1646—1683 東南明鄭
1673—1681 三藩之亂
1796—1805 白蓮教
1851—1864 太平天國
1852—1868 捻軍
1894—1911 興中會 同盟會 國民黨
1899—1900 義和團
另外蒙古、雲南、陝西甘肅等地的穆斯林和準葛爾也多次發生起事。雖然波及不如上面那麼大,但是許多都持續了十幾年。在這些武裝起事中,12個是漢族為主領導的,18個由西部少數民族為主。

據分析,沒有武裝起事的較長的時間有:

1698—1712 康熙
1806—1819 嘉慶
1828—1849 道光
1876—1893 光緒
總共四分之一於總體時間。[來源請求]


與西方傳教士的交往
清朝入關之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其中,順治帝特別倚重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並尊其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由於需要新的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清朝初年和西方傳教士的廣泛交流為清朝皇帝了解和學習西方技術開啟了一扇窗戶。

順治帝在世的時間,安徽人楊光先就多次指責湯若望地用西洋曆法替代中國本土曆法,是別有用心、蔑視大清之舉。但由於順治帝對湯若望的倚重,楊光先的指責未得到重視。順治帝去世後,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結果輔政大臣鰲拜等人定湯若望死罪,直到後來才被放出。湯若望去世後,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接管「欽天監」。不久楊光先又誣告南懷仁。這時康熙帝已親政,他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包括數學、天文、地理、光學、醫學、解剖學等都有較大的興趣。為了公開驗證楊光先與南懷仁的是非,他於是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眾測驗,結果證明南懷仁正確,楊光先錯誤。結果湯若望被平反,而楊光先被免職。這使得耶穌會士獲得了更大的榮譽。

然而,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天主教內部發生了「禮儀之爭」。羅馬教宗下令禁止教區內的傳教士使用耶穌會的中文辭彙「天」和「上帝」 來稱呼天主,也禁止中國教友敬孔敬祖。這與當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其後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所採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樣做有違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康熙帝於1700年批示說:「敬孔敬祖為敬愛先人和先師的表示,並非宗教迷信」。然而羅馬主教則認為:在有關信仰問題上,神學界比中國皇帝更具權威。雙方爭持不下,最後清政府發出了「禁教」令,規定「不准不守『利瑪竇的規矩』的傳教士在中國地面繼續行教」。1722年雍正帝即位後,下令對天主教奉行全面禁教政策,而多數傳教士也因此被迫離開中國。這樣清朝初年中西文化的交流就此中斷。


對外政策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為了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部的聯繫,以鞏固新朝的統治,曾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頒佈禁海令;並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2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頒佈「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這中止了明朝中葉以後海外貿易繁榮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佔臺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開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許與西方貿易。康熙曾口諭大臣們:「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並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時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對日本的衝擊,對與清朝的貿易也採取嚴格的限制。因此,此時的海外貿易與明末相比,已經大為衰弱。

到了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中國(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收錄日期: 2021-04-23 14:10: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0000051KK006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