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胃酸過多症
是指胃液分泌過多,並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適的病症。
主要癥狀
反覆出現陣發性燒心或反酸、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誘發因素
長期酗酒、辛辣食物、不定期進餐、精神緊張、喝過多汽水、大量吸煙、嚴重燒傷或細菌感染都會誘發胃酸過多症。
治療藥物
類型
制酸劑,如氫氧化鋁凝膠、三矽酸鎂、碳酸氫鈉等
組胺H2-受體阻斷劑,如西米替丁等
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貝拉拉唑等
胃腸粘膜保護劑,如替普瑞酮等
具體藥物
埃索美拉唑, 奧美拉唑, 法莫替丁, 蘭索拉唑, 雷尼替丁, 磷酸鋁, 碳酸鎂鋁, 尼扎替定, 米索前列醇, 馬來酸伊索拉定
輔助治療
牛奶及乾薑湯
2.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是胃、十二指腸……等黏膜受到胃酸侵蝕而形成表面組織損傷;出現在胃時,稱為胃潰瘍(gastric ulcer),出現在十二指腸稱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或是食道潰瘍。
病理機制
消化性潰瘍是一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發病原因有諸多方面:
諸如長期使用粗糙、刺激性食物,不注意飲食結構,以及長期服用如阿司匹林(Aspirin)、強的松、酒精等導致胃粘膜的破壞使得胃腸道的自我保護能力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具有「胃蛋白酶」以及胃酸的胃液即可較輕易的穿透胃粘膜屏障,以消化胃腸道的自身組織,形成潰瘍。
另外,消化性潰瘍也可由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致使胃酸、胃蛋白酶的量超出胃粘膜所能應對的程度,而導致潰瘍的形成。幽門螺旋桿菌,也可以誘發消化性潰瘍(通過刺激胃酸分泌等)。此外,心理因素,精神高度緊張也可引起消化行潰瘍,家族遺傳,父母或近親中有潰瘍的人,較易罹患。。大部份患者感覺有燒灼感、悶痛、脹痛、饑餓痛、感到疼痛。
病程
消化性潰瘍病程長,並周期性發作。氣候變化時容易發作。
注意事項
消化性潰瘍患者要注意恢復生活及飲食規律,防止疲勞,注意休息。注意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因為精神對胃粘膜的修復有很大影響。飲食一定要注意定時定量,多吃易消化的食品如『粥』、『麵食』等。忌食辛辣、忌煙酒、咖啡、碳酸飲料等。對於處於阿司匹林、強的松等強胃腸道刺激藥物療程間發生的胃潰瘍,應停藥或遵醫囑
治療原則
治療本病可對上述病理因素,對因治療,具體可使用「制酸劑」、「胃粘膜保護劑」、以及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
消化性潰瘍本身對人體並無大礙,只是反覆發作會導致胃腸道的癌變、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等嚴重的繼發證。所以對待消化性潰瘍一定不能大意,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3.胃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個最普遍被診斷的癌症,而且是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高,被視為國際間重要的健康危機。在去年2006年統計中顯示接近有950,000個案例發生,而且大約將近700,000位病人死於這一種疾病 。 胃癌的高發生率包括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南美洲和東歐的國家 。在台灣地區,胃癌發生率尤其偏高,每十萬人口約有八點五二人至九點六八人,胃癌名列九十五年度癌症死亡原因第五位,約有兩千五百人死於胃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11.4% 。
胃癌的分類可分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及進行性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臨床表現症狀則是模糊且不具特異性。大部份診斷出胃癌的病人被發現時都已經是進行性疾病來呈現。 統計發現超過 50% 的病人會進行手術,但是手術之後,大約60-70% 的病人發生轉移 。 轉移性的胃癌仍然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 一般而言,胃癌病人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大約22%左右,而晚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的存活率更小於5%以下。 化學療法已經成為胃癌治療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緩和的化學療法已經被證明能提高存活率或末期生活品質。
目前藥物治療選擇
對於進行期胃癌的化學療法,單一藥物和合併多種藥物治療都曾被廣泛地試驗。胃癌是對化學療法呈中度反應的癌症,單種藥物抗癌藥物,例如5-FU、trimetrexate、mitomycin C、hydroxyurea、adriamycin、epirubicin和carmustine (BCNU) 都有18~30%的部份反應率。合併使用這些藥物或加上對其他癌症有效的抗癌藥物在無法手術切除或術後復發的胃癌,約可獲得20~45%的腫瘤緩解率,且大多數患者胃癌相關症狀亦可獲得有效之改善。根據國內外數篇近來隨機分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合併化學治療能有意義的延長轉移性及復發性胃癌之存活期 。
最近幾年,一些較新的合併化學療法藥物已經提供患有進行性的胃癌病人較優越的腫瘤緩解率和比較少的毒性。 這些藥物包括 docetaxel 、 paclitaxel 、TS-1、capecitabine 、 irinotecan 和 oxaliplatin 。根據一項大型臨床研究REAL-2結果顯示,EOX 合併療法應該成為新的第一線標準療法 。
4. 腸道血管發育不良
是小腸血管發育不良出引起下消化道慢性失血。由於是間斷性出血,診斷檢查時不出血,因此難診斷。
病因病理
大 多 數 病 人病因未明, 在 70~90 歲才被診斷,一般認為屬獲是老年退行性病變。其粘膜病理基礎是粘膜下靜脈進入肌層時,受肌肉收縮的影響,使靜脈血流呈擴張,迂曲,於是間斷性阻斷,逐漸發展至粘膜毛細血管擴張,喪失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功能,引起小動靜脈直接溝通, 於 是 引起下消化道慢性出血.
臨床表現
其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下消化道慢性失血和貧血,為急、慢性便血、黑便、隱血和貧血,有時嘔血,有時無任何前驅癥狀,無特異性定位、定性體征。因此診 斷困難
治療
如果貧血嚴重,需要輸血。消化系統內窺鏡術治療是第一選擇。如果是急症,需要緊急外科手術切除血管發育小腸,或者需要緊急血管造影術血液凝結治療。
5.腸胃炎
是比較籠統的稱呼,具有非特異性,通常不能清楚判定病因。如果能正確判斷是由於特定的病因引起的,則不適宜使用腸胃炎這一稱呼,應用胃炎(也包括更細緻的稱呼如糜爛性胃炎、非糜爛性胃炎等等)、腸炎(也包括更細緻的稱呼如結腸炎、十二指腸炎等等)
癥狀
上消化道癥狀:諸如厭食、嘔吐、腹瀉、腹痛。
病因
腸胃炎具有難以判定具體病因的情況。
細菌:可能引起胃腸炎的細菌包括創傷弧菌、彎曲菌、沙門氏菌等等。
病毒:儘管人體對病毒的抵抗力很好,但多種的病毒仍可以引發腸胃炎。如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星狀病毒等等。特別是諾沃克病毒,任何季節在成人和兒童中均可致病,而且可以通過糞便-口傳染、水源污染傳染,容易引起嚴重腹瀉。尤其在公共衛生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更容易暴發。
寄生蟲:比較少見由腸道寄生蟲引起腸胃炎。也不易傳播。但該病症可引起慢性病或引起其他病變。2006年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現由於生食螺肉(福壽螺、東風螺)而傳染於人體的廣州管圓線蟲就可能引起腸胃炎並引起更嚴重的病變。
食物中毒:是更為模糊的病因,可由細菌毒素或病毒感染引起。
診斷
病源接觸史是重要的診斷特徵:可能受污染的食物,不潔、未經處理或遭污染的飲用水,接觸有同樣病征的患者、疫情地區旅遊,都是診斷的首要懷疑特徵。
進一步診斷要通過血液、嘔吐物、糞便培養,對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判斷。
應仔細排除其他急性病症可能。
治療
使用支持療法較為常見。也就是針對病征進行治療。
對輕微腹瀉和嘔吐患者口服電解質溶液以防止脫水。對較嚴重的患者採用靜脈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對疼痛、腹瀉、嘔吐較嚴重並已經確切排除特異性病因的患者,可以給予適當的藥物止吐或止痛。
病人需要給予恢復的時間,儘可能靜養,嘔吐或腹瀉的容器應儘可能近。
抗生素治療受到爭議。儘管中國醫生喜歡給患者使用抗生素和靜脈點滴方式用藥[來源請求]。但是口服抗生素可能引起腸胃應激反應,加重腸胃炎。濫用抗生素增強病菌、病毒的耐藥性。對於單純性胃腸炎患者,使用抗生素不會提早消除癥狀,也不會有助於痊癒。
預防
避免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體液,如必須接觸也應事後充分消毒。
避免前往腸胃炎暴發疫情地區。
如不能確定當地飲水的潔淨,可飲用瓶裝水,或將水沉澱並取其上層水充分燒開後飲用。
避免生食。即使在中國南部地區、日本這些有生食魚貝傳統的國家和地區,也應避免生食淡水養殖或捕撈的魚類和貝類。生食海水魚貝並不安全,但受感染幾率相對較小
6.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
也稱為 結腸癌 或者 直腸癌,包括腫瘤在大腸,直腸及闌尾的增生。在西方世界里,這是第三個最常見的癌症,並且第二個導致死亡的癌症。一般認為,許多大腸癌是從大腸里的腺瘤性息肉所引發的。這些形狀與蘑菇相似的腫瘤一般都是良性的,但過了一定的時間其中的一些腫瘤會演變成癌症。
症狀
結腸癌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直到發病中晚期發現為止,許多組織建議定期篩檢疾病,目前檢查直腸癌的方式是利用大便潛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其症狀有:
排便習慣改變
便血或直腸出血
大便有黏液
感覺排便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