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以身作則」的故事出處

2007-09-20 5:27 am
成語「以身作則」的故事出處

回答 (4)

2007-09-21 3:20 am
✔ 最佳答案
以身作則 的詳細資料 〔人部〕以以ㄧˇ身ㄕㄣ作ㄗㄨㄛˋ則ㄗㄜˊ

【釋義】身:親身,自己。則:準則,榜樣。
【出處】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用法】說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榜樣,給人正面示範。
【例句】領導者應該凡事以身作則,才能獲得屬下的敬佩和愛戴。
【義近】言傳身教/身先士卒/井臼親操。
【義反】己不正焉能正人/上樑不正下樑歪。
(資料來源: 遠流活用成語辭典)

論語﹕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zhuxi2.htm


2007-09-28 00:06:24 補充:
下面那位人兄,請你不要在亂說一通~你說的什麼隋朝的隨文帝很樸素可能是真的,不過,過去的事情我們都是要靠文字的記載,你那些只是文字的記載的東西,而用文字記載的那樣東西才是出處,現在問的是出處,知道嗎?
參考: myself
2007-09-26 11:37 pm
儒家德育課程(樣本)
班級:五年級 單元四:為政 節次:第二十一課
(二十一)正名盡分、以身作則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就是以道德來教化人民,使人民遵循共同認許的標準和制度來生活。在春秋時代來說,是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由國君到庶民,人人按自己的身分地位去做事;特別是執掌政治的人,更不能有逾越本身地位的言行。
  孔子認為春秋時代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正因為許多人都不按自己的名分來行事;特別是臣子對國君的僭越行為,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張。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齊景公說:“對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嗎?”
  孔子對齊景公的答問,包含了豐富的意義,如果人人按名分來辦事,社會就能安定,不會有以下犯上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孔子教導我們,每種名分也有他分內的責任,人人要努力去實踐,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這才是正名的主要意義。
  國君做得不好,這是他不能完成名分內的責任,那麼臣民就會失望不擁戴他。做父親的行為不端正,又怎能教育孩子,得到子女的尊敬呢!
  和正名的主張一起來說的,還有“正”的觀念,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回答說:“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孔子認為處理政事,作為領導者,要由自身作表率,這樣,才能發揮道德教化的效果。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國政有甚麼困難呢?不能端正自身,怎能端正別人呢?”
  又說:“本身的行為端正,不發命令,就能施行;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也不會服從。”
  孔子說的處理政事的道理,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正名的意義,是教導我們做人做事要盡本分,我們說的盡責也是這個意思;今天說的“名分”就是指名稱下有分內的要求,有他的職責,不能達到分內的要求,這個名也成了虛假,不能成就這個名的意義了。舉個例子來說,例如好學生這個名稱就附列了許多對學習、對品德修養和行為的要求,如果別人稱我做好學生,自己在心底裏就要想想要怎樣做,去達到父母、師長、同學等公眾的期望,才能完成好學生這個名稱下的本分,否則怎樣稱得上是好學生呢!
和“正名”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孔子所說的“正”,一個正字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要求,總括來說,是“正其身”;即端正本身的行為,再由本身的行為影響別人,給別人作榜樣,令別人也隨著做。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做得好。
  父親良好的行為,教育了子女;老師的學問和品德好,學生敬重他;上司勤奮工作照顧下屬,下屬也向他仿效。今天成語裏的“以身作則”、“上行下效”等,都是來自孔子所說的道理。修養品德的原則是這樣,做人、做事、做一個機構的領導、做國家的領袖,都要細細體會孔子所說的“正名”和“正身”的意義啊!
2007-09-23 9:29 pm
這個成語不但由論語出來的...
還有!!
隋朝的隨文帝用飯穿著都很儉樸..樸素....也要求官員和兩個兒子也要以他榜樣... 以身做則也可以是指件事~~~

希望幫到你~~
2007-09-20 8:55 am
"以身作則" 的出處是 "論語-子路"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參考: 朗文-常用中國成語辭典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07: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9000051KK038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