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07-09-19 3:43 am
是著名詩句還是名人雋詞

回答 (6)

2007-09-19 3:47 am
✔ 最佳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孔子說的 原文: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
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
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遺,吾
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
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與於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大意:
   (一)自「古之學者必有師」至「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說明為什麼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重要)
   (二)自「生乎吾前」至「師之所存也」
     說明從師的原則(是:師道)
   (三)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至「其皆出於此乎」
     說明今之眾人因恥學於師,故愚者愈愚。
   (四)自「愛其子」至「吾未見其明也」
     說明眾人只知為子擇句讀之師,而不知為己從師解惑為不明。
   (五)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至「其可怪也歟」
     (舉「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事)說明士大夫反不如巫醫等人之智。
   (六)自「聖人無常師」至「如是而已」
     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
   (七)自「李氏子蟠」至「作師說以貽之」
     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在嘉許李蟠能行古道)。
主旨:說明從師問學的道理。(篇首(一)(二))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贈序);內容為論說文。
2007-09-20 12:36 am
名人雋詞
佢係孔子講既
2007-09-19 4:02 am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第七》)
【註釋】
(1) 行:走路。
【譯文】
孔子說:「三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評析】
孔子隨時隨地都用心觀察別人的言行,以求進步。他認為身邊的人,必定有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也就是說當看到別人的優點、良好的品德行為時,要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向內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或類似的行為,若有則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古今知識分子極力讚賞的座右銘之一,對於我們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增長知識,都是有指導作用的。
【類似語詞】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延伸思考】
(1)如何在身邊的人的身上找到可以為師的地方?
(2)請舉例說明,同儕中或親友中值得學習的好表現。
(3)如何看待別人的優點與缺點?
(4)如何看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說故事時間】
晏嬰,字平仲,人稱晏子,春秋時齊國人。他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的相國,以節儉、身體力行為齊國人尊重。晏嬰去世後,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傳世的有《晏子春秋》,由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當晏嬰為齊景公的宰相時,有一天晏嬰出門,他的車馬剛好路過馬車伕的家,車伕的妻子從門縫偷看她的丈夫。她那為宰相駕車的丈夫,坐在華麗的車蓋下,趕著馬車,神氣活現、得意揚揚,一副驕傲自滿的樣子。
等到車伕回家後,妻子請求離去,再也不想回來了。車伕問為什麼,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長,卻當了齊國宰相,名聞天下,各國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時候,志慮深遠,不時有著謙虛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車伕,卻自鳴得意,這就是我為什麼要離開你的原因。」
自從聽了他妻子的話後,車伕駕車的態度逐漸轉變了,處處顯得謙虛和藹。晏子觀察到車伕的變化後,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何在,車伕便如實地說了。
晏嬰讚賞他聽到諫勸,能夠馬上改過的精神,認為是一個值得任用的人,於是推薦他當了齊國的大夫。
原文: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史記·管晏列傳》)
【故事討論】
故事中的車伕前後表現如何不同?改變他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關鍵原因是懂得內省、容納妻子諫言、學習謙虛、見賢思齊等
【課後學習】
當一個人願意放棄自以為是的「成見」、「觀念」或「缺點」時,結果往往獲得更多,故事中的車伕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後來成為一名齊國大夫)。你在生活中有此經驗嗎?或者請您舉別人的例子或古今中外歷史故事和大家分享!

圖片參考:http://ct4.ck.tp.edu.tw/yll/images/title/02_3.gif








原文: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
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
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遺,吾
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
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與於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大意:
   (一)自「古之學者必有師」至「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說明為什麼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重要)
   (二)自「生乎吾前」至「師之所存也」
     說明從師的原則(是:師道)
   (三)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至「其皆出於此乎」
     說明今之眾人因恥學於師,故愚者愈愚。
   (四)自「愛其子」至「吾未見其明也」
     說明眾人只知為子擇句讀之師,而不知為己從師解惑為不明。
   (五)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至「其可怪也歟」
     (舉「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事)說明士大夫反不如巫醫等人之智。
   (六)自「聖人無常師」至「如是而已」
     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
   (七)自「李氏子蟠」至「作師說以貽之」
     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在嘉許李蟠能行古道)。
主旨:說明從師問學的道理。(篇首(一)(二))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贈序);內容為論說文。
2007-09-19 3:51 am
是名人雋詞, 孔子的名句.

「 三 人 行 , 必 有 我 師 焉 . 擇 其 善 者 而 從 之 ,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
2007-09-19 3:48 am
係名人雋詞
2007-09-19 3:48 am
是名人雋詞

因為孔子唔係著名詩人,但係名人

【原文】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第七》)
【註釋】
(1) 行:走路。

【譯文】

孔子說:「三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評析】

孔子隨時隨地都用心觀察別人的言行,以求進步。他認為身邊的人,必定有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也就是說當看到別人的優點、良好的品德行為時,要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向內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或類似的行為,若有則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古今知識分子極力讚賞的座右銘之一,對於我們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增長知識,都是有指導作用的。

【類似語詞】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2007-09-18 19:49:20 補充:
上面的別離題是孔子說又點???沒有答到正確答案!!!!!!!!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2: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8000051KK031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