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我自我是否就是「我執」?

2007-09-18 10:15 am
佛教上「我執」的實際含義是什麼?
追求自我,追求人生價值,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也算是我執嗎?

回答 (7)

2007-09-18 6:07 pm
✔ 最佳答案
善哉善哉﹗
我不會用個人的見解(我見)回答你。但是﹐跟據”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

1。”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答﹕你本來就無一物。煩惱執著不用你去斷﹐本來就沒有煩惱。
南台守安禅师說﹕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2。“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說﹕”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答﹕人最愛的是誰﹖是”自己“。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解脫輪迴而修行。那你就要拋棄”我執“。但是你不知道﹐拋棄”我“相的執著還在。為甚麼﹖因為你要解脫﹐要往生淨土﹐要為自己心靈解脫。那是一種對自己的”愛“。你的因地發心是為了自我﹐追求人生價值﹐和追求心靈上的滿足﹐還是為了恢復本來面目﹖這個答案只要你才能回答。

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答﹕愛並不只指男女之愛。愛看書﹐愛玩Games﹐愛吃﹐愛名﹐愛錢﹐這都是愛。那怕你年男女情愛﹐欲望﹐和乃至所有的一切都捨棄﹐但愛”自己“的心還沒有捨棄﹐也終不成就。先舉幾個例﹕

1。四王天行十善﹐但不捨身淫。
2。三十三天身淫少﹐但不捨淫欲。
3。焰摩天斷身淫(現世一天24小時不起性幻想﹐但遇外在境界偶有反應交合)﹐轉欲為愛。
4。兜卒天盡斷身淫和性幻想﹐但遇外在境界有相應心。
5。樂變化天已完全段心和身淫。就算有夫妻交合﹐但已經跟吃蠟燭沒有分別。
6。他化自在天已身心無淫了。就算有夫妻交合﹐也已心不再焉。神遊境外。

他們都是為了得到福報。﹕(

7。初禪天離欲﹐但因為愛自己才禪定。
8。二禪天離苦﹐因為想自己離苦而修行。
9。三禪天因定生寂滅﹐安住定中享受快樂。但是為了自己快樂而修。
10。四禪天捨棄樂歸平等。安住在無樂無苦中。但他們”覺得“有修有證。因為”愛”。(不包括五不還天)
11。無色界天捨身歸空。前二天捨色身﹐後二天捨色心。滅空歸無。

總結﹕那怕修到三界之頂”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有”我“﹐有所得﹐和有修有證﹐享受八萬四千大劫尚且散入輪迴。追求自我,追求人生價值,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也算是我執。

所以﹐為一的出路﹐在末法時代﹐就是念佛﹐持戒。不行就加念咒。求往生靜土。只有這條路啦。[千萬不要有有所得心]﹕)
2016-04-04 4:52 am
正確之次第上是先好好認識我見,然後要斷我見。

詳細,請恭閱:


十方論壇 http://a202.idv.tw/discuz/forum.php


十方論壇›廣場›正覺口袋書


19.觀行斷三縛結  http://www.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00&extra=page%3D2

《觀行斷三縛結》——實證初果

  自從正覺同修會開始弘法以來,各大道場口頭上的抵制說法是:「蕭平實弘揚的法義很奇怪,與各大道場都不一樣。」暗示說正覺同修會的法義有問題,因為他們不敢公然毀謗正覺的法義是外道法──恐怕承擔謗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覺。然而正覺弘法將近二十年來,經過三次嚴重的法義質疑、檢驗,也經過各大道場十餘年來私下不斷的尋找法義過失而不可得。正覺同修會弘揚的法義,既已證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諸經所說的法義而實證、弘揚,各大道場都找不出本會的修證及所弘揚的法義與經教不符之處,又都已承認自己的法義與正覺同修會不同,這已證明他們的「修、證」都是不符經教的,才會與正覺的法義不同。
─正覺同修會─          

─────────────────────────────────────
  禪宗自從天竺流傳下來時,本來就是實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第八識如來藏,傳入中國以後仍然如此、法同一味,都是實證經中所說的「法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即是經中所說「無覺觀者名為心性」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向不以離念或有念的靈知心作為修證之標的。正覺同修會的實證即是第八識如來藏,正是中國禪宗古今實證者之所證;千年前提倡默照禪的有名祖師天童宏智正覺禪師,同代弘揚看話禪而享有盛譽的大慧宗杲禪師,也都明記禪宗的所悟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如今各大道場異口同聲說:「蕭平實所弘揚的明心是證如來藏,與我們各大道場所證的『離念靈知、放下一切煩惱的覺知心』都不一樣。」這已顯示各大山頭所弘揚的實證內容都是意識,而不是天童宏智正覺與徑山大慧宗杲所悟的如來藏。有智之人由此即可了知各大道場的所悟同樣都落入意識中,與常見外道的落處並無不同。差異之處只是常見外道們不用佛法名相來弘揚,而各大道場都用沸法名相,來弘揚與常見外道們一樣的意識心境界。


——正覺同修會——          

─────────────────────────────────────
  二乘菩提自中國元末以來,已被廣大佛弟子所普遍誤會故;今時之台灣與大陸佛教,乃至今時南洋之南傳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誤會;總以為覺知心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中,總以為無餘涅槃之中有清淨無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覺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無餘涅槃境界者實無任何境界,唯是滅盡十八界我、十二處我、五蘊我、七識我之後,全然無我、全然無境界之「無境界境界」。

——平實導師——          

─────────────────────────────────────
  目 錄
一、學佛首要——斷除三縛結
二、我見之意涵
三、如何斷我見
  甲、與五種別境心所法相應之覺知心為意識心
  乙、離念靈知心是意識心
  丙、斷疑見
  丁、斷戒禁取見
四、觀行蘊處界我之生起次第
  甲、五蘊我
  乙、十二處我
  丙、十八界我
五、了知識陰的虛妄性是修行的關鍵
  甲、識陰的定義
  乙、識陰的出生
  丙、識陰的苦
  丁、識陰的苦集
  戊、識陰的苦滅
  己、識陰的苦滅之道
六、總結
─────────────────────────────────────
一、學佛首要——斷除三縛結

  佛門修行者是否已證初果?
  端以我見及三縛結是否巳斷而判,
  不以耕地時是否能使蟲離四寸為判;
  是故佛弟子是否已證阿羅漢果?
  端以五上分結是否已斷為判!
           ——平實導師——

  當今之世,學佛者首要之務,在於取證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脫,然後則是求證大乘般若實相智慧;若欲取證初果解脫者,則以求斷我見而斷三轉結為急切之務;若斷三轉結者,即使是最鈍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極盡七次人天往返即出離三界生死,是故當以斷除三縛結為首要之務,然後才是求證法界實相的禪宗開悟境界。若欲斷除三縛結者,首結即是我見;我見若斷,「能取與所取真實不壞」的世間見,便可斷除,疑見隨之即斷,對於眾生是否真可實證初果,對於諸方大師是否已斷我見等事,皆能明確判斷而無懷疑;疑見若斷,戒禁取見隨後次斷,令人流轉生死的三種繫縛便告斷除,即成聲聞初果人也。

  若能在證得初果之後,漸次入於大乘究竟了義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後緣熟時亦有悟緣,自可悟入實相而起般若實智;由此可知,斷我見而證初果之後,進則可以求證大乘見道之禪宗明心等法而起實相般若智慧,入菩薩數中,永不退墮於意識我見中;退則可保解脫生死之進程,至遲歷經七次人天往返,必盡苦邊,得出三界生死;故說當今學佛者之首要急務,為斷除三縛結。然而欲斷三縛結者,其首要之務則為斷除我見;已斷我見者,三縛結俱可斷除。

  三縛結者,謂我見之結、疑見之結、戒禁取見之結。此三種邪見之結,能繫轉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輪轉於三界中而不得出離生死……由是繫縛緣故,說此三結為三種「繫縛」之結。

  三縛結之初結即是我見,我見攝屬五利使中之身見;我見若斷,五利使其餘四使亦必隨之一一滅除;五利使者即是身見(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然而五利使之根源即是我見,我見若斷,五利使隨之皆斷,成大乘通教中之初果菩薩,即是聲聞教之初果聖者,但通教初果人之心量廣大而無聲聞初果人之自利心態。

二、我見之意涵

  我見者即是誤認意識心為常住不壞法,若將意識覺知心認定為常住不壞法時,即是墮於識陰我之中;以如是見解而堅執覺知心——意識——常住不壞者,如是見解即名我見。

  所謂我見,略述如下:一者,斷續分別我見,即是聲聞法中初果人所斷之我見也謂如凡夫、外道之誤認意識心為常住不斷法者,皆屬我見未斷之人;或謂南傳佛法中錯悟二乘菩提者,同以種種變相境界之意識心作為涅槃心者,即是聲聞法中未斷我見之人;或謂大乘法中同以種種變相境界中之意識心(譬如長久安住於一念不生境界中之雕念靈知、或如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之短暫離念靈知、或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覺知心……等),作為第八識真如、如來藏者,皆是大乘法中未斷我見之人也。

  云何謂此為我見未斷之凡夫?謂佛於四阿含中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為緣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滅之法,墮於意識境界中者,即同於眾生我;若有差別者,都在意識境界之高下差別而已,都不離意識生滅法境界,故為我見未斷之凡夫。

  如是我見,自古至今,即難斷除;是故古今大法師、大居士,每多誤以為斷除「我所」之貪著,保持覺知心不貪不厭之境界,如是清淨安住即是斷我見煩惱、即是證涅槃境界者……如是邪見比比皆是,皆是錯悟二乘涅槃、自認已斷我見之誤會者;所以者何?謂覺知心本身即是欲斷我見者所應斷之「我」故;覺知心不論處在何種一念不生之境界中,不論處在何等勝妙之無念禪定境界中,都仍然是意識故,都仍是常見外道所誤認為常之意識心故,都仍然是識陰所攝之我故;凡此誤會而錯認覺知心意識之種種變相,作為不生滅法者,皆是墮於常見、我見中者,皆是誤以凡夫境界而錯認為已證聲聞初果境界者。

  二者,俱生分別我見亦可由此現觀而斷除之。俱生分別我見者,謂出生時之覺知心即已自動執著覺知心自我,亦自動執著處處作主之意根自我,由是緣故墮於意識俱生斷續我見之中,亦由是故轉墮於意根相續我見之中,此即是我執(意識對「意根相續常住不斷」之我見雖斷,但意根之自我執著心性仍未能斷除,要藉三乘見道後之斷我執觀行,確實修行才能斷除之,故名我執)。

三、如何斷我見

  意識心體者,舉凡現起時,必定會與五塵及法塵相觸,亦必定會與五種了別境界相之心所有法相應;又必定會有人間境界中五位(眠熟位、悶絕位、正死位、滅盡定位、無想定位)暫時斷滅之現象,當知符合如是體性之覺知心,必定即是意識心也。

  欲斷我見者,當先了知我見之意涵;我見者即是誤認意識心為常住不壞法,若將意識覺知心認定為常住不壞法時,即是墮於識陰我之中;以如是見解而堅執覺知心——意識——常住不壞者,如是見解即名我見。所以欲斷我見者,當先了知意識心,莫墮於意識心中而自以為不墮於意識心中,莫將意識心變相境界錯認為第八識如來藏境界,是故應先了知勘驗意識心之方法,方能真斷我見無於。如何勘驗所悟是否為意識心?答:可以增上慧學一切種智中所說較為粗淺之心所法勘驗之,即可正確勘驗。

  先說第一種勘驗法:觀察所悟之心,是否為覺知心?若是覺知心,則非真實心。復觀察所悟之心,是否能領受五塵與法塵?若是能領受痛癢冷暖之心,能領受色、聲、香、味之心。能了知法塵之心,當知即是意識心,不論所住境界相如何勝妙,都仍然是意識境界;綜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際,仍然能領受六塵、仍然能觸知六塵之心,皆仍是意識心。經言「無覺無觀,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又言「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言「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如是所言離見聞覺知之開示,處處經中同此一說,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見聞覺知而能觸知六塵者,當知即非勝義菩提心,當知皆是意識妄心也。此是初勘驗之粗法。

  次說第二種勘驗法:五別境相應之心所法。云何為五種了別境界之心所法?謂欲、勝解、念、定、慧。

  若所悟之心,是於六塵能起欲者,不論所起之欲是善法欲、或是惡法欲,皆是意識覺知心也;譬如住於定境中時,起欲希望常住定中而不受干擾,即是欲心所也;或是起欲更求勝進之定境,亦是欲心所;定中之覺知心必定與欲心所相應,則知此定中之覺知心乃是意識心也,何以故?謂第七識末那識心,不與欲心所相應;第八阿賴耶識真心,亦不與欲心所相應故,則知此一能與欲心所相應之覺知心,必定是意識心也。

  若所悟之心處在一念不生之境界中時,仍然能聞人說法而得勝解;於一念不生之時,聞聽他人命令或示意之際,仍然能起勝解而了知其意者,皆是意識心也。譬如有人正住於一念不生之靜坐境界中,忽聞父母師長呼喚,心中不必別起語言文字,即能了知呼喚自己者是父、是母、是師、是長輩,亦同時能了知呼喚自己之父母師長於呼喚時是惡心呼喚、或是善心呼喚、或是心喜而呼喚、或是心急而呼喚……等,皆不須在覺知心中別起語言文字、或者細心加以分別之後方知。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時之覺知心即是意識心也,皆與勝解心所法相應故,諸佛菩薩於諸經論中都說意識心能與別境心所法中之勝解心所法相應故。由此證知:一念不生之覺知心乃是意識心。

  若所悟之心,對於曾經親歷之境界,能回憶、能憶念者;或於所念之佛,能生起憶念之念者,皆是意識心。譬如有人修習無相念佛之法成功者,覺知心常處於淨念相繼境界中而不起世俗法上之妄念,卻能繼續憶念所憶所念之佛或大菩薩,則知一念不生之覺知心是與念心所相應者,當知依佛菩薩聖教所說即是意識心也。又如有人修習念佛法門,打佛七之靜坐無聲時,正處於一念不生之定境中,然而卻無妨提起淨念憶佛念佛,保持自己對佛菩薩之憶念,當知能念之覺知心即是意識心;又如有人正在靜坐而處於一念不生之境界中時,忽然憶起往昔多年前所曾熏習之某一法義,心生歡喜;如是一念不生而又能憶念之覺知心,當知即是意識心也!何以故?謂佛菩薩經論中開示,凡能憶念之心即是意識;今觀定中能憶念往昔事之覺知心,正當憶起某事、某法等法,雖然仍無語言文字相,然而已是憶念往昔所經、所聞之事、之法也,故知能念之覺知心不論處於何種境界相中,都仍然是意識心也,常常與念心所相應故。

若所悟之心,能制心一處,或住於一種境界相中而不移動,或住於一種見解而不轉易者,皆是與定心所相應之心,皆是意識。譬如有人習定而有所成,能夠粗住於一念不生而不離五塵之欲界定中,如是制心一處而不移轉、不攀緣者,即是與定心所相應之心;如是與定心所相應之覺知心,當知即是意識心。若有人能安住於無覺有觀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無覺無觀三昧中,譬如安住於二禪等至位中,離五塵而安住於定中、清楚分明而無昏昧;如是離五塵而安住定中之覺知心,當知即是與定心所相應之心,諸佛菩薩於聖教中說,意識心與定心所相應,當知如是與定心所相應之覺知心即是意識心也!

  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別五塵、法塵之覺知心者,即是與慧心所相應之心,即是意識心也。譬如有人正靜坐時,心中一念不生,忽然有人在室外言語,行者雖住一念不生之未到地定境界中,但仍能了知彼言語者為父、為母、為子、為女、為師、為長輩、為朋友,心中雖不起語言文字,而於甫聞之際即已了知,如是了知者即是慧心所也。如是一念不生而始終不起語言文字,即已了知之分別性,即是五種別境界心所法之慧心所,諸佛菩薩聖教中開示:如是與慧心所相應之覺知心即是意識心。真心不與如是慧心所相應故,末那識雖能有少分之慧心所法,但亦無能力了別彼言語者為誰故,亦唯能極少分了別法塵而無力了別對象為誰故;由是故知定中離於語言文字而能了別之覺知心,即是意識心。

  所悟之心若符合五別境心所法中之一種者,當知即是意識心也;不論彼覺知心有妄想雜念、抑或無妄想雜念,不論彼覺知心是一念不生、抑或有語言文字妄想,皆是意識心。由此檢驗而知是意識心者,則知應斷邪見:莫再如常見外道一般、莫再如民間信仰者一般,誤認此覺知心為常住不壞法。苟能實際觀行而非純依思惟,如是實際觀行而確實了知如是覺知心即是意識心者,是名初知意識體性之人也,當知已得煖法、頂法,而仍未斷身見、我見。

  正斷身見、我見之初果人,則是斷除了意識覺知心常住不壞之惡見,即是了知意識心確屬生滅有為之法者,方是斷除意識心常住不壞之我見者,方是證得聲聞初果者,方是大乘通教中之初果菩薩也!是故此時仍非是證果之人!是故了知覺知心即是意識心時,應當再進一步而觀意識覺知心之生滅易斷體性也。

詳細,請續恭閱:

19.觀行斷三縛結  http://www.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00&extra=page%3D2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2016年4月開課報名  / [每年四、十月都有新班開課]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class


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 費用全免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即日起接受報名,欲參加者請向本會函索報名表 (103)台北市承德路3段277號9樓,或下載報名表

正覺各地講堂地址、電話、地圖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2007-09-28 4:41 am
追我自我是「我執」!

佛教上「我執」的實際是-----
錯執「身」為「我」;
執「我能擁有」「世上人事物」o

追求自我,追求人生價值, 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是「我執」和「法執」o

佛教說一切皆空,人生的價值,
「自己揾自己笨」---
1. 行路----人人用脚行
2. 食----每人一日1至3餐,每次半至3碗飯o貧富人如是o
3. 穿衣-----人人穿衣hot少cold多
4. 睡覺----人人睡1席
5. 大小便----人人都要疴i
2007-09-26 10:14 pm
佛教上「我執」的實際含義是什麼?
這東西是我的,這個想法就是代表我,我不會變的。
追求自我,追求人生價值,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也算是我執嗎?
這些不算是我執,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執取了人生價值是我的人生價值,誰人推翻這個人生價值,你為此而起煩惱,你就在我執中,追求自我,沒事,但在過程中,有人說你什麼什麼,踏到你的自我觀,踏到你的自尊心,你為此起煩惱,就在我執中。追求心靈滿足沒事的,學佛修行就是修到心靈滿足,容易知足就少煩惱,但在過程中,為求個人心靈滿足,有人煩倒你,你起煩惱,就在我執中了。執取一定要追求,這也是我執。
佛教說的一切皆空,這個空是指因緣,不是什麼也沒有。人生價值在那裡,佛教人要修行滅貪瞋痴,發大悲心渡眾生離苦得樂,佛教是很積極的宗教,樂也不在死後而得,即生可達涅槃的。涅槃即是貪瞋痴熄滅。
2007-09-19 2:48 am
追求(自我),不追求(自私)
2007-09-18 6:13 pm
有一個比丘有一次問佛:“世尊!是否有人因為發現身內無有常住實性而遭受痛苦折磨呢?”

“有的,比丘!”佛答道。“有人執持這种見解:‘宇宙就是神我,我死后即將與之合一,常住不變,亙古永存。我將這樣地存在,以迄永遠。’當他听到如來及其弟子所弘傳的教義,目的在摧毀一切臆見(戲論)......消滅“渴(愛)”,達到無著、寂滅、涅槃時,那人自忖:‘我要被消滅了,我要被毀掉了,我將不再存在。’于是他就哀傷、憂慮、焦急不安、椎胸痛哭而精神恍惚,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比丘,因為身內找不到常住實体而為痛苦所折磨的人是有的。”

在別的經里,佛也說過:“比丘們啊!這個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意念,對于無識的凡夫是駭人的。”


佛向弟子們說:“比丘們啊!你們可以接受靈魂實有論,只要接受了這一理論,一切憂悲苦惱便不再生起。但是,比丘們啊!你們見到過這樣的靈魂實有論嗎?接受了它就可以使憂悲苦惱不再生起?”

“當然沒有囉,世尊!”

“好极了,比丘們。比丘們啊!我也從未見過有這樣的靈魂實有論,接受了它憂悲苦惱便不再生起。”


“梵志們啊!就好像一道山洪,源遠流長而波濤湍急,把一切都沖走。它沒有一刻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斷地流、流、流。梵志們啊!人生就像這山洪一般。”

佛這樣地告訴羅吒波羅:“世間遷流不息,無有恒常。”


覺音尊者說的:“僅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受苦者。事跡是有的,卻找不到行事之人。”

2007-09-18 22:06:54 補充:
人生的價值: 知道痛苦和滅苦之道~就是體證什麼是"一切皆空"~
參考: 佛 陀 的 啟 示
2007-09-18 4:15 pm
佛教對人生的課題是所有宗教中最為直接及充份的關注。
人生是苦的,所以並不需要任何『追求』。所以和尚尼姑都放棄了家庭,放棄了事業,放棄了性別…這種存在狀態是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佛學也注重『自修』,但目的是為了廣大的眾生。
太深奧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2: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8000051KK002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