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意思
本人知识浅薄,不明白安史之乱中的安史是指地方,人名,官名还是什么?请帮帮我。urgent, 谢谢!
回答 (2)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據估計,安史之亂造成約3300萬人死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禍。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楊國忠為了杜絕邊將入相之途,於是重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鎮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楊國忠得楊貴妃之助執掌唐朝政權。主政期間,對外戰爭失敗,與安祿山亦漸漸不和。安祿山看穿唐朝廷的虛實,故在范陽準備一切,等待時機。
安祿山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發動兵變,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翌年就攻入東都洛陽。安氏稱大燕皇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失陷,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史思明奪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為郭子儀等統兵二十餘萬所圍困,後增至六十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六十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結局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陽,史朝義被部下李懷仙逼迫自殺,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吐蕃對唐的侵擾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削弱,全盛時期結束。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於年。」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背景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楊國忠為了杜絕邊將入相之途,於是重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鎮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楊國忠得楊貴妃之助執掌唐朝政權。主政期間,對外戰爭失敗,與安祿山亦漸漸不和。安祿山看穿唐朝廷的虛實,故在范陽準備一切,等待時機。
經過
安祿山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發動兵變,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翌年就攻入東都洛陽。安氏稱大燕皇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失陷,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史思明奪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為郭子儀等統兵二十餘萬所圍困,後增至六十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六十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結局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陽,史朝義被部下李懷仙逼迫自殺,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吐蕃對唐的侵擾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削弱,全盛時期結束。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於年。」
人物
「大燕皇帝」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史思明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唐軍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陳玄禮
郭子儀
李光弼
許遠
張巡
顏杲卿
魯靈
張介然
傷亡
據估計,安史之亂造成約3300萬人死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禍。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13: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7000051KK045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