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恐龍?

2007-09-18 5:17 am
什麼是恐龍?

回答 (2)

2007-09-18 5:24 am
✔ 最佳答案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一類生物,支配陸地生態系大約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消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滅絕事件。恐龍至少有一支倖存發展至今,分類學家認為現代鳥類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

自從19世紀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發掘,復原的恐龍骨架化石始終是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恐龍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緻。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有關恐龍的科學研究的進展也頻繁見諸於各類媒體。

恐龍(dinosaur)這個術語有時也被用來指向其他史前爬行類,如盤龍,翼龍,魚龍,滄龍等,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恐龍

化石時期: 三疊紀到白堊紀

(不包含鳥類)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b/Palais_de_la_Decouverte_Tyrannosaurus_rex_p1050042.jpg/250px-Palais_de_la_Decouverte_Tyrannosaurus_rex_p1050042.jpg


存在於白堊紀晚期的暴龍頭骨化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2/Edmontonia_dinosaur.png/250px-Edmontonia_dinosaur.png


存在於白堊紀晚期的埃德蒙頓甲龍插圖


保育等級


絕滅 (化石)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wen, 1842






鳥臀目(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Thyreophora)
鳥腳亞目(Ornithopoda)
角龍亞目(Marginocephalia)
蜥臀目(Saurischia)

蜥腳亞目(Sauropodomorpha)
獸腳亞目(Theropoda)
概述



[編輯] 定義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正式把恐龍總目(Dinosauria)定義為蜥形綱(Sauropsida)的一個獨特部族,或者亞綱。它由希臘辭彙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和sauros(意為「蜥蜴」)組成。恐龍一詞最早是日文漢字『恐竜(きょうりゅう)』的翻譯,後為中國引用。歐文用這樣的命名來表示對於這類生物巨大形體和令人顫栗的巨牙的敬畏。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有探明的527個種,可能存在的種的總數為1844。有草食性,也有肉食性。有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Ammosaurus)和禽龍(Iguanodon)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



[編輯] 大小
儘管目前證據不全,但是作為整體,恐龍的形體很大。即使以恐龍的標準來看,蜥腳亞目也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亞目也要比它的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曾經在地球上行走過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數量級。巨型史前哺乳動物如巨犀和猛獁在巨型蜥腳亞目動物前不值一提,僅有少數現代的海洋生物接近或超過它們的體型:最為人熟知的是藍鯨,大約可以達到190000公斤和33.5米長。

然而,大部分的恐龍要比這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侏羅紀早晚期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根據古生物學家比爾·埃里克森(Bill Erickson)的研究,恐龍的體重中間值預計在500公斤到5噸之間。一項對於63種恐龍的研究得出的平均值大於850公斤,大約是一隻灰熊的重量;而中間值將近2噸,約為一頭長頸鹿的體重。這些數據與現代哺乳動物形成強烈的對比,哺乳類的平均值僅為863克,相當於一隻大一點的齧齒動物。最小的恐龍也比現代2/3的哺乳類要大,恐龍中的絕大部分都大過98%的現存哺乳類。



[編輯] 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只有很小比例的動物最後會成為化石保存下來,況且絕大部分的化石都仍埋藏於地底。只有極少數的已被發現的樣本保留有完整的骨骼,而其中保存有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痕跡的則更為稀有。通過與相近的了解較多的物種比較骨骼的大小及形態來重建一副完整的骨架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而重塑肌肉和器官則更像是猜謎了。一句話就是,科學家可能永遠無法確定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又稱長頸巨龍(Giraffatitan)。它的遺骸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中取出不同部位的骨骼最終拼湊出現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的骨架模型,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000到60000公斤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Diplodocus),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展示於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以上這些當然都是巨大的恐龍,但是對它們的所有的了解都是基於一丁點碎亂的化石而來。大部分的已被記錄的巨型草食性品種都是在1970年代後被發現的,包括沉重的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預測體重在80000到100000公斤之間;最長的是40米長的超龍(Supersaurus);最高的,18米的波塞東龍(Sauroposeidon),可以一直夠到6層樓的窗口。而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可能是它們中最長,僅稱「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全部了解都來自於1878年對於一片脊椎的神經弓化石的描述,該化石現已遺失。從當時對該化石的圖釋推斷,它有可能達到58米長和120000公斤重,在重量上僅次於罕為人知的巨體龍(Bruhathkayosaurus),後者的體重可能達到175000到220000公斤。其他的巨型食肉類有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馬普龍(Mapusaurus),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和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不計現代鳥類(如吸蜜蜂鳥)的話,最小的恐龍體型相當於烏鴉或者雞。獸腳亞目的小盜龍(Microraptor)和小馳龍(Parvicursor)體長都在60厘米以下。


參考: wikipedia
2007-09-18 5:21 am
什麼是恐龍?
恐龍是脊椎動物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雙弓爬行羊膜類中的祖龍類。牠最主要的演化特徵均與行動有關,這包括了骨盤內部結構(髖骨上開放式有孔的凹孔),和大腳骨與骨盤的連接方式等(股骨頭端呈球狀,可以朝內嵌入髖骨),使得牠們四肢直立,而不像其他爬行動物的爬行姿態。牠們早在2億30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直到6千5百萬年前的滅絕,牠們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而我們人類演化史也不過只有幾百萬年。長久以來,我們常以為恐龍的滅絕是因為牠們行動緩慢和適應力差。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其實恐龍是相當敏捷,和具有發育相當好的腦。因此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應與運氣不好有關,遇到地球發生大規模災難性的變化所導致的。恐龍還有一些活到現在的親戚,其中鱷是與恐龍同屬祖龍類的遠親,而鳥類更有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恐龍的多樣性
恐龍大約出現在距今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當時整個陸塊還是連接在一起,隨著白堊紀時期陸塊的漂移,恐龍的足跡更遍布全球。地理的隔離也促進了恐龍的演化,產生了十分多樣的型態,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有身高可達5層樓高及重量達數十公噸的腕龍,長長的脖子可讓牠輕易吃到樹頂的葉子;又有全身披滿盔甲的甲龍,吃的是接近地面的植物。也有長尖牙和利爪的暴龍,是肉食性的,最重的可達大象那麼重,不論是群體攻擊或是單獨覓食,都是當時兇猛的掠食者。不過不是所有恐龍的體型都那麼大,也有些恐龍的體型卻和一般家禽大小差不多而已。隨著演化,物種更趨多樣化,恐龍種類在組成上也產生消長的情形,例如活躍於侏羅紀的異特龍,到白堊紀時數量逐漸的減少,而被暴龍取代其生態地位成為白堊紀的主要大型肉食性恐龍,所以你是不會在侏羅紀時期看到暴龍的!


恐龍家族
在三疊紀晚期,恐龍的祖先逐漸演化成兩大類群的恐龍。牠們主要的差別是盤骨的排列方式。其中一群為蜥臀類,其組成盤骨三塊骨之一的恥骨是朝著前方,這與其他爬行動物的盤骨十分的相似。另一類是鳥臀類,其恥骨則是朝後,並與坐骨相平行,這與鳥類的盤骨較相似。有趣的是,鳥卻是由蜥臀類恐龍演化而來。蜥臀類演化成獸足類與蜥腳類兩大類型。其中獸足類是二足步行的肉食性恐龍,暴龍與迅掠龍都屬於這類;而蜥腳類則多為大型四足步行的植食性恐龍,這類的代表有腕龍、圓頂龍等。而鳥臀類也演化成各種植食性恐龍,包括了侏羅紀時期的劍龍及白堊紀的三角龍等。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20: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7000051KK037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