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喜食燒烤與各種黏食,有「早茶晚酒飯後煙」的習慣。入關以後,清統治者實行滿漢分治,將滿人編入「八旗」,居於「滿城」,其宅院形似口袋。滿族服飾和髮式承襲女真傳統。旗袍無領、箭袖(窄袖口接馬蹄袖)、四開衩、束腰,婦女服飾多鑲花條。此外,長袍、馬褂也是滿族傳統服飾。男子剃髮垂辮,女子編髮為辮,已婚婦女綰髻,髮式多樣。早期男女交往自由,入關以後受到限制。滿族傳統行火葬,後改土葬,棺木需從窗口移出。滿族原先信奉薩滿教,後轉而信奉喇嘛教。
參考資料:
http://www.chiculture.net/1702/html/1702d25.html
滿族來自中國東北地區,為了適應漁獵放牧的生活型態,他們的服飾明顯與漢族有所不同而清代是由滿族人所建立的王朝,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必須剃髮,改穿清裝,為此曾殺了幾十萬的漢人,最後清廷妥協,規定男子必須改穿清裝,而女子仍可以穿著漢服。舊時滿族男子留下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
滿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習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裏,享有很高的盛譽。它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潮流的衝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
酸湯子、酸菜、粘豆包、血腸、薩其馬
風俗習慣
滿族剪紙藝術
在東北地區仍可見到許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如食物中的酸湯子、酸菜、粘豆包、血腸、薩其馬等。滿族人禁忌狗肉。
嘎拉哈是滿族婦女和兒童的一種遊戲。
滿族(滿文: 拉丁轉寫:Manju)全稱滿洲族,現在大部分生活在現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滿洲),是通古斯民族之一。
滿族歷史
在古代漢語文獻中被稱為女真或肅慎,一般認為該民族起源於西伯利亞。也有人認為是在中國史書中曾經被泛稱為生活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東胡民族的一部,《後漢書·挹婁傳》:「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魏書·勿吉傳》「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隋書·靺鞨傳》「邑落具有酋長,不相總一」。古代以漁獵生活為主。唐代的漢語文獻中將其稱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時期的漢語文獻中稱其為女真,明朝在今東北地區設立三個衛所,分別稱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設督司受明總兵節制。
遼(相當於中國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北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除語言風俗統一外,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並滅北宋佔據中原地區,根據漢字創製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後來由於金朝的滅亡而逐漸失傳,最後在明末徹底消亡。經過金一代的發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變得更加明確起來,但是隨著金朝的覆滅,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漢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遷入,滿洲類似完顏是女真的一個部族名稱。後來滿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統一稱謂為「滿洲」,其中包括了歸順滿洲的蒙古、朝鮮及遼東漢人。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滿洲人都是先前明時的女真人(金亡後,女真這一稱謂再次籠統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滿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滿洲之外,譬如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完顏部的後裔也不一定就是滿洲人,不少完顏部的後裔融入漢人,而完顏部本身也在繼續分化,產生了不少新的部落。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衛督司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清」,改「女真」為「滿洲」,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明,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簡稱滿洲族為「滿族」。
人口與分佈
人口超過1000萬,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現在的滿族人口中,大部分為父母一方有滿族血統或者祖上據查還有滿族血統,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為漢軍(或朝鮮、蒙古)旗人。主要分佈在:(1)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2)北京(清代規定北京內城由八旗分旗居住)及鄰近的河北省(尤其東北部的承德市)。(3)長城以內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駐防的戰略要地。
歷史上的分佈
根據清朝統計,1760年除東北和北京附近地區以外八旗兵超過1000人的城市有:荊州(5535人)、江寧(4126人)、西安(3970人)、廣州(3906人)、鎮江(3521人)、寧夏(3509人)、綏遠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屬於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涼州(1105人)。
語言
滿族有語言滿語和文字滿文。滿語為滿族本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
直到滿洲形成後並沒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並與蒙古結盟後,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來的,到清朝後期,滿族貴族逐漸漢化,已經很少使用滿語,民國建立後,滿族人逐漸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而通用漢語。僅有黑龍江省富裕縣的三家子村一些老輩村民,仍然保留著原有的滿族語言。至今(2006年)仍有幾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尚能使用流利的滿語。近幾年,富裕縣撥款擴建了三家子滿族小學,並培養了年青一代的滿語師資,開始了該小學的滿語教學。此外,全國各地許多滿族青年人通過自學成才,重新興起學習滿語的熱情,並有可觀的一批人,具備流利的滿語會話能力以及滿文讀寫能力。
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一個變體,目前,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
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一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餘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辭彙。
民族特徵
典型的滿族人中,兩眼間隔較近,直鼻,長方臉型的較多,卷髮比例很多。在東北地區,滿族跟朝鮮族一樣,平均身高比同緯度漢族矮。滿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達到40%以上(這一比例在漢族中是20%)。
由於滿族在清代的支配統治階級地位,滿族較之中國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準。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滿族每一萬人中的大學學歷者有1,652.2人,全國平均水準為139.0人。在15歲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滿族為1.41%,全國22.21%,滿族的數據低於國內的其他民族。
服飾
滿族服飾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原為四側開叉,便於騎射。男子成人後要剃去周圍的頭髮,編髮辮垂於腦後。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旗袍,圍白絲巾,梳京頭和「盤盤髻」,戴三個耳環,腰間掛長手帕。
宗教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雖然薩滿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數的滿族人則和多數其他漢人一樣,屬無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傳佛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B%BF%E6%97%8F&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