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 急..(30點呀..)

2007-09-17 12:39 am
李遠哲得到過咩獎呀..?(所有得到過的獎,全部打出來喎..)
仲有..佢得到的榮譽係咩..
好急GA... ^///^
唔該你地...

回答 (3)

2007-09-17 12:46 am
✔ 最佳答案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灣新竹,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于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于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瞭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鬱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2007-09-17 12:47 am
1936年11月19日生於台灣新竹(但戶籍及身分證上登記的是11月29日)。
1943年入新竹小學,是校棒球隊及桌球隊隊員。
1949年入新竹中學,是校網球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1955年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學士論文由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
1959年國立台灣大學學士畢業。
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論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1年留清華擔任助教一年,跟從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線結構。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
1965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畢業。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
1973年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1975年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獲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0年獲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1986年獲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波蘭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他的老師吳大猷教授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至今,但已於2005年宣佈2006年院長任滿後不再續任,他出任院長同時也兼任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特約講座教授至今。
1995年應時任總統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入閣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於1997年委員會完成階段性破壞解散後卸任。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卸任,由翁啟惠接任。他說:回顧過去,最欣慰三件事:教改、921大地震重建、跨黨派小組。對於記者追問李遠哲的退休規劃,李遠哲說:以後回家可以幫太太吳錦麗洗碗。
2007-09-17 12:46 am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收錄日期: 2021-04-27 13:39: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6000051KK032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