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資訊 (20 marks)

2007-09-17 12:00 am
颱風資訊-
請講出颱風名稱是怎樣由來的。

回答 (3)

2007-09-17 12:14 am
✔ 最佳答案
颱風的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4][5]。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6],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國與台灣地區,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香港和澳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7],台灣則自行翻譯這些名字。[8]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和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9][10]



颱風命名表[11][7]

來源地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海葵[12]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亞比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參考: wikipedia
2007-10-03 8:01 pm
又是抄襲的答案
2007-09-17 12:11 am
I hope I can help you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自民國89年(2000年)元月一

日起,我國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將改以編號為主,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

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 (例如

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

,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 (每個成員

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 (RSMC) 負責依排定之順

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 (或地區) 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 (或地區)自行

決定。14個國家或地區的颱風委員會是:柬埔寨、寮國、中國、南韓、北韓、香港、日本、澳門、老

撾、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美國等國。

這14個國家或地區均是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成員,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無法參與命名工作,

不過,海峽對岸的中國則在14個名額中佔有大陸、香港、澳門三個名額,共有三十個額度可用,命名

中即不乏國人相當熟悉的名稱。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轄下的颱風委員會,在1998年第31屆開會時,部

分亞洲國家代表認為,目前使用的的颱風命名方式都是西方名稱,但這些颱風均在太平洋與南海方面

生成,與亞洲國家關係較為密切;而原本負責颱風警報,設在美國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

已搬到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未來颱風警報工作將移交日本負責,颱風名稱不妨也交給東方人來命名,

以彰顯亞洲地區的區域特色。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民國36年(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 統一

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民國68年(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

序命名,沿用迄民國88年(1999年)12月止。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

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我國中央氣象局為

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

名較為合適。颱風名稱國際命名及中文音譯對照及原文涵意對照如附表。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20: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6000051KK029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