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天寒地凍要小心
由於長者調節體溫的機能日漸衰退及皮下脂肪減少,所以每當天氣轉寒,便較容易因體溫下降而感到不適;若體溫有較大幅度下降時,便有導致低溫症的危險。此外,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或哮喘的長者,亦會較易因天氣轉冷而病情惡化。
甚麼是低溫症
低溫症是指人體的核心溫度,降至攝氏35℃或以下,即華氏95℉或以下。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長期服用安眠藥或酗酒的人士,均較容易患上低溫症。
較輕微的低溫症患者,會出現皮膚和手腳冰凍、面色蒼白、神志迷亂、說話含糊不清、腳步不穩及不自覺地震顫等病徵;不過,部份長者可能因身體震顫能力減弱,而沒有震顫的反應。若體溫繼續下降,患者會停止震顫,肌肉逐漸僵硬、心跳減慢和神志不清。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出現血壓降低、心律不齊及昏迷的症狀,並有心臟停頓甚至死亡的危險。
所以,如發現任何人士有低溫症的情況,應立即向醫生求診或把患者送院救治。雖然低溫症在香港並不普遍,但長者仍須採取有效的禦寒措施,保持體溫正常和穩定,保障身體健康。
禦寒措施
1. 留意天氣
密切留意天氣轉變,尤其當溫度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或香港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時,更應提高警惕,以防因嚴寒而引致體溫過低。香港天文台二十四小時粵語電話熱線是1878200,普通話電話熱線是 187 8202。
2. 適當添衣
宜穿足夠的禦寒衣物,質料以乾爽、輕便、舒適、透氣和保暖性能好為佳。不要穿得過份臃腫和緊身,以免妨礙血液循環和影響行動。可選用棉質的內衣褲,避免毛絨衣物纖維直接接觸皮膚,以免乾燥的皮膚更為痕癢不適。若長者有失禁的情況,宜勤於更換濕了的尿片及褲子。另外,不要忽略帽子、頭巾、圍巾、頸巾、手套和襪子,要確保頭、頸、手和腳部都溫暖。
3. 禦寒飲食
多飲用及進食熱量較高和容易消化的熱飲品和熱的食物,如熱奶、熱湯、粥、粉、麵和飯等。每天要有足夠的份量,尤其是水份,可以小食多餐;同時要注意均衡營養,避免高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此外,不要誤信飲酒可以取暖;由於酒精能令血管擴張,在飲酒後會即時感到溫暖,但之後卻會加速身體熱能的流失,所以絕非保暖良方。
4. 家居保暖
保持家居環境溫暖及空氣流通,留意門窗及牆壁是否有破損,以致寒風從空隙中吹入屋內。若選用電暖爐,一定要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電暖爐要遠離門口、通道、或易燃物品;並要避免電力負荷過重及小心過熱,以免發生火警或灼傷等意外。在各種暖爐中,以充油式電暖爐較為安全。此外,對熱力感覺減退的人士,如糖尿病及脊髓病患者,不宜使用暖水袋及暖身器。
5. 適當活動
盡量留在室內或有陽光的地方。如必須外出,要適當地穿著保暖禦寒的衣物,並避免長時間置身於寒冷的環境或寒風中。要盡量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動。此外,作適量的運動可使身體產生熱能,幫助維持體溫,亦可以保持關節靈活和增強血液循環。
6. 保健防疾
作定期健康檢查和依時覆診,及早找出和治理容易引致體溫過低的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7. 關懷增暖
家人及親友的關懷和協助,能鼓勵及提醒長者作出恰當的禦寒措施。若認識獨居或患病的長者,請常致電或探訪問候,多加關懷,使長者倍感溫暖。如有需要,可使用民政事務總署的禦寒中心。
天寒地凍,能小心做好禦寒措施,便可溫溫暖暖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