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一問

2007-09-16 3:36 am
可唔可以俾類比、對比、、正反、歸納、演繹這幾類論證ga詳細資料同埋用法我
唔該,急用!!

回答 (3)

2007-09-16 3:45 am
✔ 最佳答案
對比:是把兩種相互對應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關的兩面並列在一起,
     從性質、形象或時間上加以對照比較。

正反說明
正反說明係從正面講假一次,
如一個人努力就會成功,(正面講一樣o野)
如一個人懶惰就會失敗,(反面講一樣o野)

2007-09-15 19:51:24 補充:
歸納法1)例如: 我們從過往的日子中都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所以我們推斷明日太陽還是會從東方升起來。這種歸納法的弱點在於: 過往某一些事之所以發生是在當時某些條件的存在,所以這件事得以發生。如果,這些的條件已經不再存在, 事情便不會發生。同樣地,過往不會發生的, 將來亦未必不發生,這正可能是由於時機未到吧了。
2007-09-16 4:18 am
~~ 議論文三要素 ~~

寫作議論文的目的在提出自己對某一論題的意見或主張,以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見解,因此,寫作議論文必須要有說服力。要寫出有說服力的議論文,作品必須包括三個基本的元素:

論點:作者對論題的主張、立場及見解。
論據:作者用以支持論點的理據或例子,可分事實論據及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作者運用論據說明論點的過程。
由於論據及論證是論點的理據,所以,若文章只有論點而欠缺論據或論證,便不能說服讀者相信你的見解,也就等如在法庭中,控方律師只能提出對犯人的指控,而不能用證據支持他所提出的指控。若只有論據及論證而欠缺明確的論點,讀者便只能看到一堆一堆的事實或例子,而不能清楚你對論題的意見與主張。因此,論點、論據、論證都是議論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例子】

  我們試以梁啟超《敬業與樂業》為例子:



本題的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又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甚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歎氣說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唯有無業游民,雖大聖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禪師,他常常用兩句格言教訓弟子,說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他每日除上堂說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門生想替他服勞,把他本日應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的不肯吃飯。

我徵引儒門、佛門這兩段話,不外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的勞作。倘若有人問我:「百行甚麼為先?萬惡甚麼為首?」我便一點也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我們對於這種人,是要徹底討伐,萬不能容赦的。



這段文字包括了議論文三個基本要素:

論點:有業是必要的。
論據: 孔子的說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百丈禪師的說話:「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以及他的行為。
論證:運用孔子及百丈禪師為例,說明論點的過程,即第一段「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也沒有辦法」,以及以上引述的第三段文字。
---------------------------------------------------------------------------------------------------------
論說文(議論文)作法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中往往兼有記敘與說明,然以議論為為主,故仍屬於於議論文。議論文作法:記敘文在記敘事物,給予讀者認識;說明文在說明事理,給予讀者知識至於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因此,議論文的作法,又與記敘文說明文不同。怎樣作議論文,分述如左:

1.題目的探討:議論文題目,較為複雜,故在著手寫議論文前,關於題目的意義,題目的內容,須先十分明瞭;認清目之後,找出要點,須如何說明,如何證明,然後再去採擇材料,組織成文。

2.材料的蒐集:題目認清後,即可蒐集材料。寫作議論文,全恃識見淵溥,思想高起。要識見淵博,便須多讀書報,不但須讀古人書籍,又須多讀今人書報,議論不至偏激,於陳腐。要想思想高超,就要多充實相聞,加以思考。因此,議論文的材料,應就平日多讀書報,及自己思考中去採集。

3.材料的選擇:採集所得的材料,必須加一番選擇,選材的標準,有下列三種:

1.精當:就是切合題目,議論文的寫作,最忌舖張敷衍,所以在選材時,要以題目對象,切合題目的材料,加以選取,不切合題目的材料,一概剔除。此為選材時,最宜注意的手續。

2.確實:就是適於論證,論證必須確切可靠,所以在選材精當之後,又要將此材料的來源,材料的論證,考查是否確實,確實的選取,不確實的必須刪除。這樣的得失,物情的真偽,自能確實可靠。

3.動聽:議論的目的,在說動讀者,引起信念。因此,選材不但要切實,還要求動聽。動聽的材料,第一要合情合理,得娓娓動人,措詞不可太誇張,形容不可太過分。形容過分,足使讀者感覺虛偽,減少信念。第二要合時宜,議論在表達作者以思想,思想須與時代環境相適應,立言才能中肯,易於動聽。第三要迎合讀者心理,即須設身處地,從讀者的立場,選取迎合讀者心理的材料。
4.材料的支配:材料選取後,又要加以適當的支配,標準有二:

1.一致:議論文是以問題為核心,作者對此問題論證得失,分配各項之下,照此支配,即得一致。

2.連貫:所連貫,即在全文語句,彼此啣接,切不可語氣中斷、上下下接,致混讀者的注意,減少興趣。

5.篇章的結構:在各種體裁中,結構最嚴整而又最明顯的,首推議論文,議論文的結構分為下列三部分:

1.緒論:緒論為一篇議論文的開場白,未闡明正文前,先行總提幾句,使讀者預先知道本文議論的問題,以及立論的要旨。措詞要簡勁精鍊,引起讀者的注意。

2.證明:議論文揭開緒論後,再決定一個或數個所欲議論的要點,通常叫做論點。例如議論文的題目是「讀書與救國」,則其論點是「讀書的目的」,「讀書和救國的關係」兩方面,然後按照所提出的論點,逐步發揮。論點認定了後,就要加以證明,否則便不能使人承認你的主張或意見。證明的方法有兩種:
  
A.直接證明:即直接例舉事實為證據。例如: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飢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音聲,察形色,笑則為之喜;啼則為之憂;行動則寸步不離,疾痛則寢食不安。養之教之,至於成人,復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營,心力俱瘁。父母之恩,實同昊天罔極!」這篇的主旨是說「孝」,所以用了許多關於孝的積極理由,來證明人類應該遵守孝道。

B.間接證明;即自己的主張或意見,用反證的方法,儘量證明對方的錯誤,而使自己的主張成立。例如: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警政,很使我們懼怕的,他們以警察為壓迫台胞的工具,以警察力量來解決及補足政治上的一切缺陷。一方面盡量剝削台胞的權利,一方面更拼命加重台胞的義務,實殘暴至於極點;但我國的警政就不同了。」這篇主旨是說我國警政,而全篇寫滿了日本統制台灣時警察的殘酷,間接證明我國的警察的仁民愛物。總之,無論直接證明也好,間接證明也好,總要真確可靠,引起讀者信念為要。

3.結論:結論為一篇論文總結,用簡勁精鍊的語句,收束正文總說幾句,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須與緒論相照應,方為前後一貫的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指導舉例:

題目:論誠實

(1)寫作指導:

先說明誠實是一個成功的基本因素;欺詐取巧只能只能僥幸成功於一時。再舉求學做事兩例為證。

(2)發表順序:

A誠實的重要。
B詐欺取巧非久違之計。
C例證。
D結論。題目:論天下無難事。

議論文的最後一部分叫做「結論」。結論是根據「主張」而來的。主張怎麼樣,結論就該怎麼樣,這樣「首尾呼應」、「前後一貫」,議論就算圓滿成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議論文的要素
1.論點:
是表明作者對論証問題的主張、看法和態度,亦是議論文的主體,並解釋為甚麼要論証。作者多用明確而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斷句表示出來。
2.論 據 :
以論點為根據,是作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並可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3.論 証 :
是作者用論據証明論點的過程,在文章中起著揭示推理過程的作用,它是議論文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的主要部份。
4.結 論 :
作者總結全文觀點。
5.推 論 :
從結論引申及演譯說明。
2007-09-16 3:42 am
導論:

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神創論的階段。在每種宗教的歷史上,基本上都有創世說存在。也就是說在人類把宇宙起源作爲一個科學命題研究之前,創世神話已經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
  最早的創世神話出現於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文化之中,在《Enuma Elish》(I-VI)中有談及世界創生過程的篇章。《聖經》中關於上帝創世,洪水滅世,諾亞方舟等神話故事,無疑是以古蘇美爾人神話爲原本的。我國古代也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的神話,我國古代人們認爲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只有一團氣,它迷迷茫茫、渾渾沌沌,誰也看不清它的底細,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到了漢代才有了“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之說。在古埃及文化中並沒有明確的創世神話,古埃及人篤信靈魂不死,認爲逝者將去“西盧之野”,死後可以復蘇,所以他們努力將死者的遺體製成“木乃伊”。



隨後,開始有一些哲學家對宇宙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古代,解決宇宙形成問題的是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他們是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宇宙形成,根本上來說是非科學的。但是,其中唯物主義哲學家們是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所以他們的解釋雖然是非科學的,但是仍然帶有合理的成分。

宇宙誕生的各種理論:

長久以來,關於宇宙的誕生,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宇宙沒有所謂的起源,它就是存在,並將繼續存在無限久。另一種觀點是認為,宇宙並非一直存在,而是有一個起源,在某一時刻誕生的。1781年,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在他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不論宇宙是有開端還是沒有開端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著名的“二律背反”。當然,今天的物理學家是不會同意康得的觀點的,因爲他的論證本身隱含了時間可以脫離宇宙而存在的假設,這是不能被接受的。

穩恒態宇宙觀:

觀點:

此一論點是認為,宇宙在根本上隨時間不變,即是說,人們相信宇宙是穩恒的。可是,這一觀點從一開始就值得懷疑,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牛頓的引力定律都暗示了宇宙只可能運行有限的時間並且不可能處於穩恒狀態。然而,穩恒宇宙的思想的影響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在20世紀之前,都沒有人提到過,宇宙是在膨脹還是在收縮。就是那些意識到宇宙不可能保持穩恒的人,也總是試圖去修正牛頓的理論,而不去考慮宇宙有可能是變化的。牛頓本人是知道這個問題的,但是,他相信大致均勻的分佈在無限空間中的無限天體足以讓宇宙保持穩恒。甚至是愛因斯坦也沒有意識到宇宙的變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宇宙不是在膨脹就是在收縮,然而,愛因斯坦對穩恒宇宙的思想是如此的執著,以至於要在他的公式中加入一個宇宙常數用以抗衡引力。

  這個局面直到哈勃發現各星系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分散之後才受到致命的打擊。尤其是在大爆炸理論推斷出奇點的存在,也就是宇宙必然存在一個開端,這個理論才逐漸銷聲匿迹。



相關學說:

連續創生論

因爲大爆炸理論並沒有被證明是真理,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大爆炸理論。在近代宇宙學史上曾經和大爆炸理論抗衡的宇宙形成理論還有連續創生論。

  1948年,兩位奧地利天文學家邦迪和戈爾德提出一種理論,承認膨脹宇宙但否定大爆炸。後來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發展並普及了這個理論,在星系散開的過程中,星系之間又形成新的星系;形成新星系的物質是無中生有的,而且運動的速度非常緩慢,用現在的技術無法測出。結論是,宇宙自始至今基本上保持著同一狀態。在過去無數個紀元中,它看上去就是現在這個樣;在未來的無數個紀元中,它看上去還是現在這個樣子,因此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這種理論被稱爲連續創生論,由此形成一個穩恒態宇宙。在十多年的時間裏,大爆炸和連續創生論的爭論非常激烈,但沒有實際的證據來決定哪一個對。

  1949年,伽莫夫指出,假若大爆炸曾經發生,伴隨而生的輻射在宇宙膨脹過程中應該損失能量,而現在應該以射電輻射的形式存在,作爲一個均質背景從天空的四面八方射來。這種輻射在絕對溫度5K(-268℃)時應該是天體的特徵。美國物理學家迪克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

  1964年5月, 德國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美國射電天文學家R·W·威爾遜接受迪克的建議,探測到與伽莫夫預見的特徵非常相似的射電波背景,它顯示出宇宙的平均溫度爲絕對溫度3度。

  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爲,射電波背景的發現爲大爆炸理論提供了結論性的證據。現在一般天文學家都接受大爆炸理論,而放棄了連續創生論的觀點。所以,連續創生論已是明日黃花了。



霍金無邊界條件的量子宇宙論

  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物質的存在是以波的重合,也就是所謂的波動函數來表示,所以宇宙從什麼都沒有而突然出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存在於某個時刻裡的某個物質,有可能再其他時刻裡突然消失。當物體縮到10-31公分的大小時,其存在的或然率會比1還要小很多,所以可能會忽而出現,忽而消失。這就是1980年皮雷基恩所認為的宇宙起源。霍金認為這個說法很奇怪,所以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理論。

霍金在1982年提出了一種既自洽又自足的量子宇宙論。在這個理論中,他主張不要將宇宙的起源當作特殊的現象,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則上都可以單獨地由物理定律預言出來,而宇宙本身是從無中生有而來的。這個理論建立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論等多種知識。

  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從霍金提出這個理論之後,幾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學研究都是圍繞著這個模型展開。這是因爲它的理論框架只對封閉宇宙有效。

  如果人們不特意對空間引入人爲的拓撲結構,則宇宙空間究竟是有限無界的封閉型,還是無限無界的開放型,取決於當今宇宙中的物質密度産生的引力是否足以使宇宙的現有膨脹減緩,以至於使宇宙停止膨脹,最後再收縮回去。這是關係到宇宙是否會重新坍縮或者無限膨脹下去的生死攸關的問題。

  可惜迄今的天文觀測,包括可見的物質以及由星系動力學推斷的不可見物質,其密度總和仍然不及使宇宙停止膨脹的1/10。不管將來進一步的努力是否能觀測到更多的物質,無限膨脹下去的開放宇宙的可能性仍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可以想像,許多人曾嘗試將霍金的封閉宇宙的量子論推廣到開放的情形,但始終未能成功。今年2月5日,霍金及圖魯克在他們的新論文“沒有假真空的開放暴漲”中才部分實現了這個願望。他仍然利用四維球的歐氏空間,由於四維球具有最高的對稱性,在進行解析開拓時,也可以得到以開放的三維雙曲面爲空間截面的宇宙。這個三維雙曲面空間遵循愛因斯坦方程繼續演化下去,宇宙就不會重新收縮,這樣的演化是一種有始無終的過程。

大爆炸理論:

觀點:

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英文說法爲Big Bang,也稱爲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爲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裏,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爲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麽發生衰變,要麽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成爲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0: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5000051KK042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