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是語言學的範疇。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可以令人:
修飾自己的文章、語言,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加深別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別人的意思,不會受修辭手法的影響而有所誤解
便於分析、欣賞文學作品
摹寫: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其對象包括視覺印象、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的感受。
視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平鋪在窗外的草坪上,把草尖上的露珠映成了一粒粒亮晶晶的珍珠。(吳敏顯:綠窗) 那是短短的兩排洋灰房子,沒有斜斜的屋頂。(柯慶明:風雨荒村)
聽覺的摹寫:
舉例:
此地很安全,市聲彌留著,這種健忘症是幸福的,雀何為而喃喃,像是為靜,為靜打著拍子 (余光中:蓮池邊) 院子裏風竹蕭疏,雨絲紛紛灑落在琉璃瓦上,發出叮咚之音,琉璃窗也砰砰作響。(琦君:下雨天真好)
嗅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更農了,山景益發清晰,一切氣味都蒸發出來。稻香撲人,真有點醺然欲醉的味兒。(張曉風:到山中去) 霧水和著松脂氣息,涼涼,香香的空氣,一下子進入我的心田之中,精神為之一振。(張心梅:心在高原)
味覺的摹寫:
舉例: 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朱自清:說揚州) 米飯上沾著鴨子油,鹹鹹潤潤的,格外芬芳好吃。(劉震慰:故鄉之食)
目錄[隱藏]
1 語源
2 歷史
3 辭格的列表
4 參看
5 參考
6 外部鏈結
[編輯] 語源
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
修辭的「辭」可以分為文辭(寫文章所用的)和言辭(或稱語辭,口頭說話所用的)。最初的修辭和語言一樣,重心都在說話方面;就連「辭」這個字最初也是指言語,而非文字的組合——說文解字:「訟辭也。」後來重心才向文辭發展。
[編輯] 歷史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a/Plato-raphael.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Plato outli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ue and false rhetoric.
修辭學是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發展起來的。這時的修辭學更適合稱為修辭術,是指演說的藝術。在亞里士多德著作《修辭的藝術》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辭為辯證法的相對物,即是說辯證方法是找尋真理的要素,修辭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國古代,先秦就已經有了關於修辭的零星言論。例如莊子很重視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視比喻手法。兩漢時期的學者曾激烈討論《詩經》的基本修辭手法:賦、比、興。
魏晉之後,不少文學批評作品如各式各樣的詩話、詞話都有談論修辭,但專門談修辭學的作品還很少。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是首部「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代理解相同的作品,書內亦談了不少修辭手法。而宋朝陳騤的《文則》則可視為第一部修辭學的專著。
五四運動以後,修辭學擺脫了文學批評的範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的修辭研究主要有兩種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辭著作
輯錄古人的說法
漢語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辭學著作就是陳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辭學發凡》。
[編輯] 辭格的列表
兩件事物的比較
比喻
明喻
暗喻
略喻
借喻
象徵
映襯
正襯
反襯
對襯
轉化
借代
問句
設問
誇飾
句子之間
倒反
排比
對偶
層遞
遞昇
遞降
反覆
頂真
文字
疊字、疊詞
雙聲
疊韻
對偶
雙關
迴文
轉品中的「品」乃指文法上所說「詞」的品類,所以在一個詞彙中,改變其 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的,叫做轉品。 例如:(1)天「雨」粟,鬼「夜」哭。 (2)春風「風」人,下雨「雨」人。 (3)你這傢伙竟然敢「陰」我? (4)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釉」綠。
[編輯] 參看
風格學
語言風格
[編輯] 參考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
[編輯] 外部鏈結
香港商業廣告常用修辭格研究-修辭在商業社會的價值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c/Other-langs2.png/60px-Other-langs2.png
修辭學是一個與語言或語言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白衣巨塔 語文中援用他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叫做引用。它的作用是利用一般人對 權威的崇拜及對大眾意見的尊重,來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例如:(1)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明引) (2)「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暗引)
明 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
例子(2):
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風吹動浪千層,有時一粒浮湯面,野渡無人舟自橫。 ( 沈石田《薄粥詩》) (「野渡無人舟自橫」引自 韋應物 《滁州西澗 》)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AE%E8%BE%9E%E5%AD%A6&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