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2007-09-15 4:43 am
試描述其中一個引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因素。

回答 (3)

2007-09-15 4:49 am
✔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它是二十世紀的首次巨大戰爭。考其原因有四:同盟制度,軍備競賽、經濟和殖民地爭執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現分析述況如下。
首先,制定同盟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要孤立法國,當時的成員有由德國、奧匈和意大利於1882年組成的三國同盟以及由法國、俄國和英國於1907年組成三國協約,同盟制度引發的機是兩組同盟中,若有兩個成員國發生戰事,兩個同盟的其他成員國也要加入作戰。終於在1914年爆發了二十世紀的第一次國際紛爭。
其次,另一個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強國間的「軍備競賽」。加強軍力保護自己,以勉被外族入侵。因為很多歐洲強國認為一紙盟約,並不能保證一旦戰爭爆發時,其他盟友一定會履行承諾,介入戰爭。軍備競賽使歐洲強國,特別是英、德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歐洲的緊張局勢及戰爭危機的加深,都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由經濟與殖民地引起的爭執,是引發大戰的另一個原因。各強國的目的是為了要爭奪亞洲和非洲的原料和市場,向外國入口貨品抽取極高的關稅,來限制外國貨品的輸入。由經濟與殖民地引起的衝突,使歐洲強國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最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目的是為了強國建立勢力,民族爭取獨立。可以從以下這一件事例做為了見證,普法戰爭敗後,法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轉趨極端,並開始積極擴充軍力。引發了在 非洲和巴爾半島數次國際危機,這些危機終導致了大戰的原因。
從以上這四個原因可來看出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最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奧、塞兩國在巴爾幹的爭執導致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如箭在弦。 塞拉耶佛事件就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007-11-25 12:09 am
祈求戰爭永不會再發生!!!
2007-09-15 4:52 am
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作為結盟,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在1887年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証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9: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4000051KK033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