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曹植兒子們的詳細生平

2007-09-14 9:19 pm
我想知道曹植兒子們的詳細生平
我只知洛神提及過的曹苗,與及曹志,
還有嗎?
請不要只給我名字,多一點談及他們的一生經歷.

回答 (7)

2007-09-25 7:30 am
✔ 最佳答案
曹植子女見於史者,本人找到四人,為二男二女:
曹志是最多事蹟傳下來的一人,《晉書》為其立傳,今只簡略談談此人。
本傳謂其:「少好學,以才行稱,夷簡有大度,兼善騎射。」是文武雙全的人。「雖累郡職,不以政事為意,晝則遊獵,夜誦《詩》《書》,以聲色自娛。」這是魏晉名士的作風,尚虛浮,不留心於政事。
「志在郡上書,以為宜尊儒重道。」這是他受重用的原因之一,晉武帝提倡孝道,曹志因看重儒術,迎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故晉時升做國子博士。
《南史.齊高帝諸子傳上》:「曹志親是魏武帝孫,入事晉武,爲晉室忠臣。」可見他雖為魏宗親,卻是晉室的忠臣。
至於此人一生最重要事蹟,乃是上書諫齊王司馬攸離京一事。當時朝野對武帝繼承者分作兩派:以武帝為首的一派支持惠帝;而另一派以朝中正直大臣為主的支持司馬攸。司馬攸離京,代表其政治影響力將會全失,其黨羽亦將失敗收場,故曹志上書力諫而招武帝之怒,這是曹志有份參與晉室黨爭的證據。基於司馬攸支持者多為正人,曹志的立身當與其父相若。
《新唐書.藝文志》有《曹志集》二卷,其文亦有可採之處。
曹苗是曹植另一位見於史籍的兒子。此人名字見於曹植的《封二子為鄉公謝恩章》,其文曰:「詔書封臣息男苗為高陽鄉公,志為穆鄉公。」文中沒有交代曹苗曹志為曹植的第幾子,但觀曹苗在曹志之先,苗當為長。
曹植之女,可見於他的兩篇哀辭,《金瓠哀辭》及《行女哀辭》。《金瓠哀辭》:「予之首女,雖未能言,固以授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辭。」可知金瓠生了一百九十日就夭折了。行女不知是否真實名字,《行女哀辭》:「行女生于季秋,而終於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二子頻喪當是指金瓠及另一位女兒,依此看,金瓠當為較早出生的一女。
2007-10-10 6:14 pm
Good. 文意清析, 文筆流暢, 可作為「知識+」的模範答案。
2007-09-22 9:31 pm
三國諸將臣之後多在晉書有所記載(如郭嘉之子郭奕、甘寧之後甘卓等),
因此特意搜尋,果然找到曹志傳,看古文不是我在行的事,我只把一些
看似重要的事跡用背境色特顯來來,望請笑納。


曹 志 字 允 恭 , 譙 國 譙 人 , 魏 陳 思 王 植 之 子 也 .
少 好 學 , 以 才 行 稱 , 夷 簡 有 大 度 , 兼 善 騎 射 .
植 曰 : 「 此 保 家 主 也 . 」 立 以 為 嗣 . 後 改 封 濟 北 王 .
武 帝 為 撫 軍 將 軍 , 迎 陳 留 王 于 鄴 , 志 夜 謁 見 ,
帝 與 語 , 自 暮 達 旦 , 甚 奇 之 . 及 帝 受 禪 ,
降 為 鄄 城 縣 公 . 詔 曰 : 「 昔 在 前 世 , 雖 曆 運 迭 興 ,
至 於 先 代 苗 裔 , 傳 祚 不 替 , 或 列 藩 九 服 , 式 序 王 官 .
選  命 賢 , 惟 德 是 與 , 蓋 至 公 之 道 也 .
魏 氏 諸 王 公 養 德 藏 器 , 壅 滯 曠 久 , 前 雖 有 詔 ,
當 須 簡 授 , 而 自 頃  職 少 缺 , 未 得 式 .
前 濟 北 王 曹 志 履 德 清 純 , 才 高 行 潔 , 好 古 博 物 ,
為 魏 宗 英 , 朕 甚 嘉 之 . 其 以 志 為 樂 平 太 守 . 」
志 在 郡 上 書 , 以 為 宜 尊 儒 重 道 , 請 為 博 士 置 吏 卒 .
遷 章 武 、 趙 郡 太 守 . 雖 累 郡 職 , 不 以 政 事 為 意 ,
晝 則 遊 獵 , 夜 誦 詩 書 , 以 聲 色 自 娛 ,
當 時 見 者 未 能 審 其 量 也 .
咸 寧 初 , 詔 曰 : 「 鄄 城 公 曹 志 , 篤 行 履 素 ,
達 學 通 識 , 宜 在 儒 林 , 以 弘 冑 子 之 教 .
其 以 志 為 散 騎 常 侍 、 國 子 博 士 . 」 帝 嘗 閱 六 代 論 ,
問 志 曰 : 「 是 卿 先 王 所 作 邪 ﹖ 」 志 對 曰 :
「 先 王 有 手 所 作 目 錄 , 請 歸 尋 按 . 」 還 奏 曰 :
「 按 錄 無 此 . 」 帝 曰 : 「 誰 作 ﹖ 」 志 曰 :
「 以 臣 所 聞 , 是 臣 族 父 冏 所 作 . 以 先 王 文 高 名 著 ,
欲 令 書 傳 于 後 , 是 以 假 託 . 」 帝 曰 :
「 古 來 亦 多 有 是 . 」 顧 謂 公 卿 曰 : 「 父 子 證 明 ,
足 以 為 審 . 自 今 已 後 , 可 無 復 疑 . 」
後 遷 祭 酒 . 齊 王 攸 將 之 國 , 下 太 常 議 崇 錫 文 物 .
時 博 士 秦 秀 等 以 為 齊 王 宜 內 匡 朝 政 , 不 可 之 藩 .
志 又 常 恨 其 父 不 得 志 於 魏 , 因 愴 然 歎 曰 :
「 安 有 如 此 之 才 , 如 此 之 親 , 不 得 樹 本 助 化 ,
而 遠 出 海 隅 ﹖ 晉 朝 之 隆 , 其 殆 乎 哉 ! 」 乃 奏 議 曰 :
「 伏 聞 大 司 馬 齊 王 當 出 藩 東 夏 , 備 物 盡 禮 ,
同 之 二 伯 . 今 陛 下 為 聖 君 , 稷 契 為 賢 臣 , 內 有 魯
之 親 , 外 有 齊 晉 之 輔 , 坐 而 守 安 , 此 萬 世 之 基 也 .
古 之 夾 輔 王 室 , 同 姓 則 周 公 其 人 也 ,
異 姓 則 太 公 其 人 也 , 皆 身 在 內 , 五 世 反 葬 .
後 雖 有 五 霸 代 興 , 桓 文 譎 主 , 下 有 請 隧 之 僭 ,
上 有 九 錫 之 禮 , 終 於 譎 而 不 正 , 驗 於 尾 大 不 掉 ,
豈 與 召 公 之 歌 棠 棣 , 周 詩 之 詠 鴟 鴞 同 日 論 哉 !
今 聖 朝 創 業 之 始 , 始 之 不 諒 , 後 事 難 工 .
幹 植 不 強 , 枝 葉 不 茂 ; 骨 骾 不 存 , 皮 膚 不 充 .
自 羲 皇 以 來 , 豈 是 一 姓 之 獨 有 ! 欲 結 其 心 者 ,
當 有 磐 石 之 固 . 夫 欲 享 萬 世 之 利 者 ,
當 與 天 下 議 之 . 故 天 之 聰 明 , 自 我 人 之 聰 明 .
秦 魏 欲 獨 擅 其 威 , 而 財 得 沒 其 身 ; 周 漢 能 分 其 利 ,
而 親 疏 為 之 用 . 此 自 聖 主 之 深 慮 , 日 月 之 所 照 .
事 雖 淺 , 當 深 謀 之 ; 言 雖 輕 , 當 重 思 之 .
志 備 位 儒 官 , 若 言 不 及 禮 , 是 志 寇 竊 . 知 忠 不 言 ,
議 所 不 敢 .志 以 為 當 如 博 士 等 議 . 」
議 成 當 上 見 其 從 弟 高 邑 公 嘉 . 嘉 曰 :
「 兄 議 甚 切 , 百 年 之 後 必 書 晉 史 , 目 下 將 見 責 邪 . 」
帝 覽 議 , 大 怒 曰 : 「 曹 志 尚 不 明 吾 心 , 況 四 海 乎 ! 」
以 議 者 不 指 答 所 問 , 橫 造 異 論 , 策 免 太 常 鄭 默 .
於 是 有 司 奏 收 志 等 結 罪 , 詔 惟 免 志 官 , 以 公 還 第 ,
其 餘 皆 付 廷 尉 .頃 之 , 志 復 為 散 騎 常 侍 . 遭 母 憂 ,
居 喪 過 禮 , 因 此 篤 病 , 喜 怒 失 常 . 九 年 卒 ,
太 常 奏 以 惡 諡 . 崔 褒 歎 曰 : 「 魏 顆 不 從 亂 ,
以 病 為 亂 故 也 . 今 諡 曹 志 而 諡 其 病 ,
豈 謂 其 病 不 為 亂 乎 ! 」 於 是 諡 為 定 .
*****

史書雖然並無提及過曹苗及曹金瓠兩人,看似是虛構人物。

在香港維基中,就提及了曹金瓠是曹植唯一的女兒,
但出生後半年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其名字曾出現在曹植的作品芸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B%B9%E6%A4%8D&variant=zh-hk
*****
至於曹苗,這名字就出現在日本維基--曹志的維基料中,
曹志維基內容(雖是日文,但勉強能明)基本上和晉書曹志傳一樣,
只是在第一句提及他有一早逝的兄長曹苗(而且曹苗是庶長子)。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B%B9%E5%BF%97

2007-09-28 17:46:28 補充:
答案甚佳!

i love HK,請問你對此答案有什麼不滿之處致使僅給予平評?

還有,你不選我(或者另佳答案)也就罷了,為何要把11個人的答案交付投票,想謀殺我耶?
參考: 晉書-曹志傳及維基
2007-09-20 4:32 am
曹植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汝倩人耶(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言出為論,下筆成文,願當面試,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曹操興建銅雀台,19歲的曹植作〈銅雀台賦〉,曹操大為讚賞,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認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晉封為臨淄王,與長兄曹丕爭奪繼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為曹丕所嫉。故曹丕即位之後,改封曹植為陳留王,曾屢欲殺之,被母所阻,方得免;據說當時卞太后已經把話講絕了︰「你已經殺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殺陳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將他貶為安鄉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擬好政略,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壯志,一朝得嚐夙願,恐難為臣」,因此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志,最終鬱悶而終。今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有曹植墓。

曹植曾被封陳王,死後諡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的作品百餘篇,絕大部分是五言詩,被後人收進「陳思王集」裏;其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南朝宋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算是對曹植最高評價了。

曹植是最早對司馬家族專權提出警告的人。他對魏明帝大權旁落極為恐慌,上表告誡說︰「取齊者田族,非呂宗 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但是魏明帝正倚重司馬懿以拒蜀漢北伐軍的挑戰,沒有將叔父的忠言放在心上。諸葛亮病逝後,蜀漢威脅不再,魏明帝即開始聲色犬馬,對朝中權力結構未加以整頓,雖然駕崩前,魏明帝曾將曹芳託付於不具實際政治經驗的宗族曹爽和久掌軍機的權臣司馬懿,惟後來司馬懿奪權時,曹氏宗族早已失去支持皇室的力量。
參考: 【自己】
2007-09-15 12:37 am
生平梗概:
  曹植字子建,是曹丕同父同母的弟弟。因為從小就很有文才,所以很得父親曹操的欣賞與寵愛,十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論、辭、賦數十萬言。據說曹植在十二歲時,銅雀臺落成,曹操很高興就帶著文武百官和幾個兒子去觀賞,並且要這幾個兒子分別寫些紀念的文章。曹植提起筆來就寫成了一篇「銅雀臺賦」。根據歷史的記載:曹植不但在正式的文學方面很有才華,就是一般民間流傳的俗文學中的俳優與小說家之言也可以琅琅成誦。可見曹植在小時候就已經顯示了他不群的文學才能。曹操有一次曾經說:「子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這句話的意思明白的表現出曹操認為在眾多的兒子當中,曹子建是最可以決定大事的一個兒子,而曹子建也是最受曹操賞識的一個兒子。

  雖然曹植在文才學識方面很得曹操的賞識與歡心,可是在道德品性方面卻使曹操感到非常的失望。因為曹植常常恃才傲物,風流成性,酗酒誤事;再加上具有紈絝子弟的習性,喜歡擦粉塗胭脂一副娘娘腔的樣子。這種種的行為點滴累積,逐漸地就使得曹操覺得不滿。本來曹操有意把魏王的爵位跳過曹丕而傳給才華橫逸的曹植,可是經過了幾次的觀察,後來還是決定把爵位傳給文才較差,不如其弟鋒芒畢露,但是在個性上卻較穩定;在政治才能上較強的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立曹丕為世子繼承魏王的爵位,曹植顯然大勢已去,無法再和曹丕競爭。

  父親去世了,哥哥即位了,對於曹植來說,卻感受到種種的壓迫,例如「監國使者」之類的監視行為使得曹丕在位雖然祗有七年,卻讓曹植感受到精神上的威脅,對於自己生命的安危,有如朝露那樣渺不可測,認為是最痛苦的事。曹叡繼位後,對於這位叔叔還是十分不放心,因此曹植的居處仍然是不斷的遭受遷移。魏明帝時,曾經有過在十一年內讓曹植遷徒了三次的記錄,而且封地貧瘠,部屬都是些老弱殘兵。曹植對於這種生活,自然覺得非常的苦悶,因此鬱鬱寡歡的在四十一歲時,就離開人世,結束憂愁不得志的後半生。

回第一頁

3.代表著作:
  「白馬篇」
  這篇是樂府歌辭,屬「雜曲歌齊瑟行」。無古辭,而以首二字為篇名。這是一篇雄壯熱情讚美邊塞遊俠兒武藝高超、勇敢機智、忠勇愛國的詩。曹植「生乎亂,長乎軍」,又曾隨父親「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求自試表」),又素以國仇為念,所以寫來情趣盎然。

  這整首詩的前半段是用一種很誇張的語調,來描繪一個年少而有武藝的人;而後半段則轉到公而忘私,積極進取的思想,這種思想與孔融、陳琳的思想是一樣的。也就是曹植自己想要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思想。雖然「白馬篇」不一定是曹植在表明自己,但是卻可以看成是曹植心目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充滿了少年氣勢及對理想的追求與嚮往。

 

  「門有萬里客行篇」
  這是一首短詩,假借以二人問答的方式來表現出詩的情調。這首詩的大意是說:門口來了一個萬里旅遊的客人,就問他是什麼地方的人?家鄉在那裏?這個客人振動了一下衣裳跟隨著我,覺得果然遇到了知音的人了。於是就挽著衣服對我哭泣著說:「我本來是個北方人,可是現在卻跑到江浙一帶來,恐怕這江浙一帶也還不是我歇?的地方,我還得繼續去流浪,飄泊到陝西一帶的地方方去。」

  這種居無定所的飄泊生活正是曹植自己的寫照。

 

  「七哀篇」
  這首詩文字較樸實,但是感情豐富。表面上是在描寫男女之情,但實際上卻是比喻君臣之情。這種心情可說是曹植生命後半期的心態。〔昭明文選〕把本篇列入哀傷類。〔文選〕六臣注呂向說:「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衰、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鼻酸而哀。」顧影自憐,寫來深刻入微,十分感人。

 

  「贈白馬王彪」
  曹植七步成詩之後,和曹彪趕緊離開京城。在回封國的路上,曹植想起曹彰不明不白地死去,自己差點被害,現在又被曹丕指定的官吏監視,不許他們同住,壓抑不住心中的氣憤,揮筆寫了此詩。這是曹植送給白馬王曹彪的詩。全詩共分六章,採用敘事、寫景、抒情互相穿插的方式,抒寫了與曹彰的死別之悲,與曹彪生離之痛。但仍然強打精神勸慰曹彪,他在詩中寫道:「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類。」流露出不向現實屈服的勇氣,也依然對自己的理想,懷抱著熱忱與信心。   

回第一頁

4.軼事:
  據《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曹丕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曹丕君臨天下,得?非凡。但是,有一件事使他擔心、忌恨。那就是害怕他的弟弟曹植、曹彰、曹彪反對他,特別是曹植。這因為曹植才學超群,在大臣中威信很高,父親曹操在世時,就曾經想立他為太子。想到這裡,曹丕頓起殺心,派使者去他們的封國,召他們入京。曹植等幾個兄弟,高高興興地離開封國。誰又能料知,他們一到京城,就分別被軟禁起來。曹丕先用毒棗暗地裡毒死曹彰,再準備加害曹植。一天,曹丕要曹植在走完七步路的短促時間裡,以兄弟為題作詩一首,但文字上又不許有兄弟的字眼,這要求是多麼的苛刻呀!但是,更為令人氣憤的是,曹丕規定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就要以欺君的大罪論處。這真是天下的奇聞。曹植當然明白曹丕的用意,也深知與他爭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自己的天賦才能,賦詩來戳穿曹丕的陰謀,才能夠保全自己。曹植懷著憤懣的心緒,邁著堅定的步伐,緩步慢行,醞釀詩句。一步、二步、三步....還沒有邁出第七步,就高聲吟誦起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詩的大意的是:煮豆時,燃燒的是豆莖;被煮的豆在鍋裡哭訴著:我們本來是同根生長起來的,你為什麼要逼迫得我這樣厲害呢?在這裡,曹植巧妙地用豆萁相煎比喻兄弟相殘。這就有力地揭露了曹丕不顧兄弟情誼,意喪盡天良殘害骨肉同胞的罪行。同時,還向曹丕發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抗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步成詩的故事。

2007-09-14 16:39:20 補充:
曹植有兒子名字叫曹金瓠.曹苗和曹志,有一個女兒,不過很快便夭折
2007-09-14 9:52 pm
曹植没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不過很快便夭折,名字叫曹金瓠.至於你所提及的曹苗和曹志,並未出現在史書中,很可能是虛構人物吧!
參考: 自己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東漢時的沛國譙(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詩人,其詩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才華也頗受後世詩人推崇。
[編輯]

生平
曹植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操與卞氏的第三子。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汝倩人耶(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言出為論,下筆成文,願當面試,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210)冬天,曹操興建銅雀台,曹植作〈銅雀台賦〉,曹操大為讚賞,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認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晉封為臨淄王,與長兄曹丕爭奪繼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為曹丕所嫉。故曹丕即位之後,改封曹植為陳留王,曾屢欲殺之,被母所阻,方得免;據說當時卞太后已經把話講絕了︰「你已經殺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殺陳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將他貶為安鄉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擬好政略,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壯志,一朝得嚐夙願,恐難為臣」,因此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志,最終鬱悶而終。今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有曹植墓。
曹植曾被封陳王,死後諡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的作品百余篇,絕大部分是五言詩,被後人收進「陳思王集」裏;其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南朝宋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算是對曹植最高評價了。
曹植是最早對司馬家族專權提出警告的人。他對魏明帝大權旁落極為恐慌,上表告誡說︰「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但是魏明帝正倚重司馬懿以拒蜀漢北伐軍的挑戰,沒有將叔父的忠言放在心上。諸葛亮病逝後,蜀漢威脅不再,魏明帝即開始聲色犬馬,對朝中權力結構未加以整頓,雖然駕崩前,魏明帝曾將曹芳託付於不具實際政治經驗的宗族曹爽和久掌軍機的權臣司馬懿,惟後來司馬懿奪權時,曹氏宗族早已失去支持皇室的力量。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廣為流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而這首詩不見於陳壽的《三國志》,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原百科敍述:六朝時期文壇還未流行五言絕句詩體,「七步詩」實乃後人之作。實際上,此詩體非五言絕句。)
[編輯]

主要作品
《贈白馬王彪》 《白馬篇》 《洛神賦》
[編輯]

參看

三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Wikisource-logo.png/50px-Wikisource-logo.png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作者的相關原始文獻:
曹植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Wikiquote-logo.svg/50px-Wikiquote-logo.svg.png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摘錄:
曹植
取自"http://zh.wikipedia. org/wiki/%E6%9B%B9%E 6%A4%8D"

頁面分類(6): 漢朝人 | 三國人 | 中國詩人 | 安徽人 | 192年出生 | 232年逝世


曹沖
(196年—208年),字倉舒,是曹操兒子之一,由環夫人所生。
曹沖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 《三國誌》魏志卷二十中說:當時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問遍了手下的人,都想不出稱象之法。曹沖說,只要把大象放進船里,記錄水痕到達的地方,然後稱出同樣重量的物體放到船里,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興,按照他說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然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此事不可能。曹沖死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此之前東吳僅有江東六郡,即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部分地區。這裡在漢代沒有大象。直到建安十五年孫權派人去作交州刺史,才可能得到大象送給曹操。陳寅恪認為這是北魏時譯成佛經《雜寶藏經》中的故事被中國人附會到曹沖身上以顯其智慧。《雜寶藏經》中載「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曹沖為人仁厚,通情達理。當時魏國由於經常發生戰爭,所以採用嚴刑峻法來約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馬鞍在倉庫被老鼠咬了,守衛倉庫的官吏們認為這下必死無疑,商議著要把自己綁了去自首,但還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曹沖知道了這件事,就讓他們先等幾天。曹沖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來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裝很失意,臉上顯現出發愁的樣子。曹操見了問他,他就說:「世俗的人認為衣服被老鼠咬破,對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現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發愁。」曹操說:「這是胡說,不要擔心。」不久曹操聽說了馬鞍被咬的事,就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放在身邊都被咬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於是沒有追究這件事。還有很多犯下罪過的人,按照刑法應該被處死,都依靠曹沖的辯解得到了寬大處理。曹操把這些事情對大臣們說,表示有意傳位於曹沖。
建安十三年,曹沖病重不治,去世時年僅13歲。曹操十分難過,曹丕寬慰曹操,曹操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曹操欲求合葬於司空掾邴原亡女,邴原以「嫁殤非禮」拒絕,後與甄氏亡女合葬,追贈騎都尉印綬,黃初二年追贈諡「鄧哀侯」,追加號為「公」。
[編輯]

參考

《魏書·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取自"http://zh.wikipedia. org/wiki/%E6%9B%B9%E 5%86%B2"

頁面分類(3): 漢朝人 | 三國人 | 安徽人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8: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4000051KK010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