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一問

2007-09-14 4:54 am
在打杖時,魯莊公想擊鼓時,為甚麼曹劌說不可先擊鼓

回答 (2)

2007-09-14 5:04 am
✔ 最佳答案
曹劌精通軍事,熟悉軍事策略。他知道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此在齊魯兩軍交鋒時,便阻止魯莊公擊鼓進攻,等到齊軍三鼓後,士氣已經竭盡,而魯軍士氣正當旺盛,曹劌便利用「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擊敗齊軍。


主旨
本文記述齊魯長勺之戰,魯莊公在曹劌輔助下,終能以弱勝強的經過,說明戰爭取勝之道在於先獲得百姓的支持;而戰略得宜,審慎從事,也是致勝的重要因素。同時,文中也表現了曹劌卓越的識見和傑出的軍事才能。
內容分析
全文共有兩個自然段,然就內容分析,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春」至「公與之乘」,是戰爭的序幕。文章一開始,作者即交代戰爭的起因,曹劌請求進見魯莊公,論述以弱魯國抗強齊的應戰條件。通過他們的對話,不但反映出魯莊公的勤政愛民,亦反映了曹劌對民心向背的重視,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見解和愛國的熱誠。
第二部分由「戰於長勺」至「遂逐齊師,是戰爭的經過。齊、魯兩軍於長勺交戰,由於曹劌指揮得宜,最後將齊軍擊敗,表現了曹劌的冷靜機智和莊公的輕率急躁。
第三部分由「既克」至「故逐之」,是戰後的分析。魯軍能擊敗齊軍,與曹劌於戰時的指揮策略有密切的關係,但魯莊公不明白他指揮作戰的優點,於是由曹劌親自分析陸軍能以弱勝強的原因。從中反映了莊公的缺乏謀略和曹劌的傑出軍事才能。
寫作特色
一.詳略得當,中心突出。本文重點在刻劃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
二.結構嚴謹,層次清楚。本文第一段寫戰前,第二段寫戰時,第三段寫戰後,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如第一段用「戰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啟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運用對話,文字簡潔。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把戰前準備、作戰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乙.問題討論:
一.面對齊師的入侵,魯國的國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魯國國君莊公決心應戰,但未清楚能憑藉什麼條件與齊國一戰。高官方面,他們眼光短淺,對國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至於一般老百姓,他們多不理國事,認為國家大事自有執政當權者操心和謀劃,自己不在其位,便不該參與政事。

二.作者在文中記述鄉人與曹劌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首先,作者借鄉人對國事漠不關心,反映當時一般老百姓自私愚昧的心態,他們認為不在其位,便不謀其政,對國事都抱著冷漠的態度。
另外,借鄉人與曹劌的對話,說出當時魯國的大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為國家作深遠謀略的事實。
最後,借鄉人的自私冷漠,反襯出曹劌關心國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精神。

三.(1)魯莊公自信憑藉什麼條件可以與齊國一戰?
魯莊公自信憑藉下列三個條件與齊國一戰︰
第一,他平日把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分給別人,不敢獨自享受,所以人民會跟從他。
第二,他平日在祭祀時所用的牲畜、玉器、絲織品等祭品的數目,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地稟告神明,所以神明會保祐他。
第三,他平日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雖然未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所以人民會支持他。
(2)曹劌對這些條件有什麼意見?
曹劌對莊公所提出的條件有下列的意見︰
第一,曹劌認為莊公將衣食等必需品分給別人,只惠及莊公身邊的近臣親信,屬於小惠,未能遍及全國民眾,所以難以取得人民的支持。
第二,曹劌認為莊公在祭祀時不虛報祭品的數目,只是小小的誠信,未能因此獲得神靈的保祐。
第三,曹劌認為莊公能根據實情去處理大小訴訟案件,是盡心盡力為人民做的事情,必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莊公可以憑藉這個條件與齊國打仗。

四.試據下列各方面,分析曹劌的為人。
a)有正義感和愛國心:
齊國入侵魯國,魯國形勢非常危急,曹劌雖然是個平民,但他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不理鄉人的勸阻,主動進見莊公,並要求與莊公同赴戰場,一起抗敵,可見他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
b)有超卓的政治遠見:
曹劌明白民眾的支持對戰爭的勝負有重要的影響。他認為魯莊公雖然把衣食等必需品與人分享,並在祭祀時不誇大祭品的數目,但這些小恩小惠都不足以作為戰爭的憑藉,只有平日能據實情去處理人民的訴訟案件,國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c)熟悉軍事,把握戰機:
曹劌精通軍事,熟悉軍事策略。他知道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此在齊魯兩軍交鋒時,便阻止魯莊公擊鼓進攻,等到齊軍三鼓後,士氣已經竭盡,而魯軍士氣正當旺盛,曹劌便利用「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擊敗齊軍。
d)處事謹慎,善審敵情:
曹劌處事周密,謹慎小心。當齊軍敗退逃走時,曹劌並不急於追趕,以防敵人詐敗,暗埋伏兵,待他下車看過齊軍的車轍混亂,登上車前橫木望見齊軍旗幟披靡,確定敵人真的潰敗,才揮軍追擊,終於大獲全勝。

五.在齊、魯長勺之戰中,齊強魯弱,但魯國竟能以弱勝強。試據課文分析魯國獲勝的原因。
魯國獲勝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是百姓支持,上下同心。 魯莊公在處理一切訟案刑獄時,均衡情度理去處理,務求案獄判得公平,可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做事的君主,所以國家一旦有事,人民便全力支持他,共同對抗外敵。
第二是莊公禮賢下士,善用人才。莊公不嫌曹劌身份低微,與他討論作戰的條件,並允許他隨軍出戰,作戰時更聽從曹劌的指揮,讓他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結果擊敗齊軍。
第三是曹劌戰略運用,巧妙恰當,這裡又可分兩方面來看。
其一是善用士氣,敵疲我打。曹劌深知士氣是作戰時決定勝負的關鍵,當齊軍擊鼓進攻時,魯軍按兵不動,保存士氣;直到齊人三鼓,齊軍士氣已經竭盡,魯軍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而戰,擊退齊軍。
其二是善審敵情,提防伏兵。曹劌明白到兵不厭詐的道理,因此當齊軍敗退時,他沒有立即追擊,以提防敵軍詐敗,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見齊軍轍亂旗靡,才把握時機追擊敵人,如果大獲全勝。
六.本文所記是齊、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役。如果把文題《曹劌論戰》改為《齊 魯長勺之戰》,你認為是否恰當?為什麼?
我認為《曹劌論戰》這個文題比《齊魯長勺之戰》更貼切。雖然本文所記述的是齊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爭,但作者並沒有具體敘述該場戰役的起因、經過和結局,反而將重點放在「曹劌對戰爭的議論」這個主題上,例如文中詳記了曹劌論執政者未能遠謀、論作戰的條件、論戰勝的關鍵等,處處以曹劌「論戰」為中心,重點在「議論」而不在「記敘」,故以《曹劌論戰》作文題最恰當。

七.《曹劌論戰》一文處處表現出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試具體加以分析。
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正確地選擇「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發動進攻。曹劌要待「齊人三鼓」後,才同意進攻,就證明了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二,知己知彼,正確判斷對方的真實動態。知己知彼,方可戰勝敵人;他詳察敵情,「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三,在反擊時注意對方有無伏兵。他從對方戰車的輪跡混亂,軍旗倒下,判斷對方不是有埋伏,而是真正敗退,於是下令反擊,足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四,臨陣指揮若定,有決斷能力。他在戰場上,根據戰事發展,兩次講「未可」,兩次講「可矣」,就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八.試從魯莊公的治國態度、軍事才能以及納諫胸懷等方面,具體分析他是一個 怎樣的國君。
從治國態度來看,魯莊公作為一個國君,能盡心辦理大小案件,力求做到合情合理,這說明他還是一個勤於政事,能取信於民的國君。
從軍事才能來看,魯莊公比較平庸,遠不及曹劌。例如他魯莽、輕率,一開始接戰就「將鼓之」,戰後又不知道魯軍為什麼會打勝仗。
從納諫和用人方面來看,魯莊公具有善於納諫的胸懷,能夠任用賢才。他在國家危急的時候親自接見一介平民,並及時發現曹劌的軍事才能,讓他指揮軍隊作戰。作戰時又能及時糾正自己輕率的錯誤,採納曹劌的正確戰術

希望解答到你 ^^
2007-09-15 1:56 am
上面果位仁兄,照copy係解決唔到問題嫁

回答返你既問題,因為課文提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即是說:「打仗憑的全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時勇氣便耗盡了。敵方的勇氣耗 盡時,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會取勝。」

而曹劌說不可先擊鼓就是要等待敵軍消耗體力,士氣低落,才能擊敗齊軍。

希望解答得到你的問題吧!XD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8: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3000051KK036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