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地水風火

2007-09-14 12:41 am
佛教的地水風火是甚麼?可否詳加解釋一下呢?和「四大皆空」有何關係?

回答 (2)

2007-09-14 5:42 am
✔ 最佳答案
法師曾這樣舉例開示:
地水火風是世間一切物質的組合完素. 以人為例, 地代表堅硬, 骨骼. 水代表血, 火代表體温, 風代表呼吸. 人都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

而四大皆空的空, 不是指"沒有", 是指轉流, 流動, 變化的意思. 而地水火風的四大完素組合, 亦隨時間不斷發生組合, 分解, 變化. 從那裡來亦從那裡去.
2007-09-18 4:46 am
  世尊如是曰:“比丘!此人有六界、有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安住其处者,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者,牟尼称为寂静。)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此即六界分别之总说。
  然,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界。”而此缘何而言?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界。”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触处。”而此缘何而言耶?有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处、意触处。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六触处。”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十八意行。而此缘何而言耶?由眼见色已,伺察可喜处之色,伺察可忧处之色,伺察可舍处之色。由耳闻声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舌味味已……乃至……由身触触已……乃至……由意识法已,伺察喜处之法,伺察忧处之法,伺察舍处之法。如是有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十八意行。”彼即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四住处。”而此缘何而言耶?有慧住处、谛住处、舍住处、寂静住处。如是言:“比丘!此人有四住处。”彼即缘此而言。复次,如是言:“不应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舍,寂静应当学之。”而此缘何而言。而如何比丘!不放逸于慧?此等有六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比丘!然者,如何是地界?地界者,当有内、有外。比丘!然者,如何为内地界?内者个个坚为而粗所执受,例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大便。或又其他之一切之内坚为粗所执受。比丘!如是言为内之地界。凡内之地界及外之地界者,此等皆为地界。此应以如是之如实正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由如是正慧,如实见已,由地界厌离,由地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水界?水界当有内、有外。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水界?内个个之水,而为水类所执受,例如:胆汁、啖、脓汁、血液、汗、脂、泪、膏、唾、洟、关节骨髓、小便。或其他内个个之水,为水类所执受。比丘!如是言为内水界。而内之水界、及外之水界者,如是耶言为水界。此应以如实意见之:“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实正意见已由水界厌离,由水界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火界?火界当有内、有外。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火界?内个个之火,为火类所执受,例如以温、以消化,以食、饮、嚼、味令热之即善消化。又其他一切内之个个之火,为火类所执受。比丘!如是言内之火界。凡内之火界,及外之火界者,如是此即为火界。如是……“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予之我。”……令心离欲。
  比丘!然者如何为风界?风界当有内、有外。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风界?内个个之风,为风类所执受。例如上行之风、下行之风、在腹中之风、在腔处之风、流通各肢体之风、入息、出息。又他之一切,内个个之风、为风类所执受。比丘!如是言内之风。而又凡内之风及外之风者,如是此即为风界。
  比丘!然者,如何为空界?空界当有内、有外。比丘!然者,如何为内之空界?内个个之空,为空类所执受,例如耳孔、鼻孔、口腔,又由以食、饮、嚼、味之咽下处(食道。)又由以食、饮、嚼、味之止住处(胃肠内。)又如以食、饮、嚼、味之下部排出处(肛门。)或又他之一切,内个个之空,为空类所执受。比丘!如是言内空界。而又凡内空界及外空界者,如是此即为空界……令心离欲。
  时,更余有识。此清净而洁白。由其识得知任何之物。知“乐,”知“苦,”知“不苦不乐。”比丘!乐受是缘触而乐受生。彼受乐受,知“我受乐受。”彼又由彼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乐受触所生之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苦受,缘触而苦受生。彼受苦受,而知“我受苦受。”彼又彼苦受,由触之灭,其所生之受,即缘苦受触所生之苦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受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彼受不苦不乐受而知“我受不苦不乐受。”彼又由彼不苦不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不苦不乐受触所生之不苦不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
  比丘!譬喻由二木之结合、磨触而生热、起火,由此等二木之分离、掷散,凡彼所生之热灭,彼乃止息。比丘!恰如是,乐受乃缘触而乐受生。彼受乐受时,知“我受乐受。”彼由乐受之触灭,其所生之受,即缘乐受触而生之乐受,彼灭,即知“彼是止息。”比丘!苦受缘触而苦受生。彼苦受……知……。彼又苦受……知“彼是止息。”比丘!不苦不乐受缘触……知“彼是止息。”
  时,更余有舍。此清净洁白而且柔软、调适、照耀。比丘!譬喻有巧妙之炼金师,或炼金师之弟子,预备锻冶场,预备锻冶场已,于熔炉起火,于熔炉起火已,以火着取金投入熔炉中,而对彼或时时吹火、或时时注水、或时时观察、彼金受火次、善受吹、一直吹、令净、取去垢泞成为柔软、调适、照耀。喜欢作任何装饰品--若腕环,若耳环、若首饰、若为金环--而且以达其各各之目的。比丘!正如是,时,更余有舍,此清净洁白而柔软、调适、照耀。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此舍移入空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之住。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识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而住。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无所有处,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维持长久而住。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处,且修其随法之腄A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维持长久而住。”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此舍,移入空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若我从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识无边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无所有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若我将如是清净、如是洁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处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为。”彼即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彼对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故,于世间不执受任何物。不执受故而无恐怖。无恐怖故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圆成,所作已作,更不来此世。”彼若受乐受者,知“其无常。”知“不应系着。”知“不应欢喜。”知彼若受苦受者:“此是无常。”知“不应系着。”知“不应欢喜。”知受不苦不乐受……。彼若受乐者,应是离系而受之。彼若受苦受者,应是离系而受之。若受不苦不乐受者,应是离系而受之。彼受身之最后之受,知“我受身之最后受。”受令之最后受,知“我受命之最后受己身坏、命灭尽后,知“于此一切之喜受,应为清凉者。”
  比丘!譬喻缘油、且缘炷而油灯燃,由彼油及炷之灭尽,而无其他之供给,无燃料即消息之。比丘!如是,受身之最后受,知“我受身之最后受。”受命之最后受,知“我受命之最后受。”身坏命之灭尽后,知“于此一切之喜受,应为清凉者。”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慧之住处。比丘!如何其最上神圣之慧,此即于尽一切苦之智。彼于彼解脱,安立于谛而不动。比丘!如何彼虚妄法,是虚妄,彼不虚妄法即涅槃是谛。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谛之住处。比丘!如何彼最上圣谛,此即不虚妄法、涅槃也。而又彼曾为无智者,有诸依止,令成就、执持。而今于彼有诸断,令从根断、根绝、无有化、成为未来不生之法。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舍之住处。比丘!如何,其最上神圣之舍,此即一切依止之舍离。而又彼尚无智者,有贪、欲、有染。而今于彼令断,令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而又于彼,曾为无智者,有怒、嗔恚之过。而今于彼令断、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而又于彼,曾为无智者,有无明、痴之过。而今于彼令断、根断、根绝、无有化,为未来不生之法。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即具足此最上寂静之住处。比丘!任何其最上神圣之寂静,即为贪、嗔、痴之寂静。
  如是言:“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于舍。寂静应当学之。”彼乃缘此而言。
  复次,如是言:“安住其处者,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时,牟尼称为寂静。”然者,此缘何而言?比丘!“有我,”此乃妄想。“我是彼,”此乃妄想。“我当有,”此乃妄想。“我当无,”此乃妄想。“我当是有色者,”此乃妄想。
  “我当是无色者,”此乃妄想。“我当是有想者,”此乃妄想。“无当是无想者,”
  此乃妄想。“我当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乃妄想。比丘!妄想是病、妄想是痈、妄想是箭也。比丘!然,由超越一切之妄想,牟尼称此为寂静。比丘!而实牟尼为寂静者,是不生、不老、不动、不希求也。比丘!彼依此,无有以其生。无生如何有老。无老如何有死。无死如何有动摇。无动摇如何有为求耶?如是言:“安住其处,诸想欢喜乃不转,而诸想欢喜之不转时,牟尼称为寂静。”彼乃缘此而言。比丘!我如是之略说,汝应受持六界分别。”
參考: 界分别经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7: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3000051KK017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