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 臭氧層密度不是很高,如果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她會只有幾毫米厚了。
大氣層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線打擊雙原子的氧氣,把它分為兩個原子,然後每個原子和沒有分裂的O2合併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穩定,紫外線照射之後又分為氧氣分子O2和氧原子,形成一個繼續的過程臭氧氧氣循環,如此產生臭氧層。
目錄[隱藏]
1 臭氧層破壞
1.1 氟里昂破壞觀點
1.2 太陽風及地球磁場觀點
1.2.1 積極方面
1.2.2 消極方面
1.3 衝突
2 臭氧層保護
3 相關連結
4 外部連接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a/Couches_de_l%27atmosphere.png/300px-Couches_de_l%27atmosphere.pn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Les différentes couches de l'atmosphère terrestre
[編輯] 臭氧層破壞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Ozone_cycle.jpg/350px-Ozone_cycle.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臭氧層中,臭氧與氧氣的循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5/Ozone_over_southern_hemisphere_Sep11_1957-2001.gif/300px-Ozone_over_southern_hemisphere_Sep11_1957-2001.gif
地球各地臭氧層密度大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最厚,兩極變薄。北半球的臭氧層厚度每年減少4%。現在大約4.6%的地球表面沒有臭氧層,這些地方成為臭氧層空洞,大多在兩極之上。
[編輯] 氟里昂破壞觀點
有些學者認為:
臭氧層在氯原子,氟原子和溴原子附近會被毀壞。這些元素含在很穩定的氟氯烴(CF2Cl2,如氟里昂,和一種很常用的汽油添加劑)中。這些氣體分子升到統溫層,在紫外線照射之後,分解成各種單元素氣體,破壞臭氧。這些氣體比空氣重,最終會降落到地球表面,和有機物質反應之後被吸收。但是在統溫層已經破壞了很多臭氧。氯氣破壞性最大,可以破壞它十萬倍的臭氧。
1973年,美國化學家馬利奧·莫利納首次提出氟里昂對臭氧層有影響。氟里昂是一種氟氯烴,在冰箱和空調器中已經做了20多年的製冷劑。但是當時沒有學者測試臭氧層厚度,也沒有多少臭氧層研究,各國政府沒有在意。
臭氧層空洞是在做南極研究時逐步發現。這些研究在地面和空中一起測量,由各國合作測量。最著名的是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在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引起科學界和政界的注意。
同時持氟里昂破臭氧層觀點的學者認為,南極上空之所以會出現臭氧層空洞是因為當地的極度寒冷所至。他們認為雲層中粒子無論屬何性質,由什麼構成,當其表面溫度低於-73攝氏度時,任何形式存在的氯轉都會發生轉變為活性氯的化學反應。當南極洲處於暖季(11月~3月)時,南極上空臭氧層中的氯化合物只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影響,分解緩慢。但當進入酷寒的冬季(4~10月),其氣溫可達-88.3攝氏度,雲層中冰冷的粒子此時便成了釋放活性氯的化學反應的催化劑,這就更大破壞了南極上空臭氧,因此出現臭氧層空洞。
[編輯] 太陽風及地球磁場觀點
現在有科學家認為臭氧層的變化並非全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太陽射線的影響也許是現在臭氧層分佈狀況的根源。而具體到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影響。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Train%C3%A9e_Avion_Juin_2006.jpg/300px-Train%C3%A9e_Avion_Juin_2006.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Différentes traînées, dont certaines évoluant en nuage d'altitude (Lille, 12 juin 2003 peu avant le coucher du soleil, direction W/NW)
[編輯] 積極方面
在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將平流層之上的氧原子激活,產生臭氧。根據這個理論,太陽輻射強的時候,臭氧會增加,而統計數據證實了這一點。由於在赤道上磁力線方向於大氣層方向平行,所以這裡的輻射實際上較兩極地區要小。
[編輯] 消極方面
在地球的兩極地區由於地球磁場彎曲,太陽風的高能粒子(以裸露的氫原子核為主)會沿磁力線集中到兩極,衝擊臭氧,並使其結合為水。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兩極地區出現嚴重的臭氧層空洞。而且也可以解釋,在冬季空洞的面積更大,因為冬季地球距離太陽更近,受到的輻射更強。而地球磁場減弱的觀點也可以解釋現在的臭氧層受到的破壞更嚴重。
[編輯] 衝突
以上爭議的觀點僅在提出臭氧層空洞的一個成因,並不能推翻氯作為臭氧層的分解催化劑的結論。可以說兩類觀點的衝突僅存在於哪個理論的更因素更大,更主要。
[編輯] 臭氧層保護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b/Ozone_altitude_UV_graph.jpg/250px-Ozone_altitude_UV_graph.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Absorption der UV-Strahlung durch die Ozonschicht
1978年1月23日,瑞典取締可能破壞臭氧層的濕劑噴灌。
1987年,美國和聯合國許多成員簽署了1996年停止生產CFC的國際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
1999年12月3日《蒙特婁議定書》北京修正案通過。中國訂法,要在2010年停止使用各種受控物質。
2003年8月2日,科學家宣佈臭氧層破壞速度可能減慢,停止生產CFC生效 (見英文新聞)。三顆衛星和三個地面測試站都認為臭氧層破壞速度在近十年來減慢很多。
[編輯] 相關連結
臭氧
臭氧層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