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國兩制的出現:
一 國 兩 制 的 出 現 是 香 港 、 澳 門 和 台 灣 都 實 行 資 本 主 義 制 度 , 而 中 國 內 地 則 實 行 社 會 主 義 制 度 。 所 以 提 出 以 『 一 國 兩 制 』 的 模 式 去 實 現 國 家 統 一 , 藉 此 希 望 可 以 同 時 保 證 港 、 澳 、 台 三 個 地 區 社 會 繼 續 繁 榮 和 穩 定 。
歷史背景: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悄為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9],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佈遷冊百慕達,這舉動被政經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