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資料(20分呀!!!!)

2007-09-12 2:50 am
孔子的資料......
記住要有他的性格!! 越多資料我就會選你做最佳答案~

回答 (3)

2007-09-12 2:55 am
✔ 最佳答案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孔子是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産生最大影響的人。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直道而行;與人爲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有一天,公西華陪着孔子閒坐,子路匆匆忙忙地走進來。
子路:「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向您請教。」
孔子:「你說吧。」
子路:「當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
孔子:「你家還有父親和哥哥,要和他們商量商量,怎麼可以馬上去做呢?」
第二天,冉有來拜見孔子,他也提出同一個問題。
冉有:「老師!當我聽到一個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
孔子:「對,一聽到就馬上去做。」
為什麼老師對相同的問題,給了兩個相反的答案呢?難道老師信口開河,喜歡怎麼回答就怎麼回答嗎?公西華想不通,就去問孔子。
公西華:「老師,冉有和子路問相同的問題,為什麼您的回答卻不一樣呢?」
孔子:「因為冉有比較怕事,所以我叫他馬上去做,鼓勵他勇敢些,果斷些。」
公西華:「那麼子路呢?」
孔子:「子路性情急躁,做事輕率魯莽,所以我叫他凡事先退一步,經過思考和商量再去做。」
公西華恍然大悟:「對啊!冉有和子路正是這樣的人,老師教導得真好!」
孔子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導。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2007-09-12 3:14 am
定公九年,任孔子為中都宰,時孔子五十一歲,高才弟子有顏回、閔損、冉有、冉雍、曾點、曾參、顏由、宰予、冉求、言偃、端木賜、仲由、卜商、顓孫師、澹臺滅明、高柴、宓不齊、有若、樊須、公冶亦、原憲、公冶長、南宮韜、公析哀、商瞿、漆雕開、公孫孺、秦商……等數十人。任職一年,國內大治,晉封為司空,旋任大司寇。同年相定公,會齊侯於夾谷,以大義嚴詞,使齊侯歸還魯國失地。定公十四年,歲乙巳,孔子五十六歲,攝行相事,誅少正卯,勤理國政,經三月善政,魯國大治,路不拾遺。因齊國使女樂蠱惑季子及定公,朝綱墜落,孔子於是掛冠離魯,先 到衛國,見衛國不可為,旋赴陳國經過匡邑,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險被害,乃折回衛國,住籧伯玉家裏;見子南。不久,適宋,險被司馬桓魋謀殺.遂離宋赴陳,住司城貞子家裏,居三年,返衛,衛靈公不能用他,又住籧伯玉家裏,因靈公不懷好意,孔子又適陳,旋如蔡及葉等小國;楚昭王打算把書社土地封賜孔子,因令尹子西反對,昭王乃打消主意。孔子又返衛,時靈公巳卒,衛國新君名輒,欲得孔子參政,因冉求為季氏將,與齊一戰有功,季康子親書請孔子歸魯,時哀公十一年,歲丁巳,而孔子己六十八歲矣。可是,魯國卻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想做官,於是隱居行 教,間敘尚書、傳禮記、作春秋、刪詩、正樂、序易作十翼,有前後執弟子禮者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魯哀公十四年,魯西狩獲麟,孔子罷筆春秋。同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享年七十三,葬在魯國城北泗水之上,入地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弟子都服心喪之禮三年而去,惟子貢設廬於家上,凡六年,纔他去。而後孔子的弟子及魯人移居在墓旁的,共有一百餘家,這個地方就改稱為孔里。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加諡為至聖文宣王,元朝大德十年加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清朝順治二年定文廟諡號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年又改稱至聖先師孔子,至今仍延此稱謂,未再更改。孔子嫡裔歷朝均有封爵,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先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延稱為衍聖公,而後改為奉祀官。其及門弟子,如曾子等七十二聖賢亦曾有封爵,今仍配祀於孔廟。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中 國 教 育 史 上 , 孔 子 象 徵 著 「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的 萬 世 師 表 典 型 。 以 六 藝 傳 授 學 生 三 千 多 人 , 不 論 其 階 級 、 人 品 , 凡 是 真 心 向 學 , 他 皆 來 者 不 拒 、 誨 人 不 倦 。
春 秋 變 局 中 , 孔 子 力 學 濟 世 , 曾 為 匡 正 社 會 而 周 遊 列 國 , 勸 諫 君 王 行 道 ; 晚 年 , 整 理 古 代 文 獻 , 奠 定 中 華 文 化 萬 世 不 易 的 基 石 。 民 國 二 十 八 年 教 育 部 通 令 全 國 將 孔 子 誕 辰 八 月 二 十 七 日 訂 為 教 師 節 。 後 來 經 曆 數 及 考 紀 專 家 將 孔 子 誕 辰 換 算 為 國 曆 應 為 九 月 二 十 八 日 ; 故 於 民 國 四 十 一 年 由 行 政 院 提 請 總 統 明 令 : 孔 子 誕 辰 及 教 師 節 改 為 九 月 二 十 八 日, 以 紀 念 至 聖 先 師 , 並 慰 勞 教 師 們 經 年 的 辛 勞 。

每 年 教 師 節 , 各 地 孔 廟 都 會 舉 行 祭 孔 大 典 , 以 最 隆 重 的 禮 儀 , 表 達 對 孔 子 無 上 的 敬 意 。 在 教 育 行 政 單 位 及 各 級 地 方 政 府 所 舉 辦 的 「 慶 祝 教 師 節 大 會 」 中 , 亦 分 別 頒 發 資 深 及 優 良 教 師 獎 狀 , 以 表 彰 教 師 們 對 社 會 的 貢 獻 。
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他主張要人注意自己的修養,約束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樣,天下就會太平,而孔子最重視的是一個「仁」字。「仁」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標準。

  孔子認為要人人愛人人,這樣就不會有爭端。而這也就是曾子說過的「忠恕」之道。「忠」就是做人要盡本分、做事要盡力的意思。而「恕」就是要放寬心胸、寬恕別人,不要斤斤計較。而這實行兩個字就是做到仁的方式:對父母要盡孝、對兄長要敬重、對友人要盡信、對國家要盡忠,同時對於人的過錯要予以寬恕,要是人人都做得到「仁」,那麼就不會再造成像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了。而且孔子也主張不要太重視物質上的享受,求學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論語都是在說要孝敬尊長、對社會上的人施以愛心,以及求學的道理。像論語中有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都是在說要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寬恕別人,同時要利用多餘的心力去求學,如果能做到這樣,就算他從來沒上過學,孔子也會當他是個通達事理,而且有學問的人。

  論語又有一句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就是要人不要太過要求物質上的享受,只要能夠為人正直、用心求學就好了。孔子對於能用心求學且端正自己行為的人非常敬佩。同時他也認為,一個人一定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要以別人為借鏡,常常反省自己。

  論語除了教我們如何做人,實踐仁道,也告訴我們孔子對學習的重視,還有什麼是君子,以及君子應有的風範。像「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及「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些話,都是這個意思,第一句就是學了要常常複習,而且不要因為別人以為自己沒有知識而生氣。孔子也告訴我們,君子雖然沒什麼好爭鬥的,但是他們比賽的時候,一定要盡了禮數,然後贏的人請輸的人喝酒,孔子說這就是君子的比賽。

  孔子的學說是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基石,每當改朝換代、天下混亂時,儒家學說就是平定天下最好的參考。儒家學說不僅在國內有著一定的地位。在國外也發生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在現在世局動亂、人欲橫流之際,實為救世的寶典,而孔子不但是中國人的「萬世師表」,到最後也將成為全世界人的「萬世師表」。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孔子是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2007-09-12 3:02 am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漢文化圈。




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d/Confucius_02.png


姓名:
孔丘

出生:
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
前479年

學派/流派:
儒學

主要領域:
倫理學、社會哲學

著名思想:
儒學

受影響於:
中國周代思想

施影響於:
幾乎所有後代東方哲學家

孔子性格:
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興趣,是具有''內省智能''的人的特點。這類人喜歡獨自工作,經常自我反省。
(按按!睇睇!)
目錄

1 家世與生平

1.1 家世
1.2 儀容
1.3 早年
1.4 周遊列國

1.4.1 初事魯國
1.4.2 適齊
1.4.3 留衞期間
1.4.4 過宋之危
1.4.5 相失於鄭
1.4.6 受困陳蔡
2 思想

2.1 「仁」的人生哲學
2.2 「禮」的社會秩序
2.3 君子與小人
2.4 為政之道
2.5 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2.6 孔子的學習態度
2.7 孔子與時人的對答
3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4 整理編修古籍
5 歷代追封追諡
6 影響

6.1 孔子與中華文化
6.2 孔子與世界
6.3 爭議
7 注釋
8 參考文獻
9 參見
10 外部連結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2: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1000051KK027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