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 是什麼科目?

2007-09-12 1:49 am
G.S 是什麼科目?

回答 (2)

2007-09-12 1:55 am
✔ 最佳答案
「通識教育」這一名稱顯示本科的課程設計旨在使學生能透過研習一系列與他們日常生活有關的論題,讓思考得以啟發,並使他們在研習過程中能以新的角度來觀察香港及世界,
而避免受困於一些在研讀其他高級程度科目時所遇到的限制。
「通識教育課程檢討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通識教育乃本科課程重要的一環,其旨在培養學生作為知識份子,具備思維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類及現代社會所關心 的問題。通識教育注重全人教育,而非專家培訓。」報告又指出通識教育的目標在引導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 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和融匯發展的可能,以及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

通識注重全人教育
楊綱凱教授解釋:「通識教育是大學本科課程的重要部份。大學教育的理想要求學生學習專門化的知識,朝向學術的深度發展;另外一方面,我們亦培養學生建立作 為公民、作為知識份子對人文社會應有的關懷,及對現代科技社會應有的了解。在大學課程設計中,前者由主修課程負責,後者則透過通識教育達成。故此可以說, 通識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從前學生課外閱讀較廣,但是現在的中學教育,偏重於課程內的知識,學生亦不太主動去閱讀課外書籍。故此 學生進入大學後,藉通識教育擴闊視野便很重要。「通識教育課程要做到的除了是認識不同學科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他學科關心的問題及其思考模式。例如 一個文科學生修讀一個科學的通識科,重點不在於他學到多少科學知識,而在於知道甚麼是科學方法和態度、科學家是怎樣求真的。如果這個同學在以後的歲月裡會 多讀一些有關的書籍,培養了這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就已經成功了。」

作為知識份子
識有的知識和關懷
「一個大學生對社會、歷史、文化、思想、環境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必需有基本的認識。世界上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中國和西方思潮的不同發展,或重要的歷史進程, 都是作為知識份子必須認識的範圍。這些知識,無論課程有沒有提供,學生也應該自己去爭取學習。」楊綱凱教授舉例說,早前他出席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與 Long Bow Group 合辦的《八九點鐘的太陽》電影播放時,遇到了幾位亦是來觀賞這齣講述「文化大革命」的電影的內地研究生。他們手中拿著研究文革的書籍,做足了資料搜集去認 識這一段重要的歷史。楊教授認為,這種對歷史的興趣和關懷正是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所應有的素質。

應如何平衡成績
與吸收新的知識?
很多同學都會顧慮成績或往後工作出路的問題,在計劃自己的學習時對通識教育未必有足夠的重視。楊教授指出,盲目追求高分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分數固然 反映了在某一科內你學了多少,但要獲取高分卻有很多方法,例如花幾個通宵去應付考試。但這樣並不等於吸收了知識。而且,在求職方面,從我參與過一些招聘活 動的經驗來看,對僱主來說,只要成績不錯,那一級的成績並不是最重要。重點還是看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語文、廣泛的知識、談吐、溝通能力等。」因此,盲目 追求分數是沒有必要的,同學們反而應多考慮更全面地發展自我,學習自己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雖然有一定困難,但正是這種挑戰才會令人進步。」楊教授分享自 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讀書經驗,他曾經因為必修的基礎物理課和渴望修讀的哲學課上課時間衝突而躊躇不已。最後因為希望擴闊自己的眼界,他還是選擇了去聽 哲學課,時間衝突的物理課則100%缺席。

重視通識是世界潮流
楊綱凱教授指出,世界各地的大學對於通識教育其實越來越重視,例如不少大學透過設立求博修讀要求(breadth requirement),規定學生必須修讀不同學術範疇的科目,亦有些大學透過減少必修的主修課程,去讓同學有更多空間修讀不同學科。「很多學系開始意 識到,學科內的內容是永遠學不完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在美國,由於能夠進入研究院深造的人數較多,專門的訓練很大部份在研究院內進行,大學本科教育則更著重通識教育。」

楊綱凱教授曾參與1986年的課程檢討,在今次通識教育課程檢討中則擔任委員會主席。他指出中文大學一直都很重視通識教育。1986年的課程改革主要處理 當時中大同時存在學位和學分制的問題;在通識教育方面,則主要是委任通識教育主任,以推動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和確立共18學分、「七範圍」的大學 通識課程。

中大通識教育的革新
通識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加上1997年實施「單線撥款預算」,提高學系的積極性,令大學通識課程數目大增(2003-04年度共有232科),是次課 程檢討建議設立比較完整和嚴謹的課程審核機制,以及為通識教育定立更清晰的目標及課程結構。新課程劃分為四個範疇: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 化;自我與人文。楊教授期望透過這些改革,令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更明確,課程質素能更進一步。楊教授指出,除了課程改革外,要達到通識教育目標,還有賴教 師和學生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認同和支持。
參考: yeung gon hoi
2007-09-12 1:54 am
G.S 是常识科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29 16:20: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11000051KK023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