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咩名勝古蹟??

2007-09-09 2:48 am
澳門有咩名勝古蹟~,,
係好多人都會去ge.
除了賭場.
要有詳細既資料

回答 (4)

2007-09-09 2:52 am
✔ 最佳答案
大三巴牌坊 Ruins of St. Paul

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教堂原是一名意大利耶穌會神父設計,由聚居澳門的日本教徒興建。從1602年奠基,到1637年才全部竣工。

這間教堂可以說是與火結下不解緣,從其雛型起始,曾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其中1835年一月的一次大火,整座教堂幾乎付諸 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最近一次大規模維修保養工程在1991年竣工。除了最底層教堂入口之外,牌坊共有四層, 每層都放有早期澳門製炮工廠鑄造的銅像。



議事亭前地
Leal Senado Square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於1784年建成。本地居民又稱此地為『噴水池』。開埠至今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市中心 ,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93年,前地一帶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 ,並砌成波浪形圖案 ,襯托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 ,互相輝映 ,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突出的葡式建築物 ,於1789年建成 ,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在澳門民政總署的地下大堂 以及通上二樓的石級牆壁都嵌有藍色的葡國瓷片 ,以及記載了歷史的石刻。

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山堡壘 Guia Fort

東望洋炮台位於東望洋山(松山)之巔 ,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 ,建於1637至1638年間 ,位於海拔93公尺,。松山炮台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炮台上聖母雪志殿教堂建於1626年 ,其貌與17世紀葡國鄉間供奉聖母的小教堂相似,在最近的修葺中 ,在教堂內發現了華南地區罕見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 ,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堂右側有一古鐘,昔日用以報時及通知附近所有船隻駛近之用。古鐘鑄於1707年,並於1824年6月重鑄。



大炮台城堡 Monte Fort

而教堂左側就是著名的東望洋燈塔,在1865年興建,機械構造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裝嵌。燈塔是中國海域內最古老的燈塔。燈塔高16公尺,擁有旋轉白光,在天朗氣清的情況下,20海浬外亦可以看見。多個世紀以來,燈塔一直為船隻提供了重要的航行訊號。

大炮台

座落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台城堡,建於1617至1626年間,用以防範海盜 , 是大三巴牌坊整體工程的一部份。162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澳門 ,但被葡人用城堡上的大炮擊退。大炮台雖然經歷了300年的滄桑,但到1966年才正式向公眾開放。在這裡,可以俯眺大三巴牌坊,及遠眺澳門市區以至中國 大陸的景色。故又名為聖保祿炮台 ,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

澳門─獨特的城市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中國女神──天后,又名娘媽。根據傳說,一艘漁船在一個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然颳起狂風雷暴,漁民們處於危急 關頭。這時,一位少女站了起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 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裡,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自1999年回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澳門

隨著葡國航海家華士古達嘉瑪在十五世紀末完成往印度的歷史性航程之後,葡國其他的航海家相繼往東方探險,後來探險方向稍向北移,到達中國。

一五一三年,奧維士首先到達華南地區。到十六世紀中葉有更多的葡國人東來,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立起不少商貿中心,隨著發展,這些中心均移駐澳門作為根據地。

在明朝政府的准許下,澳門壟斷了中國和日本,以及中日兩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澳門的繁盛發展,亦使到西方傳教士紛紛東來,以澳門為根據地,向中日兩國宣揚基督教義。

由於澳門的繁榮及地理位置優越,部份歐洲國家一度意圖染指,欲從葡國手中奪取過來。荷蘭在十七世紀便先後五次揮兵侵略澳門,但每次均被擊退。

隨著中國逐步開放沿岸港口為商埠,英國人於一八四一年在距澳門四十哩外的香港定居,並將香港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及金融中心。從此,澳門作為轉口港的經 濟重要性漸漸下降。不過至今仍是魚、米、雜貨及其他中國貨物的集散地。近十數年,澳門更積極發展輕工業,將製成品出口,目前製衣紡織品是澳門最主要的出口 工業。

雖然澳門經歷了四百多年的無數變遷,但它一向是葡國及其文化在亞洲的一個重要據點,甚至在十六至十七世紀,葡國被西班牙統治的六十年間,澳門仍然懸掛著葡國國旗,以示效忠。後來當葡國復興後,遂嘉獎澳門為─忠誠可嘉,僅此天主聖名之城─澳門。

到一九八七年,中國及葡國政府就澳門的前途問題簽署及發表了聯合聲明。葡國同意將澳門的治權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交還中國,而澳門在中國的管治下,將按照聯合聲明的規定,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及生活方式亦基本不變,維持五十年。

離島

氹仔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六點二平方公里,與澳門之間有三條大橋相連。

早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氹仔島上衹有兩座小山丘及一個海港,專供商船停泊,印度人便是在海路與中國從事貿易來往。他們的船隻只盛載著棉紗及各種製成品,沿珠江運往廣州,回程時則購買茶葉、絲及瓷器等中國特產,再轉銷世界各地。

經過長年累月的泥土堆積、氹仔的兩座小山丘漸漸成一體,一些居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蔬菜,或飼養家畜。後來,氹仔還一度發展為炮竹廠的集中地。近年,隨著澳門經濟穩步發展,氹仔也日漸繁盛,澳門大學 ,澳門國際機場 ,澳門運動場 ,賽馬會均位於氹仔。

路環地方較為廣闊,面積約八平方公里,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島上保持自然風光,有山丘、樹林、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風景美麗;其中以黑沙和竹灣最為著名。

一百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點時,路環離島卻是一個海盜出沒,劫掠商船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 獵者之外,渺無人跡。一九一零年,路環島上的居民成功地驅逐了海盜;至一九六九年,連接氹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建成。目前,路環是一個綠化保護區,到處都可 見綠樹紅花,瀰漫著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煩囂的都市成一強烈對比。

近年,本澳經濟蓬勃發展,許多大型基建也相繼落成與以配合。如座落於九澳灣的九澳貨櫃碼頭就是本澳其中一個設備現代化的基建設施。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macautouristguide.com/cn/history.html and me
2007-09-16 6:21 pm
離島

氹仔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六點二平方公里,與澳門之間有三條大橋相連。

早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氹仔島上衹有兩座小山丘及一個海港,專供商船停泊,印度人便是在海路與中國從事貿易來往。他們的船隻只盛載著棉紗及各種製成品,沿珠江運往廣州,回程時則購買茶葉、絲及瓷器等中國特產,再轉銷世界各地。

經過長年累月的泥土堆積、氹仔的兩座小山丘漸漸成一體,一些居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蔬菜,或飼養家畜。後來,氹仔還一度發展為炮竹廠的集中地。近年,隨著澳門經濟穩步發展,氹仔也日漸繁盛,澳門大學 ,澳門國際機場 ,澳門運動場 ,賽馬會均位於氹仔。

路環地方較為廣闊,面積約八平方公里,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島上保持自然風光,有山丘、樹林、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風景美麗;其中以黑沙和竹灣最為著名。

一百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點時,路環離島卻是一個海盜出沒,劫掠商船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 獵者之外,渺無人跡。一九一零年,路環島上的居民成功地驅逐了海盜;至一九六九年,連接氹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建成。目前,路環是一個綠化保護區,到處都可 見綠樹紅花,瀰漫著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煩囂的都市成一強烈對比。

近年,本澳經濟蓬勃發展,許多大型基建也相繼落成與以配合。如座落於九澳灣的九澳貨櫃碼頭就是本澳其中一個設備現代化的基建設施。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著名的名勝。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早年的製炮工廠出品。十字架對下是一具銅鴿,據云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

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

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分別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猙獰的魔鬼」。右方則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刺穿其骷髏的圖像,象徵正義戰勝死亡。

第三層的下面有一層壁龕,有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門,正面的大門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樣,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 "IHS"。

從大三巴牌坊鄰近的大炮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見整座教堂原跡及其後面廣場的一些石刻。

1990年至1995年間,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維修工程,並建成了一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等展品。

聖母雪地殿聖堂

聖母雪地殿教堂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國人奉為護衛航海之神。

聖堂內部建築保留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沿聖堂外的梯級可進入唱經樓。
參考: me
2007-09-09 3:02 am
《盛世蓮花》
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贈送大型青銅貼金雕塑《盛世蓮花》一座。
《盛世蓮花》主体由花莖、花瓣、花蕊組成,共十六個造型,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六點五吨;基座由二十三塊紅色花崗岩相疊組成。雕塑總高六米,花体最大直徑三點六米。

蓮花盛開,亭亭玉立,冉冉升騰,象徵澳門永遠繁榮昌盛。三層紅色花崗岩相疊基座,形似蓮葉,寓意澳門三島。

此座蓮花雕塑座落在澳門綜藝館側邊的蓮花公園內,該公園占地總面積約為一万零八百平方米。

媽閣廟
媽祖或稱天后,祂就是在澳門人人皆知、並受人們敬重的道教女神。她是天后和船家的守護神。對於澳門人來說,澳門歷史與大海是有著深深的聯繫,而天后誕亦是每年澳門一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媽祖廟最初是在明廟時期建成的,但它最古老的部份是自1573年始。靠近路邊的是廟宇的主大堂,山邊有梯級相連的涼亭、祭壇。八十年代中期,農曆新年前廟宇的大堂被火燒毀──這是一個巨大的不幸;但重建的工作進行得很快,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發生了這場災難。這場火懷疑是有人縱火,但這是未經證實的消息。

媽祖誕是慶祝這位林姓少女的生辰,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去年2000年是在4月27日﹞。每年的媽祖誕,善信都會擠到媽閣廟上香還神或祈福。漁船皆會回到港口,並輪流在廟宇前燒爆竹 ─ 爆竹聲很震耳但又很令人著迷。

娛樂方面,在廟宇的對面﹝海事博物館對出的空地﹞會有長達一星期的粵劇表演。附近有士多售賣小裝飾品、香等。

大三巴
耶穌會會士於1565年開始在澳門定居,隨即以宣揚基督精神為宗旨,有利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與共存,在推動教育事業以及傳教工作上有密切的關係.
1594年天主之母學院的成立,使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學府更加逢勃,它亦成為第一所在遠東開辦的西方模式的大學.

自1602年起,學院設有一座新聖堂,因為之前幾座教堂均毀於火災.聖堂是一座具有三個殿堂的宏偉大教堂,其外貌就一如後來考古學者在該處進行一系列重修及興建博物館工程之圖畫所記載的一樣.在建築上,聖堂由中國和日本的工匠參與興建,為教堂豎立一個匯聚各種文化的典範特徵,為耶穌會所頌揚.數世紀以來,聖堂內豐富的內容使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762年,由於耶穌會士被驅逐,使建築物空置,並交予市政廳處理.後來在那里設立了軍營,歷時數十載.1835年,在兵營廚房突然起火,波及其餘的附屬建築物.1990年至1995年,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修繕工程,並興建成博物館.

觀音蓮花苑
觀音蓮花苑位於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對開的人工島上,由一條長60米之小橋與陸地相連。觀音像聳立於一座由 十六枚花瓣組成的蓮花座上。觀音像的座向方位經由風水大師精確測算,顯示觀音正翻越松山並走向位於美副將大馬路的觀音堂。蓮花座高7米,直徑為19米。觀音像高20米,重50噸,由中國南京一間創立於1865年的老字號鑄造廠鑄製。整座觀音像由47件散件組成,散件之間以活塞連接,以承受不同的風力,並保持平衡。
觀音蓮花苑的蓮花座內共分兩層,首層為觀賞室,並設有接待處和紀念品售賣部;下層為多功能展廳及小型圖書館。該圖書館是澳門首間以宗教作主題的多媒體資源中心,藏有各類宗教書籍六百多冊,其中包括中、英、葡、泰及西班牙文等多種語言的書籍、以及其他與宗教文化有關的光碟、錄音帶和錄像帶等。多功能展廳可容納五十人,適合於舉辦小型活動,如講座、展覽和電映會等。

國父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位於得勝花園附近的文第士街一號,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築物。孫中山先生早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曾在澳門的鏡湖醫院掛牌行醫,並創立了中西藥局,託跡行醫,開展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退居澳門,並在文士第街購置了這楝樓房,作建國計劃之研究,完成《建國大綱》一書。隨後因討袁護國革命又起,孫中山奔走海內外,此宅遂作為其元配夫人盧慕貞頤養天年之所。故居原是一座低矮簡陋的中式二層磚屋,由孫中山的兄長孫眉留下一筆錢建造,1918年落成,外觀兩層,實則是三層,兩翼突出對稱,優美典雅,古色古香,四周圍以矮牆,進門有小庭園,左側附設小花園,植有花木,環境清幽。

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的所在地就是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地方──著名的旅遊景點「媽閣廟」對面。海事博物館是本地建館最久的博物館之一,館內豐富及珍貴的藏品,別出心裁,匠心獨韻。
博物館的外形像一艘揚著白帆的三桅船,館內的設計是以中國、葡萄牙及澳門的航海事業為主線來劃分為專題展區,一氣呵成地把早期中國與葡萄牙之間海上往來貿易的繁榮景象及航海探險家的驚險旅程展示出來。展品主要分為四個主題,包括捕魚活動、航海與發現、海洋生物學和海事活動與天文地理學。

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於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開始運作,而博物館工程亦於九六年九月動工,於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啟用。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於大炮台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於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   博物館共分三層,其中首兩層位於炮台地面之下,第三層側在炮台上。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

參觀博物館後,遊客可到館外的炮台,那裏地方寬敞,遊客可懷著愉快的心情漫步,俯瞰整個澳門的景色。
  此外,在炮台範圍內,還有一個舊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紹大炮台歷史的長期展覽室;炮台於十七紀初由耶穌會士興建後,至1998年才被用作澳門博物館的館址。

主教山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岸聖母小堂,1622年建於砲台旁,殿堂簡樸,山陘迂迴;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鍾鐘樓高聳入雲,十分莊嚴肅穆,配以花徑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遊人甚眾.
聖母堂前築有高台,罝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拾,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其下有一路德聖母岩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可達洞前.洞內岩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長凳,供人跪拜,懺悔.

路德聖母岩洞前,空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寄葬於此
2007-09-09 2:53 am




大三巴牌坊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41385870.jpg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著名的名勝。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早年的製炮工廠出品。十字架對下是一具銅鴿,據云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

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

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分別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猙獰的魔鬼」。右方則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刺穿其骷髏的圖像,象徵正義戰勝死亡。

第三層的下面有一層壁龕,有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門,正面的大門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樣,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 "IHS"。

從大三巴牌坊鄰近的大炮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見整座教堂原跡及其後面廣場的一些石刻。

1990年至1995年間,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維修工程,並建成了一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等展品。










聖母雪地殿聖堂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41379050.jpg




聖母雪地殿教堂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國人奉為護衛航海之神。

聖堂內部建築保留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沿聖堂外的梯級可進入唱經樓。









主教山小堂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43132070.jpg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2年建於炮台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鐘樓高聳入雲,十分莊嚴肅穆,配以花徑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遊人甚眾。

聖母堂前築有高台,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拾,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其下有一路德聖母岩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可達洞前。洞內岩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長凳,供人跪拜、懺悔。

路德聖母岩洞前,空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寄葬於此。








大炮台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48396790.jpg




座落在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台建於 1617 至 1626 年間,屬聖保祿學院和聖保祿教堂的一部分。大炮台上的古炮在 1622 年抵禦荷蘭人的入侵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炮台曾是總督官邸。1835 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大炮台上的所有建築和聖保祿學院,聖保祿教堂被燒得祇剩下前壁,即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木參天,古炮雄距於旁。本地市民和遊客經常前往,從這兒可眺望澳門的全景,還可以看見聖保祿教堂的遺跡。

大炮台上原有一座南歐式的建築,初為兵營,後為氣象台的所在地。1998年,澳門博物館在這裡落成。博物館共有三層,通過展品向參觀者展現在數百年當中,居住在澳門的不同民族和平共處的生活狀況、歷史面貌以及當代澳門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對未來的展望。







媽閣廟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51835320.jpg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存在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簷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

遊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是媽閣廟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者。

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此外,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功戲。








觀音堂







圖片參考: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spot/11843099650.jpg



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佔地廣闊、建築雄偉的一家。建於明朝末年,距今約三百六十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幾座。

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於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

禪院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築群。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簷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

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

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髮捲曲,極像外國人,據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場面熱鬧。

觀音殿旁有一小庭園,圍繞著園中的蓮花池有十數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長形態獨特,歷經數十寒暑,樹枝彎曲長成一個「壽」字,傳說善信只要手觸「壽」字,便可長命百歲。

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咀相視而笑。

禪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在院內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飾,而書法雕刻,亦見清雅。兩度屏風,每度刻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

步入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 的地方。

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

在後山花園中的連理樹,是一棵有數百年歷史的榕樹,狀貌古拙,高逾數丈。樹的莖部四株相連,造型頗似長頸鹿。「連理樹」的命名,取意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關此樹,流傳著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在觀音堂建廟之初,附近有一雙情侶,因家庭反對成婚而雙雙殉情自殺,死後合葬之處長出這棵連理樹,以表示愛情堅貞不渝及至死不離之意。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25: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8000051KK040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