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hk.d.yimg.com/sp1.mm-a3.yimg.com/image/2750038309
粽子或稱糉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食品,相傳粽子的發明與古代中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後來在端午節食用粽子以紀念屈原,已成為習俗之一。粽子使用竹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和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上國煮熟的,因為包裹有竹葉或蘆葦葉,緊實而具有一種清香。
在《說文解字》中,粽字的古字「糉」被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歷史
粽的歷史悠久,據說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葉包米飯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自此產生了粽子,併成為在農曆五月初五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時必備的食品。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c/c5/Zhongzi_unwrapped.jpg
[編輯]
製作與吃法
[編輯]
中國北方
中國北方以一般用蘆葦葉卷為漏斗狀。因蘆葦細長而窄,常需兩、三片相疊才能縛粽。
餡料則灌入糯米、粘黃米等,亦可加入棗。般只有甜素餡,多用紅豆沙或小棗做餡,有用粘黃米或其他粘種糧食的封口用細繩或草絲捆扎(北方傳統上用馬蘭草),作成棱錐正四面體形狀,然後用水煮熟,可以熱食也可以冷食,具有葉子的清香味。
[編輯]
中國南方
南方多以竹葉包粽,形狀接近三角錐。餡料有糯米外加肉、赤豆等,有甜鹹葷素各種口味。其中嘉興的五芳齋粽子是中國馳名商標。南方粽子的最主要類型是肉粽。用瘦豬肉在醬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裹入同樣被醬油浸泡過的大米中。此外,近年也有蛋黃肉粽,即在粽子中加入煮熟的鴨蛋黃。
[編輯]
香港
香港地區與中國南方其他地方大致相若,但以粿蒸糭、鹼水糭(甜食)和鹹肉糭(鹹食)為主,亦有紅豆糭和綠豆糭等。近年來,少數茶樓亦有在閒日推出,亦有部份小販在夜晚的街頭上叫賣。
[編輯]
臺灣
臺灣粽接近中國南方作法,但臺灣南北部亦有作法上微小的差異。
[編輯]
北部
臺灣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
[編輯]
南部
臺灣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吃下時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
[編輯]
參看
稻米#糯米食品
端午節
[編輯]
外部連結
粽子飄香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