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華人科學家

2007-09-08 9:06 pm
現代華人科學家要寫有甚麼貢獻?

回答 (2)

2007-09-08 9:10 pm
✔ 最佳答案
吳大猷,廣東高要人,民國前四年九月廿九日生於廣州。民國十八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任教母校二年,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乙種研究補助金,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習,廿一年得文學碩士,翌年獲哲學博士。復繼續研究,廿三年返國,歷任國立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科指導會主任委員等職。為國際知名之物理學家, 七十二年十一月,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迄今。吳氏在學術方面,民國二十八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卅二年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五十六年嘉新特殊貢獻獎金及獎牌;卅七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十六年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七十三年九月,獲菲律賓1984年麥克塞塞獎。其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核子散射、大氣物理、電離體及氣體方程式,統計物理,相對論等方面。領導中研院七年多,工作成果有:



增大中研院與大學間的學術合作。 

建立研究人員之續聘及升等的院內院外審查制度。 

向政府申請(爭取)所需的較大支持(經費由七十三年度之八億餘元至本年度(八十年度)之廿六億餘元)。 

增強各所--尤其數個新成立的,國外院士多人數年來出大力的研究所--學術研究的質及量。 

若干個研究所的樓館之建造及研究設備的增強,學者招待公寓及學術活動中心、行政大樓、計算中心的成立,電力的用量增加設備等。 

研究工作的氣氛及行政工作的改進等。(於七十六年度始,七十年後增設統計科學、生物醫學、分子生物及原子與分子科學、中國文哲研究所五所,共計十九個研究所。)著有研究論文百餘篇,專著「多原分子振動光譜及結構」,「量子力學散射論」,「氣體及電離體方程式」,「狹義及廣義相對論」「近代物理學的基」,「古典動力學」(英文中文)等十二冊。民國七十五年,中研院物理所同仁林爾康等,集結吳氏物理學研究論文近作119篇,編為「吳大猷論文集」出版,祝賀八十嵩壽。七十八年「吳大猷文選」第六冊出版,敘述在台灣廿餘年工作的回顧,也是台灣科學發展歷史性的資料。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託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儘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灣新竹,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于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于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瞭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2007-09-08 9:17 pm
 華人科學家在多個不同研究領域上都表現出色,不僅取得卓越成果,更獲得國際稱譽。他們在推動科研與尖端科技發展方面都扮演著先驅者的角色。

  多位知名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在他們該領域上作出的成就及貢獻,並展望未來科技的發展前景。

1. 趙忠賢教授
解構充滿生命力的前沿科技 - 超導體,它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研究中開創新的發現。

2. 辛世文教授
遺傳工程的科學、技術、應用、近況、未來展望,以及對其應用的一些關切。

3.曾毅教授
由病毒引發的各種癌症,以及預防和治療這些癌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4.歐陽自遠教授
探討航天活動對人類的意義,及深空探測的四個重點領域 - 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巨行星的衛星探測和小行星與彗星的探測;中國月球探測第一期工程(嫦娥一號)的科學目標與進展。

4.唐叔賢教授
揭開納米之謎: 納米科技的內容、應用及發展, 及與納米技術相關的「量子效應」和「微細效應」兩方面的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8000051KK018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