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10分`)

2007-09-07 3:01 am
我有d歷史我吾識,但系聽日老師又要問!!!
所以希望你地可以幫下我+今日希望會有好好嘅回答啦!!!

(P.S 全部系關於中國歷史架)

1 民族除左有 中華民族 之外,仲有邊兩個民族架???

2 最偉大嘅祖先系邊個???

3 他死左幾耐??? (大約就ok了)

答得幾大都幾多啦,最好就答哂!!!

幫幫小女子忙,THz"

要系今日完成先得丫...

回答 (1)

2007-09-07 3:19 am
✔ 最佳答案
1 中華民族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國官方確定的未識別民族,如:土生葡人、夏爾巴人和猶太人等民族。

2 呢個係一個好主觀既問題....
本人認為係唐太宗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

西元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一代英主李世民並沒有沉浸在新春佳節的喜悅和四海臣民的賀歲聲中,他以極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用流暢的文筆、深邃的智慧、成功的範例一氣呵成,撰著《帝範》十二篇,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寫完此書第二年,太宗即與世長辭,《帝范》便成為他的政治遺囑和絕筆之文。

《帝範》一書,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全書結構嚴謹,每篇自成體系。這是唐太宗修身治國經驗的總結,也是“貞觀之治”的理論概括。

唐太宗對《帝範》評價很高,推崇為“帝王之綱,安危興廢,鹹在茲焉”。該書言簡意賅,辭約義豐,凝結著太宗一生的心血,堪稱是他治國思想的精華。他將此書賜給太子後,語重心長的告訴太子:“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勉勵他知行合一、善始善終。拳拳之心、殷切之情躍然紙上。

此書著成後秘藏宮中,鮮為人知。新、舊《唐書》雖有記載,僅僅說明《帝範》內容有四卷,詳文不知。《資治通鑒》也未見全文。此書在宋代遺失,大多數內容已不為世人所知。慶倖的是,在元泰定二年(西元1325年),《帝範》一書在雲南被意外發現,重現於世。清代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大儒紀昀等人參照元人注釋,並考證其誤,重作列注,附于原文之中,上奏清高宗弘曆過目,經批准後,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一》,才使後人能領略全書原貌和宗旨。

由於本人水準有限,斗膽評譯《帝范》原文,難免有疏漏之處或有失偏頗,懇請讀者指正。王道蕩蕩,讀者盡可以仔細閱讀原文,領悟《帝範》一書的思想底蘊,定會受益良多。

《帝范》一書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必將永遠保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中,不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帝範序

[原文]序曰: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錫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昔隋季版蕩,海內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胄,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挽槍而廓八□,乘慶天湟,登暉璿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大寶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禦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鐘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雲耳!

[譯文]唐太宗在《帝範》序文中說:我聽說天地的高尚德行是生成萬物,君主最寶貴的東西是權勢和地位。分辨尊卑上下,確立君臣名分,是為了撫育百姓,教化庶民。如果不是聰明睿智、文武具備、受到天命眷顧和保佑的君主,那怎麼能有符瑞出現而輕易登上王位呢?所以在唐堯盛世,有神龜從翠媯川中浮出,向唐堯獻上《河圖》,表彰他的聖德;大禹治水,涉曆山川,上天賜他元圭,褒獎他的巍巍之功;周朝興起時,有赤鳥口銜丹書飛到岐山,向文王宣喻天命,呈現祥瑞,開創周朝八百年的基業;漢高祖劉邦怒斬白蛇而起義兵,奠定了兩漢二十四帝的國基。由此觀之,自古帝王的基業本由天命,決非人力可以爭奪而得。隋朝末年,煬帝違反天道,昏庸殘暴,朝綱不整,天下大亂,四海之內分崩離析。先皇高祖以神武之姿,遇上這改朝換代的風雲際會,效法劉邦,在太原起兵平亂,奠定了大唐王室的基業,重修清明政治,登上了君臨天下的大位。高祖稱帝時,神州大地妖氛未淨,群雄割據,哀鴻遍野,天日暗淡,豺狼橫行,烽煙四起,天下未寧。我年方十八歲,胸懷救國救民的慷慨大志,一心想平定大亂,救濟蒼生。每臨大戰,一定親自披掛上陣,不避矢石相加,勇猛直前。朝朝夕夕面對敵軍的險惡陣勢,毫無畏懼。無論敵軍聲勢如何浩大,無論群雄有多少堅甲利兵,我率軍進攻,無城不破,無堅不摧。剪除長鯨,澄清四海,掃除餘孽,平定八方。大唐王朝繁榮昌盛,我作為高祖之子,受群臣擁戴登上王位,繼承了大唐光耀日月的偉業。每日裏,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駕朽車,沒有一點疏忽懈怠之心。一天比一天謹慎,經常思考在治國安民時,如何能善始善終。你身為太子,從幼年起,便受到父王和母后的鍾愛,言行不合義理,往往背離我的訓誡。我非常信任你,把你由藩王冊立為太子,賦予你繼承王位的重任。但你自幼生長在深宮,不懂君臣禮節,不知百姓生活的艱難。每想到這些,我深感憂慮,經常廢寢忘食,心緒不寧。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北周、隋朝,有經天緯地之才,創業垂統的君主,他們的功業彪炳,有目共睹;歷代興亡,國家治亂,道理顯然,無一不載入史冊。為了讓你更好的繼承大唐基業,開創太平盛世,作一代明君,我追溯前代君王的盛績,博覽史書,將他們治國要旨彙聚成冊,作為對你的訓誡。

[評點]唐太宗在序文中說:“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錫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可見,自古帝王即位就是君權神授,國君奉天承運,要證明自己是一個有道明君,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有神論和天命論。

皇帝高居九重之上,以九五之尊仍自稱天子,要受到天意的管轄和約束,不時要下詔罪己,向天懺悔。周朝興起時,有赤鳥口銜《丹書》飛到岐山,向文王宣喻天命。周武王即位之初,向老臣師尚父討教治國之道,尚父乃述《丹書》中的言語,說道:勤政敬天戰勝懈怠的人,事業就能昌盛;怠忽職守戰勝恭敬的人,事業就會衰亡;為政公義戰勝私欲的人,事業就能順利;私欲戰勝公義的人,事業就要受到挫折。只要在“敬”、“公”二字上做功夫,這即是所謂保存之簡便、做起來容易、能讓子孫萬世效法的治國之道。唐太宗說自己為政“戰戰兢兢,若臨深而禦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可謂深諳此道。

唐太宗仁政愛民,行王道、持中庸、求平衡,博施於民而濟眾,百姓因此能循禮守法,安居樂業,君民共用太平偉業。太宗英名遠播,業垂後世,大唐盛世萬古流芳。

君體第一

[原文]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躬,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譯文]人民,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國家,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根本。國君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嶽,高聳雲霄而巍然不動;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輝燦爛。這是君王治國的宗旨,是億萬百姓所瞻仰的東西,是天下歸心的依據。君王治國,應當寬宏大度,足以相容並包萬物;用心公平持正,足以明辨是非忠奸。君王沒有威信和德行,就不能使遠方四夷之人歸附;君王沒有仁慈的胸懷和寬厚的品質,就不能使百姓感受到恩典。因此,要以仁義去撫育皇室宗族,以禮儀去尊重大臣。舉行宗廟祭祀,侍奉祖先,要時時將孝道掛在心中。身處尊位,要有恭敬之心,不可以傲慢態度待人。將全部身心傾注於勤勞國事,推行德義,這就是為君之體。

[評點]唐太宗所講的“君體”,主要是包括為君之德性,它要求國君要英明如日月,普照天下,要鎮靜從容,臨危不懼。要求國君治理天下,要有仁慈的胸懷,威德並用,相容並包,爭取臣民的歸心與擁戴。國君對宗室要有仁愛之心,對大臣要以禮相待,孝順祖先,居位恭敬,勤政愛民,躬行德義。一句話,是儒家王道仁政思想的高度集中和體現。

鑒於隋朝亡於虐民的教訓,唐太宗對儒家的民本思想很重視,他立志要做治民之主、 樂民之 君,始終將百姓的安危苦樂放在首位。唐太宗深刻認識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貞觀政要》卷一),視君民為一體,強調二者的相互依存關係,把君主的安危、王朝的興亡同民心的向背結合在一起。因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念成為貞觀君臣處理君民關係的準則。正因為貞觀君臣“撫民以靜”,與民休養生息,使生產發展,經濟空前繁榮,而且民風純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作為一位撥亂反正的 明 君,唐太宗在“君體”方面言傳身教,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他以高尚的德行和寬大的胸懷,開創了君臣和睦、共治天下的大好局面,成為 後世 君王治國的典範。

你去我提供既網址可以揾到更多
其實我覺得最偉大既祖先可以係孫中山先生
去呢個網址:
http://sun.yatsen.gov.tw/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38: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6000051KK030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