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長恨此身非我有」一句中,流露了對誰人身材的羨慕?

2007-09-06 5:26 am
蘇東坡在「長恨此身非我有」一句中,流露了對誰人身材的羨慕?

回答 (1)

2007-09-06 6:00 am
✔ 最佳答案
不是不是!!

宋朝名家蘇軾的詞:“臨江仙”。
這首詞是這樣的: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
這時蘇軾因為文字獄-就是“烏台詩案”,
被謫貶到黃州,在住處不遠開墾了一片荒地耕種,
因為這片田地在城東門的山坡上,所以就叫“東坡”,
同時也給自己起了個號,叫“東坡居士”,
還在這裡蓋了房子,取名叫“雪堂”。

這首詞記述,在一個深秋的夜晚,
東坡在雪堂飲酒,醉後回到住處的情景。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晚上東坡在雪堂飲酒,醉了又醒,醒了又醉,
回到住處,好像已經是三更半夜了。
“仿佛”兩個字,描繪出了東坡的朦朧醉態,
“醒復醉”和“仿佛”兩句,也把快意夜飲的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寫東坡到家了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在萬籟俱寂中,能聽到家童睡覺的鼾聲,敲了門也沒有回應。
這時自己拄著杖站在江邊,聽著江水在寂靜中的湧動聲,
而整個人,也融入了這個廣闊的天地間,所有過往的榮辱得失都忘記了。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在這裡,東坡則是嘆息道:“最遺憾的是自己總是身不由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到什麼時侯,才能不為功名利碌而勞苦奔波呢?”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已經深了,風已經停了,我的心也很靜很靜,
連江面上的水波,好像都停止了流動。
我也想駕著一葉小舟走了,將自己的餘生,寄託在這廣闊的江海中吧!

東坡的才氣格調,雖然高曠雄奇,
但他的仕途生涯,卻是相當失意的。
他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政,幾次遭到謫貶,幾乎喪命。
後來保守派取而當政,但因為他的過分耿直,也不受歡迎,
所以他的一生中,長期都處在憂患失意之中。
而“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實在是東坡這一生中,最深沉的嘆息。

人的一輩子,究竟有多少事,是可以完全由自己做主的?不僅是在生老病死上,由不得自己;即使是仁宗皇帝在見到東坡後,對他的才華驚嘆不已,說:“朕為兒孫覓得宰相之才”。但東坡的一生,總是身不由己的遷徙流離,四處為家。想求得施展抱負的機會,也只是汲汲營營,總歸成空,最後只以文學家留名於世。沒有多少事情是自己說了算的,這好像是歷史上,真性情的人千古的嘆息。所以縱使才華蓋世,也免不了還要產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歸隱念頭了。這兩句詞的背後,似乎有著無窮盡的心思,悠悠不絕。

東坡的文名滿天下,但是到底多有名呢?要知道當時他的書法詩文,是可以像“錢鈔”一樣的在市面上流通的呢!有一位名叫姚麟的老先生,平生最喜歡東坡的字,後來他知道他的學生韓宗儒和東坡十分要好,兩人常有書信往來,而韓宗儒又十分喜歡吃羊肉,他便對宗儒說:“以後蘇軾寫給你的信都給我,我可用上好的肥羊肉與你換。”所以詩人黃庭堅常笑東坡的字是“換羊書”了。

東坡受排擠入獄時,在獄中所寫的詩文碑帖,一度被查禁,但暗中仍有許多文人雅士高價搜求。後來他時來運轉又受重用,做了侍讀學士,時人對他的作品,更是熱烈爭購。有一次徐州太守把東坡所寫的,原已拋到護城河裡的“黃樓紀念碑”,拓印下來公開銷售,竟然大為暢銷。而他在黃州時所作的“赤壁賦”,被郡守徐君猷看到後,贊嘆道:“子瞻呀,真人之龍也!”於是親自抄寫兩份,派人送到京城,給朋友傳看。不久這篇前無古人的“赤壁賦”,就在京城轟傳開來了,書坊趕著刻印,賣到了一百兩銀子一本,還供不應求。

有一天東坡到陽□這個地方遊玩,在老朋友季漁戶家閑聊,酒醉飯飽之余,看到了桌上有紙硯筆墨,就乘著醉意振筆直書,寫下了“醉酒歌”後,倒頭便睡。等午覺醒來一看,只見筆硯還在,但是“醉酒歌”已經被人收走了。

東坡一問,才知那筆硯是一位這過路客留下的,而那幅“醉酒歌”也是他拿走的。東坡一推敲,便大致了解這個人的來歷了。原來當時有一位吳姓商人,四處搜求他的書法作品,然後高價走私出海賣給高麗、契丹的書法商人,這是他在杭州時,審訊走私犯徐戩得知的。於是東坡在季漁戶耳邊,如此這般的囑咐了一番。

這時吳姓商人得到字後,兼程趕路回家,忽然見背後有人騎馬飛奔而來,並高喊:“先生你忘了一件事了!”“什麼事?”“這幅字蘇學士沒有落款呀!”商人一聽,對呀!有落款比沒落款的價值,不知道相差多少呀!於是將字交給季漁戶,並約定如果取得東坡的落款,再以十兩銀子酬謝。這場精採的鬥智到此為止,後事如何,就不必再多說了!


收錄日期: 2021-04-29 16:21: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5000051KK041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