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

請問中秋節的起源?
點解吃月餅?
點解點燈籠?
與嫦娥有何關係?

回答 (6)

2007-09-06 5:13 am
✔ 最佳答案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007-09-10 2:33 am
起源

北京龍潭湖中秋節的燈會上的二龍戲珠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編輯]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編輯] 節日習俗

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花燈。(2005年)賞月。
吃月餅。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玩燈籠。
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烤肉的習俗,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麵。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2007-09-08 2:34 am
中秋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中秋節)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2/Moon_over_cumulus.jpg/180px-Moon_over_cumulu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中秋節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韓國/朝鮮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目錄[隱藏]

1 起源

1.1 嫦娥奔月
2 節日習俗
3 台灣的中秋節
4 韓國的中秋節
5 越南的中秋節
6 日本的中秋節
7 中秋詩詞
8 參考文獻
9 參看
10 外部連結



[編輯] 起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5/Mid-Autumn_Festival-beijing.jpg/180px-Mid-Autumn_Festival-beiji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北京龍潭湖中秋節的燈會上的二龍戲珠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編輯]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編輯] 節日習俗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0/Mid-Autumn_Festival1.JPG/180px-Mid-Autumn_Festival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花燈。(2005年)

賞月。
吃月餅。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玩燈籠。
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烤肉的習俗,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麵。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編輯] 台灣的中秋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4/Wikinews-logo.svg/55px-Wikinews-logo.svg.png

維基新聞相關報導:
中秋節變質 月餅烤肉成新寵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國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19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這習慣咸信是於此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洋化烤肉習慣的延伸。[1]
另外,同時期臺灣兩家知名烤肉醬進行廣告宣傳戰,進一步炒熱中秋烤肉氣氛。其中一家打響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近年在臺灣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樓的都會居民或是鄉村民眾,也會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或自宅陽台、屋頂等地舉辦烤肉活動。

[編輯]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又名感恩節,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韓國人在中秋節會食用松餅。

[編輯] 越南的中秋節
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稱爲Tết Trung Thu(節中秋。「節」為喃音,「中秋」為漢越音)。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編輯]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也叫中秋明月、芋明月、栗明月。但是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つきみ)」,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すすき)、七草(ななくさ)和秋季水果等等。

[編輯]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
宋朝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07-09-06 5:23 am
中秋節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慶,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韓國/朝鮮的傳統節慶。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2007-09-05 21:23:45 補充:
[編輯] 起源 北京龍潭湖中秋節的燈會上的二龍戲珠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慶。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慶了。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2007-09-05 21:24:01 補充: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2007-09-05 21:24:37 補充:
慶習俗賞月。吃月餅。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玩燈籠。 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烤肉的習俗,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麵。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2007-09-05 21:25:30 補充:
台灣的中秋節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國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19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這習慣咸信是於此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洋化烤肉習慣的延伸。[1]另外,同時期臺灣兩家知名烤肉醬進行廣告宣傳戰,進一步炒熱中秋烤肉氣氛。其中一家打響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近年在臺灣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樓的都會居民或是鄉村民眾,也會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或自宅陽

2007-09-05 21:25:47 補充:
[編輯] 韓國的中秋節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又名感恩節,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韓國人在中秋節會食用松餅。

2007-09-05 21:26:02 補充:
[編輯] 越南的中秋節越南人農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稱爲Tết Trung Thu(節中秋。「節」為喃音,「中秋」為漢越音)。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2007-09-05 21:26:17 補充:
日本的中秋節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也叫中秋明月、芋明月、栗明月。但是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つきみ)」,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すすき)、七草(ななくさ)和秋季水果等等。

2007-09-05 21:26:35 補充:
中秋詩詞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宋朝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07-09-05 21:27:09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秋節

2007-09-05 21:27:48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秋節

2007-09-05 21:28:23 補充:
http://www.taosl.net/lzg07.htm

2007-09-05 21:29:00 補充:
煲蠟專指中秋節期間,利用月餅鐵罐作器皿、焚燒報紙或使用蠟燭等雜物用作煲蠟的火源,大量蠟燭(正確地說應該是高溫液態的蠟)造成火團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得最猛烈之時,而向火團噴水、使之產生高大火焰。煲蠟極為容易引起火災。滾燙的蠟液接觸到皮膚可能造成第三級燒傷。香港年輕人尤其流行於迎月、中秋節正日和追月三天在公眾場所煲蠟,一般伴隨玩燈籠和點蠟燭等中秋活動進行。過去歷年於香港皆有人因煲蠟而受傷入院。

2007-09-05 21:30:20 補充:
香港政府的態度 香港政府提醒市民切勿煲蠟的橫額由於中秋節外出賞月人數太多,加上考慮到節日關係,因此警方過去很少會在中秋節干預煲蠟行為,而使年輕人視中秋煲蠟為一年一度的可以「合法放火」的日子。但由於煲蠟會使公園等公眾場所留下大量難以清理的蠟漬,而且易生危險,因此政府自1990年代末期開始多作宣傳,呼籲市民不要煲蠟,而警方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在中秋節的三天加密巡邏公園等場所,要求市民賞月時勿點燃太多蠟燭,並避免留下蠟跡,又會勸止煲蠟行為。

2007-09-05 21:30:36 補充:
香港政府界定煲蠟為「將蠟燃燒或溶化,或將任何液體灑在或潑在熱蠟之上,而可能導致任何人受傷或任何財產受損。」[1]如果發現有人在康文署轄下公園、泳灘和燒烤場地煲蠟,康文署可根據《遊樂場地規例》提出檢控,最高可被罰款2000元及入獄14天。[2]康文署於中秋節前後共三天,由下午7時至午夜12時開放熱線電話24145555,供市民舉報於康文署場地內煲蠟的行為。而如果在公眾地方留下蠟跡,康文署可將之視同亂拋垃圾,發出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根據康文署的建議,市民應該將蠟燭放在鐵罐或其他非易燃盛器上點燃,賞月後將熄滅的蠟燭溶液拋進垃圾箱。

2007-09-05 21:30:54 補充:
如果公共屋邨居民在房屋署轄下屋邨範圍內煲蠟,房屋署可按「屋邨清潔扣分制」扣除該住戶5分,並罰款1500元。http://zh.wikipedia.org/wiki/煲蠟

2007-09-05 21:32:07 補充:
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y/healthandcommunity/050913/html/050913tc05001.htm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509/14/P200509140221.htm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b5/aboutus/news/pressreleases/0,,2-0-13363--0,00.html

2007-09-05 21:32:18 補充:
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20010626/186.htmlhttp://www.china.org.cn/ch-jieri/zhongqiu/3.htm
2007-09-06 5:20 am
起源


農 曆 八 月 十 五 , 是 我 國 傳 統 的 中 秋 節 , 中 秋 節 的 主 角 則 是 高 掛 天 空 的 一 輪 明 月 。

原 本 , 帝 王 就 有 春 天 祭 日 , 秋 天 祭 月 的 禮 制 。 《 禮 記 》 上 說 : 「 天 子 春 朝 日 、 秋 夕 月 。 朝 日 以 朝 、 夕 月 以 夕 」 。 在 酷 熱 的 夏 天 過 後 , 天 朗 氣 清 , 萬 里 無 雲 的 秋 夜 天 空 , 正 足 突 顯 出 月 皎 潔 的 光 華 。 因 此 , 每 到 秋 天 , 天 子 總 要 到 國 都 西 郊 的 月 壇 去 祭 月 。 上 古 祭 月 的 禮 儀 , 很 可 能 就 是 中 秋 節 的 起 源 。

「 中 秋 」 一 詞 , 最 早 於 《 周 禮 》 : 所 謂 中 秋 , 是 因 為 八 月 居 孟 仲 季 三 秋 之 中 , 而 十 五 夕 恰 為 月 中 , 所 以 八 月 十 五 被 稱 為 中 秋 , 或 稱 「 八 月 半 」 。

雖 然 祭 月 的 習 俗 來 源 年 代 則 無 法 確 定 。 就 現 有 文 字 資 料 看 來 , 漢 代 枚 乘 ( 逝 於 西 元 前 一 四 一 ) 的 《 七 發 》 中 說 : 「 客 曰 : 將 以 八 月 之 望 , 與 諸 侯 並 往 觀 濤 於 廣 陵 之 曲 江 」 。 這 或 許 是 後 世 於 中 秋 後 觀 錢 塘 潮 風 俗 的 起 源 。 大 約 到 了 魏 晉 , 就 有 秋 夜 賞 月 之 舉 。 《 晉 書 》 「 袁 宏 傳 」 : 「 謝 尚 時 鎮 牛 渚 , 秋 夜 乘 月 , 率 爾 與 左 右 微 服 泛 江 」 。 但 成 書 於 南 北 朝 時 的 《 荊 楚 歲 時 記 》 , 並 無 中 秋 習 俗 的 記 載 。 直 到 唐 代 , 才 有 許 許 多 多 的 文 人 雅 士 相 約 於 中 秋 夜 賞 月 。 王 仁 裕 ( 八 八 ○ ─ 九 五 六 ) 的 《 開 元 天 寶 遺 事 》 卷 下 : 中 秋 夕 , 上 與 貴 妃 臨 太 液 池 望 月 」 。 詩 人 歐 陽 詹 ( 七 八 五 ─ 八 二 七 左 右 在 世 ) 甚 至 在 《 玩 月 詩 序 》 當 中 提 出 種 種 理 由 , 來 證 實 中 秋 節 是 最 適 宜 賞 月 的 時 候 。 他 說 : 「 八 月 於 秋 , 季 始 孟 終 , 十 五 於 夜 , 又 有 之 中 。 稽 於 天 道 , 則 寒 暑 均 ; 取 於 月 數 , 則 蟾 魄 圓 。 況 埃 瓂 不 流 , 太 空 悠 悠 , 嬋 娟 徘 徊 , 桂 花 上 浮 , 升 東 林 , 入 西 樓 。 肌 骨 與 之 疏 涼 , 神 氣 與 之 清 冷 」 。 唐 人 還 將 中 秋 月 取 了 個 名 字 叫 「 端 正 月 」 。 韓 愈 ( 七 六 八 ─ 八 二 四 ) 的 《 和 崔 舍 人 永 月 詩 》 : 「 三 秋 端 正 月 , 今 夜 出 東 溟 」 。 詩 中 的 「 端 正 月 」 , 指 的 就 是 中 秋 月 。

唐 人 中 秋 望 月 的 習 俗 日 漸 普 及 , 到 了 未 朝 , 中 秋 己 成 了 個 重 要 的 節 日 , 有 著 多 采 多 姿 的 日 習 俗 。

中秋節食俗
提 起 中 秋 的 應 節 食 品 , 大 家 一 定 立 刻 想 起 月 餅 。 其 實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要 遲 至 明 朝 才 盛 行 。 而 早 在 唐 朝 , 就 有 配 合 中 秋 節 上 市 的 應 節 食 品 了 。 唐 朝 鄭 望 之 的 《 膳 夫 錄 》 ( 見 引 於 《 月 令 粹 編 》 卷 十 三 ) 說 : 「 汴 中 節 食 , 中 秋 玩 月 羹 。 」 這 羹 據 說 在 本 世 紀 三 十 年 代 仍 見 於 嶺 南 , 以 桂 圓 、 蓮 子 、 藕 粉 等 材 料 精 而 成 。

雖 然 吳 自 牧 的 《 夢 梁 錄 》 中 曾 經 出 現 「 月 餅 」 一 詞 , 但 當 時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尚 未 普 遍 。 所 以 宋 朝 的 中 秋 食 品 仍 以 應 節 的 瓜 果 為 主 。

至 於 月 餅 的 起 源 , 在 民 間 有 一 則 流 傳 甚 廣 的 傳 說 : 在 元 朝 末 年 , 蒙 古 人 為 了 怕 漢 人 造 反 , 不 准 民 間 私 藏 武 器 , 規 定 十 家 合 用 一 把 菜 刀 , 十 戶 供 養 一 名 兵 丁 。 漢 人 蜼 想 起 來 反 抗 , 卻 苦 於 無 從 傳 遞 消 息 。 所 以 劉 伯 溫 ( 一 說 張 士 誠 ) 便 想 出 了 條 計 策 。 說 是 今 年 要 有 冬 瘟 , 除 非 家 戶 戶 都 在 中 秋 節 買 月 餅 來 吃 , 才 能 避 免 。 於 是 大 家 爭 先 恐 後 的 購 買 月 餅 來 吃 。 回 到 家 中 , 掰 開 月 餅 , 發 覺 裡 面 藏 著 張 條 子 , 上 面 寫 : 「 八 月 十 五 殺 元 兵 , 家 家 戶 戶 齊 動 手 」 。 於 是 眾 人 紛 紛 義 反 抗 統 治 者 , 這 個 中 秋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就 這 樣 流 傳 下 來 。

明 清 以 後 , 月 餅 的 製 作 又 隨 地 域 之 分 而 有 各 種 變 異 。 《 燕 京 歲 時 記 》 中 說 : 「 中 秋 月 餅 , 以 前 門 致 美 齋 者 為 京 都 第 一 , 他 處 不 足 食 也 。 至 供 月 餅 , 到 處 皆 有 。 大 者 尺 餘 , 上 繪 月 宮 蟾 兔 之 形 。 」 既 然 說 是 「 以 致 美 齋 為 京 都 第 一 」 , 可 見 當 時 北 京 城 內 己 有 家 製 作 月 餅 的 商 店 。


為 了 推 銷 月 餅 , 商 人 們 又 挖 空 心 思 為 月 餅 取 了 許 多 極 雅 緻 的 名 字 。 如 西 施 醉 月 、 嫦 娥 奔 月 、 七 星 伴 月 、 蟾 宮 丹 桂 月 、 珠 江 夜 月 、 三 潭 印 月 、 唐 皇 燕 月 等 等 。 也 有 以 內 含 餡 料 來 定 名 的 , 如 蛋 黃 蓮 蓉 月 、 五 仁 甜 肉 月 、 欖 仁 白 蓮 蓉 月 、 叉 燒 臘 腸 月 、 寶 鴨 腸 月 、 寶 鴨 穿 蓮 月 、 椰 絲 蓮 蓉 月 等 等 , 光 聽 名 字 就 讓 人 垂 涎 三 尺 。

月 餅 製 作 的 特 色 , 因 地 而 異 。 較 為 人 熟 知 的 有 所 謂 蘇 式 月 餅 、 廣 式 月 餅 、 京 式 月 餅 、 寧 式 月 餅 、 滇 式 月 餅 、 潮 式 月 餅 等 。 蘇 式 月 餅 多 是 酥 皮 , 油 多 糖 重 , 鬆 脆 香 酥 。 廣 式 月 餅 重 糖 輕 油 皮 薄 餡 美 , 不 易 破 碎 , 適 宜 饋 贈 。 京 式 月 餅 素 油 素 餡 , 且 多 為 硬 皮 。 潮 式 月 餅 以 糖 冬 瓜 為 餡 , 食 之 鬆 脆 滋 潤 。 另 有 一 種 產 於 東 北 的 「 套 月 」 月 餅 , 專 供 饋 贈 之 用 。 最 大 的 底 盤 直 徑 約 三 十 三 公 分 , 由 下 而 上 逐 一 縮 小 , 一 套 嫦 娥 奔 月 的 連 環 畫 。

除 了 月 餅 之 外 , 秋 天 盛 產 的 螃 蟹 也 是 賞 月 席 上 不 可 少 的 佳 餚 。 劉 若 愚 ( 生 於 一 五 四 一 ) 的 《 酌 中 志 》 火 集 記 載 明 朝 宮 人 食 蟹 的 景 象 , 十 分 生 動 : 「 洗 蒸 熟 , 五 六 成 群 , 攢 坐 共 食 , 嬉 嬉 笑 笑 。 自 揭 臍 蓋 , 細 將 指 甲 挑 剔 醮 醋 蒜 以 佐 酒 , 或 剔 蟹 胸 骨 , 八 路 完 整 如 蝴 蝶 式 者 , 以 示 巧 焉 」 。

秋節賞燈
浙江於中秋夜放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佈滿了數十萬盞燈,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

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受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已進入廣寒宮,並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2007-09-06 5:13 am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史籍的記載,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中秋節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羡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爲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回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四——後羿射日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乾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爲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裏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爲堯認爲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裏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爲生。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後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裏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後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月亮裏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椩記?78)《天問》的記載,說後羿後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爲,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係,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裏的孤獨,倍覺淒涼。

關於後羿之死,戰國時思想家孟子(約西元前372椩記?89年)所著《孟子》和西漢初年劉安(前179椙?22)編成的《淮南子》都說他是被恩將仇報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記載各不一樣,有的說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總之這位蓋世的英雄死在陰謀家的手裏。

有的傳說裏還說,後羿死後英魂不散,變成了打鬼的鍾馗神。這一說法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年)根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考證出來的。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29: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5000051KK040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