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原來是出自孟子的: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 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AD%9F%E5%AD%90:%E6%A2%81%E6%83%A0%E7%8E%8B%E4%B8%8A&variant=zh-hk
大意是想勸告統治者, 要為人民著想, 協助他們有穩定的土地耕作從事生產和養家, 社會才能穩定.
有些朝代的制度是為民制產的, 例如唐朝初時的租庸調制, 政府一定會先分配田地給人, 然後才向人民收稅. 於是, 人民可以生產農作物的能力便有保障了. 但是後來唐朝取消了這個制度, 改了兩稅法, 政府不理人民是否一定有田地, 只管那人多田地就收多些稅, 由得土地可以自由兼併買賣, 於是有些人便沒有了土地耕種, 可能要賣身給大地主.
2007-09-14 14:57:08 補充:
中史教科書
2007-09-14 14:58:31 補充: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1604516
2007-09-15 14:35:11 補充:
you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