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成就

2007-09-05 10:16 pm
急!!!!!!!!!!!!!

回答 (3)

2007-09-05 10:21 pm
✔ 最佳答案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目錄[隱藏]

1 生平

1.1 家世
1.2 童年
1.3 仕途
1.4 身後
2 政治主張
3 編撰《資治通鑒》
4 褒貶
5 主要作品
6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編輯]

家世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編輯]

童年
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今開封)、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瓮圖》廣為流傳。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編輯]

仕途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出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
[編輯]

身後
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編輯]

政治主張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着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實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編輯]

編撰《資治通鑒》
司馬光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編輯]

褒貶
雖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迂腐思想典型代表。宋代多次戰爭中敗北﹐那種腐敗到骨髓的政府和社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局勢。但有司馬光反對王安石可以顯示出迂腐保守透頂的本質﹐對他而言宗法及那些所謂倫理綱常比起國家衰亡更重要。
[編輯]

主要作品

《資治通鑒》
《涑水記聞》
[編輯]

外部連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c/Wikisource-logo.svg/50px-Wikisource-logo.svg.png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司馬光

《資治通鑒》
《宋史·司馬光傳》
取自"http://zh.wikipedia. org/wiki/%E5%8F%B8%E 9%A9%AC%E5%85%89"

頁面分類(6): 中國歷史學家 | 宋朝作家 | 宋朝政治人物 | 山西人 | 1019年出生 | 1086年逝世
2007-09-07 10:02 pm
1.司馬光是北宋人
2.司馬光的官職:最後是尚書仆射,兼門下侍郎
3.司馬光的成就就是編寫了資治通鑑
4.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鑑
參考: myself
2007-09-05 11:08 pm
司馬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司馬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姓名

Xìng 姓: Sīmǎ 司馬
Míng 名: Guāng 光
Zì 字: Jūnshí 君實
Hào 號: Yúsǒu 迂叟¹
aka: Sùshuǐ Xiānsheng
涑水先生²
Shì 諡: Wénzhèng 文正³
title: Wēnguógōng 溫國公⁴
1. late in his life
2. after his hometown Sùshuǐ 涑水
3. hence referred to as Sīmǎ
Wénzhènggōng 司馬文正公
4. hence referred to as Sīmǎ Wēngōng
司馬溫公
- For instance, his collection of works
is entitled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家世
1.2 童年
1.3 仕途
1.4 身後
2 政治主張
3 編撰《資治通鑒》
4 褒貶
5 注釋
6 主要作品
7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編輯] 家世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編輯] 童年
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司馬光自此便不再說謊。司馬光自幼便聰敏好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今開封)、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瓮圖》廣為流傳。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編輯] 仕途

司馬溫侯祠前的司馬光像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編輯] 身後
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跡》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學圖》、《司馬文正公集》等37種。


[編輯] 政治主張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實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編輯] 編撰《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編輯] 褒貶
雖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迂腐思想典型代表,儘管他承認「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1],但仍不顧一切盡廢新法。宋代多次戰爭中敗北﹐那種腐敗到骨髓的政府和社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局勢。但由司馬光反對王安石可以顯示出迂腐保守透頂的本質﹐對他而言宗法及那些所謂倫理綱常比起國家衰亡更重要。


[編輯] 注釋
↑ 《傳家集》卷四九〈請革弊札子〉

[編輯] 主要作品
《資治通鑒》
《涑水記聞》
《稽古錄》(包含《曆年圖》、《國朝百官公卿表》、《通鑑舉要歷》)

[編輯] 外部連結
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鑒》
《宋史·司馬光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8%E9%A9%AC%E5%85%89&variant=zh-hk"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19: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5000051KK012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