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砵旬乍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
1843年6月至1844年5月
一八四二年,滿清政府因於鴉片戰爭中戰敗而簽訂「南京條約」,當中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一八四三年英維多利亞女皇簽署「香港憲章」,宜佈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並委派砵甸乍爵士為香港第一任總督。
除了港督外,砵甸乍爵士同時亦兼任香港註軍總司令。他來港後即成立以港督為首的議政局、定例局,可惜在砵甸乍任內兩局極少舉行會議,更可說是形同虛設。由此可見,當時的砵甸乍擁有極大權力。
由於受到英國商人的不滿而受到孤立,砵甸乍爵士逐於翌年離仕,亦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而港島中環的砵甸乍街亦以此位首任香港總督命名。
2.戴維斯爵士 (Sir John Francis Davis)
1844年5月至1848年5月
戴維斯爵士是香港第二任總督。他是一名中國通,故此他為自己改了一中文名為爹核士。在戴維斯爵士任內,香港進行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當時全港人口為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八人,而人口普查亦成為香港政府的慣例。
由於他的施政得不到當時的英國商人支持,再加上與下屬不和,戴維斯爵士逐憤然辭職,黯然離港。而港島的爹核士街則以他的名字命名。
3.文咸爵士 (Sir Samuel George Bonham)
1848年至1854年4月
文咸爵士是香港第三任的總督,亦是一名外交家。他上任後大量節省政府開支,以達到收支平衡,同時積極刺激房地產買賣,使庫房收入大增。
由於文咸爵士待人隨和,處事沉穩,不單英國政府對他甚為賞識,而他與香港各方人士亦有良好關係,故此港島區的般咸道、文咸東街以及文咸西街皆以他的名字命名。直到一八五四年任期屆滿,文咸爵士才離開香港。
位於般咸道的般咸道官立小學(前身為羅富國教育學院分校)
4.寶寧爵士 (Sir John Bowring)
1854年4月至1859年3月
寶寧爵士由於略懂中文,故他來港就任第四任總督時為自己改了一中文名為包令。在他任內,廣州發生了「阿羅號事件」,寶寧爵士曾代表英國要求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道歉,最後導致英法聯軍之戰。
寶寧爵士任滿後離開香港,寶寧道及寶寧海旁道即以其命字命名。
5.羅士敏勳爵 (Lord Rosemead) /
即羅便臣爵士 (Sir Hercules Robinson)
1859年9月至1865年3月
羅士敏勳爵是香港第五任總督。一八六零年,當時的滿清政府因於英法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而英國政府亦宣佈九龍半島歸香港總督所管轄。
直至一八六五年羅士敏勳爵任滿,他才被調任錫蘭總督,而羅便臣道、羅士敏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6.麥當奴爵士 (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年3月至1872年4月
麥當奴爵士是香港第六任的總督。在他任內,廣東海關巡邏船進入香港水域搜查走私漏稅船隻,影響正常貿易,英國商人稱為「封鎖香港」,而這次的「封鎖」,影響香港達二十年之久。直至一八七二年他任期屆滿才離開香港,而麥當奴道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7.堅尼地爵士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1872年4月至1877年3月
堅尼地爵士與麥當奴爵士是同鄉及校友,且閱歷大致相同,但他們的性格卻極不相同,他是繼麥當奴爵士後成為香港第七任總督。
直至一八七七年堅尼地爵士離仕才離開香港,而堅尼地道、堅尼地街、堅尼地台以及堅尼地城都因他而得名。
8.軒尼詩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y)
1877年4月至1882年3月
軒尼詩爵士是香港第八任的總督,他允許華人在中區興建商店及建築物,對該地區的建設有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他亦委任第一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才進入立法局,並准許華人申請歸化入英籍,由此可見當時華人的地位慢慢提升。
軒尼詩爵士任滿離港後轉而出任毛里求斯總督,軒尼詩道即以他的名字命名。而他離港後其職位由當時的輔政司馬師署任。
位於軒尼詩道的軒尼詩官立小學
9.寶雲爵士 (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1883年3月至1885年12月
寶雲爵士是香港第九任的總督,他本是一教育工作者,更曾任大學校長以及新世蘭總督。可惜他在任兩年後便以身體欠佳為理由退休並返回英國,並由當時的輔政師馬師署任其職務。
直至一八八六年,困擾香港達二十年之久的「封鎖香港」事件亦結束。由一八八七年開始,署理港督改由當時駐港英軍司令金馬倫少將出任。而寶雲道、寶雲徑即以寶雲爵士名字而命名。
10.德輔爵士 (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1887年10月至1891年5月
德輔爵士是香港第十任的總督,在他任內,山頂纜車正式通車;而香港電燈公司亦開始為香港提供電力。
德輔爵士離任後由駐港英軍司令柏立基少將出任署理港督,而德輔道則以其名字命名。
11.羅便臣爵士 (Sir William Robinson)
1891年12月至1892年2月
羅便臣爵士是香港第十一任總督。他到任後不久,便出席當時的香港西醫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該年的畢業生只有兩人,其中一人便是中國國父孫逸仙先生(即孫中山),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澳門行醫。及後在一八九五年他在中環成立「興中會」,密謀在中國起義以推翻滿清政府,可惜在他廣州起義中失敗被迫逃到香港,最後他更要逃亡到日本。
羅便臣爵士離任後其職務由當時駐港的英軍司令柏立基少將暫代。雖然羅便臣爵士的姓氏與第五任港督姓氏相同,但香港並沒有以其姓名命名的建築物及街道,亦是香港殖民地歷史上第一個其姓名沒有被用作街道或建築物的港督。
12.卜力爵士 (Sir Henry Arthur Blake)
1898年11月至1903年11月
卜力爵士是香港第十二任的總督,在他到任前五個月,清廷的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爵士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的土地租與英國九十九年,由七月一日開始,但九龍城寨仍由清政府所管轄。翌年四月,卜力爵士派員到大埔接管新界,但卻遇到原居民的強烈反抗,由當時的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將軍派兵前往鎮壓。
一九零三年,卜力在主持最高法院(即今立法會大樓)的奠基禮後同日任滿離開香港,調任錫蘭總督,由輔政司亨利‧梅爵士(香港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任署理港督。而卜公碼頭及卜公花園(卜公乃對卜力的尊稱)皆而其名字命名,其中卜公碼頭在六十年代未填海前更是港督到港履新的碼頭,故此又稱為皇家碼頭。
13.彌敦爵士 (Sir Mattnew Nathan)
1904年7月至1907年4月
香港第十三任的總督彌敦爵士是一位軍人出身的內政官員,他十分重視香港的城市發展,在他主持下,港府制定了一個較完善的中區重建規劃,同時亦開闢了九龍區的主要幹道。
一九零七年他任滿離任,彌敦道(原名羅便臣道)因而得名。
14.盧押勳爵 (Lord Frederick Lugard) /
即盧押爵士 (Sir Frederick Lugard)
1907年7月至1912年3月
盧押勳爵是香港第十四任的總督,他在任期間,曾向英國政府建議將山東的租借地威海衛交還與中國,以作為中國將新界永久割讓與英國的交換條件,雖然當時的殖民地部同意予以考慮,可惜最後卻不了了之。
盧押勳爵亦提出香港需要有一所大學的構想,終在一九一二年三月香港大學舉行開幕禮,由他兼任校長。香港大學教學樓「盧嘉樓」、宿舍中的「盧嘉舍」及山頂的盧押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15.梅含理爵士 (Sir Francis Henry May)
1912年7月至1918年
梅含理爵士是香港第十五任總督,他曾任香港政府的輔政司,十分熟悉香港事務。當他到香港履新時先由卜公碼頭上岸,然後轉乘八人大轎,突然一刺客對他槍擊,幸他未有受傷,這亦使他成為唯一一位被行刺的港督。自此以後,梅含理爵士便改以汽車代步。
直至一九一九年,當梅含理爵士於加拿大休養時,突以健康欠佳為理由,獲准提早退休。他在香港的職務由當時輔政司史雲署任,而位於中區的梅道則因他而得名。
you can go to
http://hk.geocities.com/owen_lps/governor/index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