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雨、霧、露、霜、雪、冰、雹、水怎樣形成?(要詳細介紹形成過程&原因)

2007-09-05 5:49 am
最好能提供一個詳盡的網站,有圖更好!!

回答 (2)

2007-09-06 12:56 am
✔ 最佳答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2&variant=zh-hk
雲是指停留大氣層上的水滴或冰晶膠體的集合體。
雲是地球上龐大的水循環的有形的結果。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氣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的外觀。因為雲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電磁波,所以雲的顏色成灰度色,雲層比較薄時成白色,但是當它們變得太厚或濃密而使得陽光不能通過的話,它們可以看起來是灰色或黑色的。
當雲為水成雲或冰成雲時,雲與雲之間互相碰撞結合使得雲中水滴變大,當水的重力大到上升氣流無法將其「托住」時,水滴下降變形式了雨,實際上,雨在下落時曾經做過數次垂直運動,這是由上升氣流的強與弱有關的。如果雲層含水量少,那麼就無法形成雨,而是陰雲;如果雲層含量大,上升氣流強,導致水滴在下降過程中凝結,而凝結成的冰又被上升氣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覆則形成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A8&variant=zh-hk
當雲為水成雲或冰成雲時,雲與雲之間互相碰撞結合使得雲中水滴變大,當水的重力大到上升氣流無法將其「托住」時,水滴下降變形式了雨,實際上,雨在下落時曾經做過數次垂直運動,這是由上升氣流的強與弱有關的。如果雲層含水量少,那麼就無法形成雨,而是陰雲;如果雲層含量大,上升氣流強,導致水滴在下降過程中凝結,而凝結成的冰又被上升氣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覆則形成雹。
雨在下降過程中,當水滴過大,導致水分子引力難以維持,就會產生破裂。破裂的水滴再通過重力的作用聚合,使大水滴下降快而小水滴繼續形成新的大水滴。這用現象稱為:「彈弓效應」。彈弓效應被認為是形成雨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雨形成的複雜的物理運動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被研究清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C%A7&variant=zh-hk
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幅射至天空裡,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裡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在日出後不久或風速加快後便會自然消散。
平流霧︰當暖濕空氣平流到冰涼的地面上,較下方的空氣會冷卻而生成霧。這種現象通常在冬天發生,持續較長時間,有時甚至可達數百米厚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C%B2&variant=zh-hk
露水,是稀薄的小水滴,出現於早晨或夜晚中。當物體的表面溫度比周圍冷時,氣化的水份會液化成液態,凝聚在物體表面,形成露水。

當溫度夠非常低,露水就會以冰的固態形式的出現,是為霜。

露水與溫度表面有關,所以露水在仲夏時最容易出現,譬如欄桿、汽車、屋頂和橋梁的表面。

文化上,露水經常同純淨和生氣勃勃聯繫在一起。成為某些普遍的飲料的名字,譬如山露水和山脈薄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C%9C&variant=zh-hk
霜是水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凝固在固體表面的一種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氣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氣凝結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氣凝固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在寒帶地區、高山地區的農業災害中,霜害是常見的名詞,為了避免蔬菜結霜之後被凍壞,多需倚賴溫室栽培的技術來增加農產量。

在中國節氣中,每年10月23日是霜降的開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AA&variant=zh-hk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
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下雪的機會較微。以香港為例,現有的紀錄只有1893年1月才下過。但非洲的高山有「赤道雪」的奇景。而某些主題公園會提供人工雪給人玩。
雪花是在雲內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後形成豐富多樣的形狀。沒有兩個雪花是完全相同的,但雪花仍然謹守著最初的冰晶基本的六角形對稱標準結構。透過顯微鏡可以看見雪花錯綜複雜的構造大多都是六角形的,而雪花的中心一定呈現出對稱的六角形,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形狀,是因為它要在平面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佈置,它是結晶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天氣非常寒冷時,冰晶不易黏在一起,雪呈細粉狀的小雪珠。雪珠是雲中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許多小雲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結而成,仔細觀察雪珠的形狀,可以看出小雪珠是由許多細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當冷空氣逐漸向前推移,上升氣流減弱,雲中水氣直接在冰晶上凝結成較大的形態,此即我們所見到的雪花。如果溫度接近冰點,則會落下溼雪,形成較大的雪花,特別是無風的時候。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徑可達5到7公分。
但多數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融化成雨,只有當地面附近的空氣夠冷,才能讓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不同形狀的雪花但我們看見的雪花有更多種的樣子。原因在於雪花在大氣中生成,而大氣狀況複雜多變。因應溫度與濕度的改變而有相對的變化。 雪花可能是自己融化,或與另一片雪花相撞,或是相互擠在一起破壞,每片雪花結晶都是經歷了獨特的方式生成,但也有撞成一團的八角型雪花 像一個銅幣那麼大的雪團可能由一百多片雪花聚成,因為互相碰撞的關係,雪花都已變了形。這樣的雪,如果尚未開始融化,是捏雪球的好材料,不過不能供研究者研究雪花的形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0&variant=zh-hk
冰是水的固態形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9&variant=zh-hk
雹,或冰雹。冰雹是在對流雲中形成,當水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之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如滾雪球般其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variant=zh-hk
水(化學式: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說中也有水。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19: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4000051KK042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