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雍正皇帝的資料.請帮我啦…多謝。

2007-09-03 7:33 pm
雍正皇帝的資料
要佢D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同埋詳細資料 ,…多謝。

回答 (4)

2007-09-03 7:37 pm
✔ 最佳答案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了准葛尔部贵族的骚扰,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雍正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强化君主专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为人冷峻,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吸取这一教训,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皇太子的诏书,在生前写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总管太监取出,当众宣读。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监见雍正到黄昏还没有起床,也不见帐内有什么响动,便起疑惑,忙去禀告皇后。据说,皇后赶来揭开龙帐一看,雍正已经暴死于床上。其中真相,宫内一直讳莫如深,不敢声张,后来才渐渐透露出来。原来,雍正在位时,浙江有一个隐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吕留良,著有许多著作。他死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将其剖棺戮尸;著作焚毁,子孙和族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黑龙江;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学有一身武艺,她事先得知朝廷灭她家族,便奉着老母逃离家乡,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立志要报此家仇。七年后的一天晚上,她翻进圆明园宫内,潜入皇帝卧室,将雍正刺杀于龙床之上。

有人依据《起居手册》雍正、乾隆两朝《实录》和《清史稿》,认为雍正遇刺纯属传说,实际上雍正是积劳成疾而病死,属于正常死亡。

雍正死后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2007-09-03 7:40 pm
清世宗雍正(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生于康熙十六年,卒于雍正十三年,死后葬于清西陵中的泰陵。雍正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皇后乌拉那拉氏。有学者认为雍正篡权,更改康熙帝遗诏而继承皇位。雍正在位时期,实行集权、火耗归公与反腐败等一系列政策,对康乾盛世的延续起了重大作用。

出生与早年
胤祯于康熙十六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出生。康熙皇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早年胤禛曾随康熙巡历过四方。

争夺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祀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胤祀因争夺意图过于明显而被康熙斥责疏远。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于佛道,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与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赢得康熙的信任。康熙晚年胤禵得到赏识,任命其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时人猜测是康熙心中的继承皇位人选。同时胤禛也屡次被差遣为代替康熙主持大祀。

胤禛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在畅春园患病,初九胤禛奉命代康熙进行冬至祭天,十三日康熙病亡。当时胤禛并不在场,由隆科多宣诏传位雍正。

雍正皇帝四十五岁即位,其即位经过至今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对其继位之说有多个版本。“雍正夺嫡”和“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并称“清宫三大疑案”。清朝官方史记所说,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内。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时正代康熙在天坛祭天),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遗诏》原文为:“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间传闻康熙皇帝本意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皇子") 而夺得皇位。但此传说有破绽,其中之一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此康熙的遗诏一定有满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汉文的方式篡改满文的遗诏。其次,当时还没有简化汉字,应该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应该出现可能被篡改的情况。再次,清朝文档应称“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称呼。因此更不会出现被修改还可读通的情况。

此外,一说康熙传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让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将来继承清朝的皇位。

还有种说法认为,康熙死的时候情况突然并没有指定继承人,雍正利用当时的自己的政治优势(他代父亲主持大祀),联络隆科多,并软硬兼施说服八阿哥同意拥护自己即位。属于在突发情况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结果。

雍正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竞争者之一康熙八子胤祀是非常优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最终被雍正皇帝责令改名为“阿其那”(满洲话的詈语,意思是“肥如猪”);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胤祀结党,被打为“塞思黑”(满洲话的詈语,意思是“贱如狗”)。他们即使向雍正上书,也要署名为“爱新觉罗阿其那”及“爱新觉罗塞思黑”。此二人还被雍正皇帝下旨从玉碟中除去。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驾崩后,从西宁抚远大将军任上赶回吊丧,雍正却不允许其进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对其监禁。雍正所为引起别人对其夺嫡的猜测,为平息传言,雍正下令撰写《大义觉迷录》,但是存在的矛盾之处使人觉得欲盖弥彰,更加怀疑。也有说法认为迷信的雍正死后不随其父康熙落葬于清东陵而葬于清西陵是因为怕死后因夺嫡一事在地下见罪于祖宗。但不少学者认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为清西陵靠近石料产地,可以节约民力。

雍正朝政治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与雍正得位不正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为雍正所不容。雍正其中开始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

中央体制: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经济政策: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制。

民族政策: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

对外关系:驱逐西洋传教士至澳门与广州。在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储制度:创立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问题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干夕惕”。

去世
根据正史的记载,雍正是因为工作过劳而暴卒的。不过,不少人认为这是托词,关于雍正的真正死因,亦众说纷纭,留下谜团。民间有传说被吕四娘刺杀的,也有传说被曹雪芹的情人害死的,但不足为据。比较多的说法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丹药(可能含有水银)后驾崩。

后妃
孝敬宪皇后,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飞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崩。
孝圣宪皇后,熹贵妃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肃皇贵妃,皇贵妃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年羮尧的妹妹,雍正三年十一月,薨。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悫皇贵妃,裕妃耿氏,管领耿德金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初尊为皇考裕贵妃,孝圣宪皇后崩,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一子,弘昼。
齐妃,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时,只有弘时活了下来,其他两个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后,封其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毅亲王弘瞻。
懋嫔,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殇。
宁嫔,宁嫔武氏,知州武柱国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薨,追封为宁嫔。

后代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争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位后年号乾隆。

弘晖,长子,端亲王。
弘时,三子,削宗籍。
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福惠,六子,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弘瞻,七子,雍正十一年生,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弘昀,早殇。
弘昐,早殇。
福宜,早殇。
福沛,雍正元年生,即日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影响
雍正是清朝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以前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的皇帝;直到近代经过多番历史研究,这些传说都相继被推翻,使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打击腐败的努力。

英籍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第三帝国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仍应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2007-09-03 7:38 pm
清世宗胤禛 雍正 (1677~1735)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康熙的太子被廢後,胤禛繼承皇位,改元雍正.

胤禛誠信佛教,工于心計,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間嚴整吏治,清查虧空,并對滿清的賦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雖在再位僅十三年,但他勵精圖治,力求改革,整頓吏治,清理錢糧,攤丁入地,擴大墾田,火耗歸公,以銀養廉,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歸流,等等,促進了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統一增強,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具有開拓精神,有作為的皇帝。

雍正之死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民間傳說雍正被呂四娘所刺殺的傳說最為人所道。
2007-09-03 7:38 pm
清世宗雍正(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生于康熙十六年,卒于雍正十三年,死后葬于清西陵中的泰陵。雍正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皇后乌拉那拉氏。有学者认为雍正篡权,更改康熙帝遗诏而继承皇位。雍正在位时期,实行集权、火耗歸公與反腐败等一系列政策,对康乾盛世的延续起了重大作用。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与雍正得位不正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为雍正所不容。雍正其中开始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15: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3000051KK008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