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沙特出版第一本小說《嘔吐》(La Nausee),可以看出幾許胡塞爾哲學的影響。主角羅昆丁(Roquentin)對圍繞周身的世界,產生一種深重的嫌惡感,生命沒有任何目的。他的孤絕引發一種心理上的嘔吐、噁心的經驗。同樣強調存在,海德格「憂慮」(die Angst)的東西,對沙特則是「噁心」(der Ekel)。這種噁心的經驗不是看見毛茸茸的蜘蛛,或是腐臭的死屍所引起的不悅,而是對自己做為純粹偶然、隨機的存所感到憎惡。人類是空無的,不具有任何本質,人要自我拯救唯有不斷地發現自己,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個瞬間。
資料來源: 游淙祺老師教學資訊網
沙特說:「一個人在被生下來之前並未被賦予任何本質」,人類是偶然地降臨到這世上。
正因為人類作為「自為的存在」,純屬偶然地被拋入世界當中,故沒有被決定的先天本質,並藉此透過自由抉擇來決定自己的本質為何。 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也完全由偶然性所構成,世界雖然支撐著作為「自為的存在」的人類,人類對於這樣的偶然性卻只能承受而無法消除。
偶然性給了人類自由選擇的權力,也教人類擔負起前所未有的沈重責任。也因為這樣的偶然性,使人類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虛無感。
沙特在其小說《嘔吐》當中,卻隱約透露出有一種能擺脫偶然性,並因而找到必然歸屬感的方法,那就是自我實現。唯有理解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進而發掘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並將之發用出來,才能使因為偶然性所產生的虛無感消失。
在《嘔吐》一書中,講述主角洛根丁(Roguentin)尋找人生的過程。他在經歷長途旅遊之後安居於一小鎮旅館。他所見到小鎮上進出的人都是那麼的冷淡、空洞、過著「虛無」意義的生活。他發覺到他的人生正在一點一滴地喪失在自己的過往歷史,日復一日地陷入在不清不楚的“現在”。他以為自己是過著浪漫的冒險生活,但如今他意識到並不存在甚麼“冒險史”,有的只是一些“歷史”罷了,於是他感覺到他周圍的牆、花園、咖啡館,都驟然地令人作嘔,一切都那麼的「虛無」。
在卷尾,主角因為理解到自己將要從事文學創造而雀躍不已,正是因為他將踏上自我實現之途。
資料來源:
http://class.tngs.tn.edu.tw/9504/20402/barf.htm
這本書當然是有關哲學ㄉ, 問題不只難懂, 而且粉沉悶無聊
偶個人偏見: 沙特沒什麼作品是必看的, 若真ㄉ要看, 劇作 No Exit 差可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