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內容簡介,寫作技巧同讀後感

2007-09-02 3:17 am
水滸傳的內容簡介,寫作技巧同讀後感

快!急!

回答 (3)

2007-09-02 8:11 pm
✔ 最佳答案
內容簡介:
《水滸傳》以梁山泊一百零八個好漢聚義梁山泊,經歷風風雨雨,由結集至散,反映生活,非常的寫實。
寫作技巧:
首先,《水滸傳》結構嚴謹,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常常圍繞一個主要人物展開一組情節。正如《武松打虎》一回為例,主要以武松為主要人物,以他打虎的起因,經過,結果都寫出來,環環相扣,集中筆墨,淋漓盡致地把武松打虎的情節表現出來。
其次,《水滸傳》是言語通俗洗練。以《武松打虎》一回為例,「這鳥店子」「便去那廝家裡宿歇」,把當時的方言都寫出來,通俗洗練。
最後,《水滸傳》是人物形象鮮明。以《武松打虎》一回為例,通過一些情節,如在酒店中,武松喝酒的情況,及對話,清楚地把武松的性格表現出來。後在打虎過程中,表現他的性格,及心理變化,人物鮮明,清楚刻劃武松的形象。
讀後感:
《水滸傳》是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把北宋徽宗領導下的政府表現出來,黑暗昏庸,梁山泊英雄來自五湖四海,不止是農民,漁民,還有流氓,城市貧民,手工業者,獵戶,小商人,下層知識份子,行腳僧,江湖道士,小官吏,小軍官,亦有不少大地主。他們被迫加入梁山泊,不堪官府壓迫而逼上梁山,把當時的社會面貌表現出來,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情景感人,能比上英國狄更斯的作品,令我感觸良多。
2016-08-23 7:54 am
水滸傳》以梁山泊一百零八個好漢聚義梁山泊,經歷風風雨雨,由結集至散,反映生活,非常的寫實。

首先,《水滸傳》結構嚴謹,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常常圍繞一個主要人物展開一組情節,以起因,經過,結果都寫出來,環環相扣,淋漓盡致地把情節表現出來。
言語通俗,把當時的方言都寫出來,通俗洗練。
最後,《水滸傳》是人物形象鮮明。過程中,表現人物的性格,及心理變化,清楚刻劃人物的形象。

《水滸傳》是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把北宋徽宗領導下的政府表現出來,黑暗昏庸,梁山泊英雄來自,農民,漁民,還有流氓,城市貧民,手工業者,獵戶,小商人,下層知識份子,行腳僧,江湖道士,官吏,軍官,。他們官府壓迫而逼上梁山,把當時的社會面貌表現出來,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情景感人
2007-09-02 3:38 am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來源請求]。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也有觀點認為[1],《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來源請求]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水滸傳》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金聖嘆[來源請求]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龍將[來源請求]《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後來《儒林外史》、《紅樓夢》與《水滸傳》等「四大奇書」合稱為「六大奇書」。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來源請求]。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閒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2]。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來源請求]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來源請求]。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

19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2]《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毛澤東在1970年代、文革將近尾聲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8]:「《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此時官方的觀點認為[2],《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51: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1000051KK041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