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機』?

2007-09-01 12:28 am
有機食品
--------------------------------------------------------------------------------
有機是一個概念與潮流,除了訴求天然的健康飲食,還要求不破壞自然環境(農地土壤水源) ,注重生態,以達成人與自然的共生永續為原.............................?

http://www.health-diy.com/index_topic.php?did=70441&didpath=/70332/70386/70441

回答 (2)

2007-09-01 12:32 am
✔ 最佳答案
有機食品一般的定義是:

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非天然的化學物質或有機物質,如農藥 (即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肥料等。
以及作物本身沒有經過基因改造(GMO) ,純粹是天然育種、天然環境長成。
加工過程沒有使用化學添加物。
所以不論是有機商家的餐飲食品商品,或家中庭園自產的天然蔬果,以及野外採集蔬果野生動物,只要是100%天然的,都可以稱作是有機的。

長久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商業發達,食品從種植到量產,都經過了基因改造及化學加工,以追求經濟利益,進而忽略了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及潛在傷害。

因為對環保及健康飲食的意識漸漸抬頭,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已經有立法嚴格的認證標準,來把關上市貨品;沒有通過認證而自稱有機上架販售,即是違法。

不過,標準制定者、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有機的明確定義,都還沒有共識,引起許多爭論。

當前,有機是一個概念與潮流,除了訴求天然的健康飲食,還要求不破壞自然環境(農地土壤水源) ,注重生態,以達成人與自然的共生永續為原則。
2007-09-01 1:40 am
什麼是有機?

  「什麼是有機?」相信大多數的朋友,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問題時,少不了都要在心裡畫個大問號!在學校裡修過化學的人,可能會立刻聯想起「有機化學」或「有機質」這些專業名詞,至於學文科的朋友,或許會想起那些報章上經常出現的官方說法-「建立政府機關與民間的『有機』性互動」,如果您把這個問題,拿回去問庄腳老家的阿媽,她或許會說;「乖孫仔!是安怎愛『有雞』,甘未當『有鴨』?」

  然而「有機」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得更明白些,什麼是「有機農業」?什麼又是「有機栽培」?近幾年來在台灣至為風行的「有機食品」、「有機商店」熱潮,葫蘆裡賣的又是什麼藥?談到這些,自己少不了又得扮起白髮蒼蒼深宮女,話說上個世紀人類曾經做過的一些糊塗事。

話說從頭

  假想現在我們搭上小叮噹的時光機,回到一百年前的台灣,當時的台灣還沒有嘉南大圳,也沒有日月潭水庫,廣大的嘉南平原並不像今天那般,是稻穗低垂、黃金波浪擺盪的大穀倉,而是荒煙蔓草,在夏季偶遇季節性的雨水降臨,才能勉強收些甘藷雜糧的看天田。

  當時的台灣也沒有如今這般便利的南北縱貫公路與鐵路,劉銘傳新政所留下唯一的一條鐵路,也不過從基隆通車到新竹,從新竹以南到屏東。每逢夏季颱風來襲,人車交通全數中斷,整個台灣頓時被分割為大大小小的洪流中的孤島。即便如此,當時的台灣還是世人眼中物產豐饒的寶島,因為絕大多數的山區,仍為實行焚墾漁獵的原住民所據。

  這種歷二、三十年一個循環的墾殖方式,古來即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所採用,甚至在戰後的日本都還見得到它的蹤跡。這種方式將人類的農耕活動,限制在土壤地力再生的範圍內,在林地休養生息的這段期間,同時也成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的樂園。

  因此,台灣才能夠成為當時全世界出口梅花鹿皮與樟腦原料的最大國。而且儘管移民年年渡海湧入,墾戶們所承受的稅賦也數倍於中國內地,但是卻鮮少發生糧荒或飢饉的悲劇。

資本主義市場的影響

  然而隨著日本殖民資本深入台灣,為將台灣納入日本資本主義市場的一環,如何打破原有拓墾留下的大租小租制度,土地所有權交錯重疊的現況,建立現代人所熟悉的土地私有權觀念,以利於日方資本的進入剝削,並且將原本自給自足型的混作農業,改造為大規模單一的經濟作物,成為殖民統治者的首要目的。

  於是乎,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建設,成了初期幾任台灣總督的重要工作。而為了取得農田用水,農民們也被迫遵從統治者的農業生產計畫,這使得稻米與甘蔗成為台灣最大宗的農產品,只不過增產部份的利益,卻源源不斷地流入日本資本家的口袋裡。而且歷經兩三百年移民開墾的土地,如何經得起如此年復一年的失血輸出,所以氮素肥料成為那個年代,農業台灣的政策下,最大宗的進口物資。

印度的例子

  同樣的戲碼也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印度上演。18世紀中葉以來,英國為了扶植本國的紡織工業,不僅大力打壓織工細、質感高級的印度手工棉織業,而且還強力控制當地豐富的棉原料。在美國南北戰爭年間,因美國棉花的來源斷絕,英國商人為因應外銷市場需要,更加緊控制印度棉的流通。結果在盛產棉花的印度,當地人卻落得只能纏破棉布的下場。

  進入20世紀中葉,印度獨立之後,西方諸國為避免當地農民因生活困頓,最終走上共產主義的道路,遂透過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投入稻麥等新種子的開發。誰知這些需要大量灌溉與肥料的種子,表面上眼前的收穫量雖然增加,卻破壞了印度農民數千年建立起來的永續農業體系,讓許多歷經千百年本土風水馴化的種子,成了無土的失根草,強勢基因而逐漸流逝。

一生難以擺脫的負債

  更糟的是經過一、二十年之後,單一大面積栽種的「高產量」品種,卻引發了難以處理的病蟲害,農民們必須花更高的價錢,去購買外國種苗公司的新種。而為了栽培這些新的外來品種,所需大批肥料與用水的投資,就此轉變為在地小農戶們肩上一生難以擺脫的負債。

  南半球的紐西蘭也一樣,在19世紀中葉,第一艘移民船抵達之後,原本有如婆娑大洋上閃亮珍珠的島嶼,在外來移民的無知開墾之下,在短短百年之間,從蓊鬱茂林變成牛羊遍地,一望無盡的寂寞草原,原有的豐富生態也一逝不返。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開墾史亦然,奧克拉荷馬州的黃塵地帶,便是這種西方義和團式開墾的偉大成果。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12: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31000051KK037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