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雀的由來~同係咩人發明

2007-08-30 10:54 pm
今日我同呀媽兩個家姐無野做,咁在床下低囉咗麻雀出來
咁我問大家姐:【知唔知麻雀係邊個發朋同由來】
佢講唔知 我想問下大家知識友可唔可以幫下我

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回答 (4)

2007-08-30 10:59 pm
✔ 最佳答案
麻將(粵語、閩語、日語稱麻雀)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的四人骰牌遊戲,也是賭博工具。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牌式主要有「餅(文錢、筒子)」、「條(索子)」、「萬(萬貫、萬子)」等。古代麻將大都以骨面竹背製作,可以說麻將牌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近年來也有許多麻將的電腦遊戲及電子遊戲出品,可讓人與電腦對戰或透過網上與人對戰。

[編輯] 歷史
麻將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但如何起源卻有多個版本。其中有指相傳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學界關於麻將起源於寧波的觀點,旁證之一是麻將本作「麻雀」,而寧波話麻雀正讀作「麻將」。這是很有意思、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雀讀作將,如同腳讀作將,寧波話瘸子叫拐將、吃剩的菜餚叫碗將、水缸底下的殘餘物叫水缸將、挑剩的東西叫揀落將、北侖有個地名叫中嶺將,「將」都是「腳」的音變。這說明麻雀叫麻將,既是寧波話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變之理。 同時麻將在日本被稱為麻雀牌, 寧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進一步佐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

另一方面,亦有指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槓」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叫「麻將」的原因,是因為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然而,在粵語、閩語仍保留打麻雀的稱呼。

香港常常見到「麻將古時稱為『馬吊』」的說法,但這應屬謬誤。「馬吊」為一古時紙牌戲,相信與麻將牌上的圖案的起源有很大關係,但「馬吊」本身的玩法類似於「天九」牌般以大擊小,與麻將大不相同。在1890至1920年代的眾多麻將書、小說中,可以確認到麻將古時是稱為 - 「麻雀」。把麻將的玩法稱為「馬吊」,這說法沒有任何根據,《開枱》書中也不是這樣寫。


[編輯] 麻將牌
麻將牌中序數牌每類從「一」到「九」各四張,共二十七種一百零八張牌。又加上七種番子牌,每種各四張,有風牌:「東、南、西、北」、箭牌:「中、發、白」(其中箭牌和原本箭術有關,紅中,表示箭靶,古代射箭,靶上常用一個紅色的中字,「發」本來不是發財之意,而是發箭的意思,白板則表示不中,但是逐漸流傳演變,原來的箭術含義消失了,只剩下牌種類還叫箭牌),共計二十八張牌。總共一百三十六張牌。

序數牌
萬(萬子)

餅(筒子)

條(索子)

番子牌
風牌

箭牌

花牌

後又添加同撲克中的「小丑」(JOKER)功能相近的花牌,一般有八張:「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共一百四十四張牌。麻雀起源有多種說法,各有各說法。而且引經據典,陣陣有詞,言之鑿鑿。不妨參考一下 "麻將"又稱"麻雀"香港俗稱"游乾水"又叫"攻打四方城" 麻雀起源於唐朝(高宗)永徽期間,原稱"馬吊牌"。當年士兵在行軍時期, 每有休息時後,就在馬旁邊打牌娛樂,所以稱之"馬吊牌"。 唐代以前中國的社會則是文武不分流,文人固然知兵事, 武人亦不乏通文墨者;高級官員可以出將入相。 古人得書不易,知識每每在一家一派之內有限承傳。 "麻將"起源於唐朝(高宗)永徽年期間。國泰民安,歌舞昇平。 雖然盛享太平,但仍然要練兵。在行軍時序列為前、中、後三軍; 在決戰對陣時排列為左、中、右三軍。有時分裂成九宮陣。 因不用上戰場打仗,於是用練兵的方法作比賽項目。看誰可勇冠三軍。 如是者;從作比賽項目編排頓悟出"麻雀"玩法之理 。


九宮飛星圖口訣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口訣是"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肩四膊"六腳八足"五居其中"。 無論是橫、直、斜行的數字加起來都是十五之數。 相傳伏羲時黃河有龍馬(馬八尺曰龍)出,背上花紋,就是河圖。 河圖數一六屬水,二七屬火,三八屬木,四九屬金,五十屬土。 所以古人說:天一陽水,地六為陰。 初期只有一至九"筒"(大餅)每款四張共三十六張牌組成,"。 用薄竹片製成如卡片般大細。 由一至六筒、八筒的圖案取材於"洛書圖式"的"九宮飛星"圖。 七筒的圖案是取材於北斗七星、九筒是"九宮飛星圖"。 其後加上四隻"繪牌"即現時的"花牌"春'夏'秋'冬'來增添玩牌的趣味性。 (餅)"筒子"是取材於"洛書圖式" 。 而"洛書圖式"是由"周文王後天八掛"演變出來。 於是採用"兩儀'四象'八掛"的圖案再加以變化而添上"索子"(條子)。 為了使(少陽)"一索"更好辨認,就用"雀仔"的圖案來代替"一索" (少陰)為"二索"(乾)為"三索"(坎)為"五索"(坤)為"六索"


"馬吊牌"曾經沉寂了一段時期,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又再復興起來 故此而加上了"萬子牌"。這時候的"馬吊牌"巳由"竹片"改用"紙牌"組成 因而又叫"子戲"。但這個名稱很快被淘呔。本應改稱"馬將牌" 但又怕忌諱轉改稱"麻將"而"麻將"跟"麻雀"的音差不多,況且"一索" 是用"雀仔"的圖案代替,所以順理成章稱之"麻雀"。


到了清朝年代,所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時期; "馬吊牌"巳經演變成現代"麻將"的前身。主要牌有"筒子"(餅) "索子"(條子)和"萬子"三種牌和四隻"繪牌"。 這時候巳經流傳成為通俗風雅的文娛活動。 但多數是那些達官貴人,文人雅仕之娛樂;尤其是他們的妻妾。 而當時宮庭的妃嬪都喜好此娛樂。慈禧太后也曾著迷。 再由{紙牌}改用{竹塊}或{骨料}製成如母指頭般大小的方塊型狀 直到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膠料及有機玻璃。


(另外還要有一種幫助"麻將"玩法的用具骰)。 骰的始創人仍是三國詩人 : 曹植 初期的"骰"是用"玉"或"獸牙"造成。 後來改用"骨"製成"。 一粒如手指頭般大小的立方體。 由一至六不同的點數分佈每一面,塗上黑色。 到後期才將一點同四點塗上紅色。


"麻雀"只供四人耍樂,四人各坐一方, 一些文人雅士就加進了'東、南、西、北'四風在牌中。 隨癧在打牌娛樂之中憧憬癧末來的幸福 就取了"中三元"(狀元.解元.念元)用於打牌之中。 為了避諱,不可將三元的名稱刻在牌上一個"中"字. 入學中舉必發財;就取了一個"發"字;至於"白板" 總是遲遲都想不出一個恰當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 之後又沒有人再去跟進,所以就這樣丟空直至現在。 ("白板"另一種說法是做官必須清白而得名)
2007-09-01 6:25 pm
[香港常常見到「麻將古時稱為『馬吊』」的說法,但這應屬謬誤。]
但係後文又話唐高宗時期有"馬吊牌", ["馬吊牌"曾經沉寂了一段時期,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又再復興起來 故此而加上了"萬子牌"。]
即說明了其實香港電視劇出現的"馬吊"就係解"馬吊牌"啦! 筆者有點前後矛盾!!
2007-08-30 11:03 pm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血緣"關係。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遊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制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涂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遊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係葉子青所作;係婦人葉子所作;係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遊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遊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麻將與賭博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鬥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位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闔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裏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岬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髮,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在我國,麻將牌在一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一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閒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裏,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
2007-08-30 10:59 pm
相傳在明代,江蘇的太倉地方是皇家糧倉的所在地,派有士兵駐守。
士兵平常以火槍打麻雀,閒來就把這種工作發展成賭博的遊戲。
麻將牌裡的紅中白板,還有東西南北風,全都和打麻雀有關。

嘩啦嘩啦的洗牌聲,對很多人來說,代表了麻將的刺激和樂趣。
喜歡打麻將的人很多,麻將是怎麼發明的,大家卻不一定知道。
麻將又稱雀牌,它的起源就要從牌上的這隻麻雀說起。

相傳在明代,江蘇太倉是皇家糧倉的所在地。
駐守糧倉的士兵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火槍打偷吃稻穀的麻雀。

士兵閒來無事,賭錢打發時間,賭的對象當然也是麻雀。
麻將裡的筒,代表士兵用來打麻雀的火槍。
所謂「碰」,就是火槍打中麻雀的聲音。

麻雀被打中會流血,就是紅中的由來;要是沒有打中,就成了白板。
而當年的火槍準頭不夠,常會受到風向的影響,因此麻將也就有了東西南北風。

打到麻雀之後,士兵會把麻雀的腳綑成一束,演變成麻將牌裡的「索」。
領到的獎賞叫做「籌」,也就是籌碼的由來。
每到年底,將籌用來兌換錢財,就是「發財」的意思。
而麻將的「胡」,其實指的是士兵養來驅趕麻雀的大老鷹,演變到後來,也變成遊戲的一部分。

麻將逐漸普及,不但成為家家戶戶都知道的遊戲,更被稱為「國粹」。
幾百年來,一直讓牌友們著迷不已。雖然兩岸三地打麻將的遊戲規則不盡相同,不過花色和玩法卻大同小異。
只要是華人,就算素不相識,藉著打麻將,也可以不打不相識。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9: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30000051KK028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