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字解釋為何?

2007-08-30 9:27 am
  
  語文上,「妙」字解釋為何?請各位博雅君子、有識之士賜教。


附:抄襲他人的看法不加整理是毫無意義的,只顯出自己做學問的無能及不當態度,相信各位不會貽笑人前。
 

回答 (2)

2007-08-30 7:22 pm
✔ 最佳答案
妙一字有多重意義,按《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就有美好、神奇、有趣、幼小、精微深奧的事理等意思。意思與意思之間似有關聯又似無連繫。其實,追溯它的詞源,就可看到總總解釋都有緣起的,都是從精細之意引申出來,上述解釋就可連貫了。

先秦時代沒有從女部的妙字,篆體則如「玅」或「眇」,當時已有精妙、奧妙等意思,可排除因女少而得妙字的說法。從女部的妙字最早應是漢朝碑文上的隸體。
楷體「妙」字有兩源,從兩個古體而來,分別為篆文「玅」和「眇」。一字多源不罕見,漢字變化從來有分有合,所謂「同源不同字;同字不同源」。

字典多注「眇」通「妙」,其實兩者同出一轍。「眇」字自隸變後分裂為三個形態,就意義上分工,解作「弱視」「細少」時保留原形「眇」;解作「奇妙」「美妙」時則寫成「妙」;又水名「渺」,遺傳「眇」的部份小的意思。

「玅」字不太流行,相信是過渡期產物。《說文.徐本》解作「急戾也」;《玉篇》「仚妙,精也。」均屬玄(弦)部。
曹植.長樂觀畫贊:「玅哉平生,才巧若神,辭賦之作,華若望春。」


《說文》沒有收妙字條,反而宋代《說文.徐本》微字(去雙企人)條:妙也。
現存可見的版本是宋代《說文.徐本》,書中條目是篆體,注釋是楷體,故有妙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把「妙也」正為「眇也」,段氏注意到妙字古作「眇」,並云:「眇各本作妙,今正。凡古言微眇者,即今之微妙字。眇者,小也,引伸為凡細之稱。」
然而,文物可證明段玉裁的說法是對的。馬王堆漢暮出土兩部帛書裝《道德經》,分為甲本和乙本,皆以小篆寫成,與今本略有出入,甲本首段的字形與楷體對照為:

《甲本.道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恒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
(□=闕字)
可見篆文沒有從女部的妙字,按文獻可略構出相闗妙字的字樹:

    秒 → 秒
  ↗ 杪 → 杪
少 → 少 → 少
  ↘   ↗ 渺
    眇 → 眇
      ↘ 妙
    玅 ↗


漢語以古為基礎的同時,又自行分化別義。以上表最後一層來看,個一字都有細小的意義(包括具體和數字),惟妙字兼得玄妙之美稱。妙之所以玄妙,大概與民間精工及道家思想有關。

民間製品手工越細,技巧越高,所謂「巧奪天工」,所以「巧妙」。科技提高,冶煉「精」了,紡織「緻」了,所以「精妙」「微妙」。這些技術性學問,行外人是意想不到的,所以「奧妙」。

馬王堆出土的兩部《道德經》都沒有「妙」字,只見「眇」字。反之,今本《道德經》則沒有「眇」字只,有「妙/玅」字,意味著甚麼呢?

人自覺物轉星移,出現空間和時間的界限,難以理解無限這概念。老子的宇宙觀則以無為本,一切建基於無之上,不以自身所界限,無限才是最自然不過。上述一片藍色贅文,只是想證明妙字本義是精微。「玄之又玄」根本就是無止境的玄奧,玄又是天之色,無際的宇宙,不就是「眾眇(妙)之門」,道學的精要所在?所以「玄妙」。
(我對道學沒有很深體會,各位不妨斧正。)

「妙不可言」「莫名其妙」,既然說得出「妙」,又何以「不可言」及「莫名」呢?或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形容出來的妙,就不妙了,「妙」的含意遠超越言語可能發逹的範圍,故凡意想不到的皆云「妙」。

至於楷體為何以改作從女部呢?
古時「玅」字多異體「亥少」「幺少」,故有可能是「形轉」,訛化為「妙」;
或是借曼妙姿色的妙齡少女;
或是因女子手工精細。
有待商榷。
楷體時代,「妙」字的意思已定形,但用起來就未必可從正面來理解,正義是奇妙等意思,人們卻愛作反語「妙!」聽者要自行分析孰褒孰貶。「你咁叻0既?」是讚是彈?咒人是「無陰功」還是「陰功」?「莫名其妙」,是說不出的美妙還是說不出的奇怪?
訓詁學有一理論,語言存在「反訓」現象。今未有明確定義,大概是指一個詞身兼相反意義,或是本義失而反義存,上舉「陰功」「莫名其妙」就是了。幸而「妙」字未完全逹到這個地步,一般情況都仍視為褒義詞。
這答題本來打算答於哲學問題中,所以可能有點偏題,請各位莫怪。


2007-08-30 16:50:09 補充:
更正「人自覺物轉星移」一段:我沒有用藍色highlight文字,所以「上述一片藍色贅文」一語可以撇去。
2007-11-03 8:37 am
妙!妙!妙~~~!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3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30000051KK003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