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竊以為「靈魂」的說法甚具神秘主義色彩。人對「靈魂」的想像,其實與對「意識經驗」的感受有密切關係。因此要理解靈魂之說的理據,必先瞭解「意識經驗」。
人的「意識經驗」頗為複雜,簡而言之,可謂具有幾種重要特性,茲以日常語言述說如下。
-對象:意識經驗必然牽涉客體,那些客體對意識主體而言即為對象。
-心理活動:意識經驗不但純粹感知對象,且對有關對象有「感覺」,不同對象可能喚起主體的不同感覺
-意識過程:本可視作零散的意識經驗有不同連結方式,如推理、創作等
-能力感:意識主體可感知自己能力限制
-瞭解他人:意識主體具有某種「猜心」能力
儘管現今科學昌明,仍未能完全解釋「意識經驗」的運作。「意識經驗」自古以來,都是區分「心靈」與「物質」的最主要理由;而「心靈」的概念本身是通過「意識經驗」展開的。
由於根據人類理解,「意識經驗」與「物質」兩者特性相殊,遂認為「意識經驗」的存在不能以「物質」解釋,而訴諸到「心靈」概念上。即是,「心靈」的存在這概念,被用以解釋「意識經驗」的構成。「心靈」常被認為具有的特性如下,但當然這只是普遍講法,有些人認為「心靈」是有質量及有形的。
-不佔位置
-不可分割
-不可以物質理論解釋
-具有意向性
哲學界至今對「心靈」是否實存未有定論。唯心論者認為只有心靈是唯一實在,心物二元論者認為心靈與物質同時是實在,唯物論者認為只有物質存在。在上世紀,唯物論曾一度成為主流論調,大多數唯物論者都同時採取科學化約論者的主張,即認為所謂「心靈」的結構最終到可用物理或化學定律完全解釋。解釋神經系統的生物化學的發展,是唯物論在近兩個世紀而來漸成一種有影響力的論調的原因。達爾文主義的論調亦支持者眾,對於生物思維如何以達爾文主義作出唯物解釋,請參看另一拙答: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81303911
對「靈魂」的想像不消說是源於「心靈」的概念。簡而言之,部份人相信「心靈」既然獨立於「物質」,則不受物質的消亡影響;所以軀體朽滅後,「心靈」依然存在。「靈魂」並沒有一個明確、普遍及客觀的定義,但一般而言對於「心靈」概念持以上見解者,都會以「靈魂」這個詞語來指涉「心靈」。
大部份人都相信「心靈」的「存有」(雖然對「存有」之形式卻沒有共識,縱是唯物論者亦可相信它以某種物質結構方式「存有」),但相信「心靈」可以「靈魂」形式「存有」的在哲學界並不多,在宗教信仰中卻屢見不鮮。
在科學上,已確證物質大腦之運作不全可對一個人的「心靈」之結構造成改變,可見「心靈」必須依軀體而「附」方能運作。故本人相信「心靈」以某種形式「存有」尚是項可信之事,但對「心靈」可超越物質而不朽之說則難以入信。
───────────────────────────────────
《聲明》
按香港法律第五百二十八章,本篇屬版權法下受保護作品。
參考: Peter K. (2000) Mclnerney.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trans: 林逢祺) Taipei, 桂冠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