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污染(環境污染) 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如氮氧化物的排放,本身並不有害,但在陽光催化下與自由基等物質作用會轉化成光化學煙霧,對生物造成危害,對建築物等造成腐蝕。
污染有兩種規模,區域性污染和全球污染。過去人們的注意力只放在區域性污染上面。如燃燒煤會產生煙和二氧化硫,有損人的呼吸道健康,降低污染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去除煙霧和處理二氧化硫方面。但最近幾十年,科學研究發現污染會造成全球效應,如燃燒煤還會產生雖然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二氧化碳,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會造成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
是否是污染取決於起造成的後果,例如由於工農業生產或人類生活排放含有氮、磷的有機營養物質,會造成水體中藻類異常繁殖,因此在淡水水體中產生水華,在海洋中產生赤潮,也是一種污染。
一般污染被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現在污染的範圍越來越大,有船舶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等各種新興污染開始被人們關注。
主要的污染源有各種化學工業工廠、有毒有害有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不當、農藥過量使用、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各種噪聲,包括工廠、機動車和商業噪聲、工業、生活燃燒燃料排放的廢氣等。核電站和油輪的事故會造成局部地區的嚴重污染事故。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誌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個會議。
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藥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佈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並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是國家制定的,用以強制污染者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現在國際通用的制定政策的原則是污染者付費原則。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的制定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濃度控制;
總量控制;
容量控制。
在最初階段,國家對污染物排放實行濃度控制,國家設立排放濃度標準,對超過標準的排放處以收費或罰款,強迫排放這自行投資處理污染物以減少排放。
隨著工業發展,排污者增加,即使都達到標準,排放的污染物也相當可觀,國家開始執行總量控制,即設定每一個污染者允許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即使排放濃度達標,按照排放的污染物總量也得交納排污費,國家用以改善環境質量,同時達到強制排污者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也防止有些違法者用清水稀釋排放廢水以達到濃度達標的目的。
容量控制是到目前為止最科學的一種控制污染政策,在一定區域內,對所有的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有一個限制,必須是環境自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在區域內的各個排污者可以將自己的排污指標進行交易,如一個排污者由於重視治理污染,大大減少自己的排污量,他可以將自己富裕的排污指標賣給沒有能達到指標的排污者,但區域內排污總量不得超過指標,這種政策更可以刺激開發污染物排放開技術開發的積極性。同時將環境質量維持在一個可以容許的範圍內。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6/Water_pollution.jpg
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基本從三個方面開發:
直接處理排放的污染物;
改變生產工藝流程,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改變原料構成,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第一種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需要投入並沒有經濟效益,採取這種技術肯定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一般污染物排放單位不會自動處理,必須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的壓力下,才不得不採取的措施。這種技術需要以盡量低的成本,達到政策允許排放的目標。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運轉費用。盡量爭取可以回收部分投資。如煙氣脫硫技術,有的可以回收石膏;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發酵,可以回收沼氣等。
第二種方法需要改變工藝,需要一定的固定資產投資,但可以一勞永逸的減少污染物排放,特別適合新建企業。如生產硝酸銨化肥會排放有害的氮氧化物廢氣,處理非常困難,需要高壓高溫,只能分解成沒有用處的氮氣,但如果改為生產尿素,同樣的原料,產品質量更高,還不會排放上述的廢氣。造紙含鹼廢水處理也非常困難,但如果上鹼回收工藝,即可以回收鹼,又可以減少難處理的廢水。但改變工藝並不是可以用於所有的工業,有的沒有合適的技術,有的不適應現有的工藝,如鹼回收就只適合用木材造紙,不適合用稻草造紙。所以新建廠一定要充分調研,選好最合適的工藝,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污染。
第三種方法同樣會增加成本,但比第一種方法簡單、經濟。如燒煤會排放煙塵、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只要改為燒油則不會產生煙塵,如果改為燒低硫油則大大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但低硫油肯定要比煤的價格貴,雖然貴可是比處理排放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投入低的多,但這種方法同樣會受資源來源的限制。對於像日本這種所有能源:煤、石油都要依靠進口的國家,這種方法就比較可行。
由於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強制污染者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則有相當大的市場,這方面越早執行控制污染政策的國家,控制污染技術開發的越好,並可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