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係袁世凱?

2007-08-29 12:00 am
我睇<盜海奇兵>,見到有個人叫做袁世凱,究竟佢之前係中國有咩偉大事蹟?

回答 (5)

2007-08-29 12:03 am
✔ 最佳答案
民初之政局:

一. 袁世凱稱帝步驟:

a.『二次革命』後,袁世凱發動其親信議員及督挾持國會,提前通過總統 選舉法:並組織『公民團』,脅迫議員選他為正式總統。

b.袁氏運用個人權力,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另行議訂新法,藉此擴大總統的職權。

c.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由五年遞增至十年,可以連任,並可為下一任總統的當然候選人。

d 為了獲得國際的承認,袁世凱不惜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換取日、俄的支持。

e 授意其美籍顧問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宣揚共和不宜中國論;嗾使政客揚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立一憲;並且策動一些『團體』請願,上書要求袁氏稱帝。

f.召集『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於是袁世凱下令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洪憲帝制乃告出現。

(1)袁世凱與『二次革命』發生的關係: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遷國民政府至北京;並且安排心腹居於要位,引起革命黨人的不滿。
袁世凱又憚忌國民黨要員宋教仁鼓吹民權,暗中指使人在上海將他行刺,更激起部分革命黨人的憤怒,準備討袁。
其後袁氏不經國會批准,擅向五國銀行團襄借巨款,以擴充北洋軍力,因而與國民黨的關係更形惡劣。
袁氏繼而罷免國民黨籍都督柏文蔚、李烈鈞等,以削弱國民黨的勢力,卒引致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
(2)袁世凱稱帝對初政局的影響:

引發護國之役:袁氏稱帝後,原雲南都督蔡鍔與唐繼堯等組成國軍,與西南各省合力討袁,護國之役,遂告爆發。
加深民國外患:袁氏為謀稱帝,不惜喪權辱國,與俄國協議承認其蒙古的特權,同時又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引致外患益深。
造成軍閥混戰:袁氏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曾安置甚部下於各省,及帝制失敗,其黨羽藉地方力量,彼此政殺爭權,釀成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二. 護國之役的經過:

袁世凱圖謀稱帝時,原雲南都督蔡鍔自京潛回雲南,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組織護國軍,首倡獨立,揮軍討袁;袁氏遂派兵對抗,而南方各省則紛告獨立。

繼而,獨立各省為對付袁世凱,組成軍務院,以統一軍事;袁氏部屬段祺瑞、馮國障等先後疏離袁世凱,令袁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護國之役的結果:

袁世凱見眾叛親離,稱帝無望,乃與護國軍妥協,宣佈取消帝制;但袁氏仍欲保留總統職銜,不被接納。袁氏憂憤發病而死,護國之役遂告結束。

三. 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

違背潮流,激起公憤:辛亥革命成功,帝制統治結束,國人皆希望建立一民主政府,而袁氏倒行逆施,妄圖稱帝,自然引起國人的公憤,注定了帝制失敗的命運。

舉國反對,聲勢浩大:袁氏稱帝,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中華革命黨,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進步黨及以蔡、唐繼堯為代表的西南軍人,合力倒袁,洪憲帝制終歸失敗。

親信背叛,處境孤立:袁世凱原先是依靠北洋軍力量奪取總統職權,進謀復辟稱帝,及後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障等皆疏遠袁氏,不肯附從,洪憲帝制自難於推行。

列強拋棄,外交窘迫:袁世凱認『二十一條』,藉以換取日本對帝制的支持。然日本只是乘機取利,當其發覺形勢不利帝制時,即邀英、俄等國一起阻撓袁氏放棄帝制。

四.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影響:

戊戌維新時代:

由於袁氏的告密,促成戊戌政變,致使維新派剷除舊黨、逼慈禧還政光緒的計劃歸於失敗,而袁氏則因此獲得慈禧的信任。
由於袁氏擁有北洋軍實力,清帝被迫退位,而革命黨人在其軍力與北洋軍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得人與袁氏妥協,讓出臨時大總統的職位,以致民國政權落入袁氏手中。
權術,就職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指使人暗殺宋教仁,罷免不滿其政策的國民黨藉都督,革命黨遂起而討袁,爆發了『二次革命』;而『二次革命』的失敗,既令革命事業蒙受挫折,也加強了袁氏稱帝的野心。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求稱帝,不惜犧牲國家主權,與俄人達成協議,又承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遂引起外交上無窮後患。
袁世凱稱帝失敗而死,其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璋等各擁重兵,軍閥派系由是形成,導致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2007-08-28 16:04:11 補充: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困難重重,革命派內部的妥協傾向日益嚴重,立憲派又與袁世凱互相勾結,使得孫中山無能為力。他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即按各省代表會議的決議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稍後更接受南北議和的條件,準備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亦於當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三日後,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旋即指使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以需要維持北方秩序為理由,拒絕南下就職,並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孫中山在4月1日於南京解職,由他主持的臨時政府隨之結束,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開始為袁世凱攫奪。
2007-08-29 12:15 am

圖片參考:http://tbn0.google.com/images?q=tbn:c8elXg-SwKUarM:http://www.ngensis.com/JAP-53.JPG

此人就是袁世凱.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7.gif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 身材 ,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 政治 舞台上一个纵横捭(bǎi)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长期 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大型 历史 剧《走向共和》将袁世凯描绘成一位有本事、有贡献、开明进步、有情有义、带浓重人文色彩的“共和英雄”,他推行的政策是“引进新生事物”,“反映了当时 社会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认为袁世凯多少有点像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沙俄末代铁腕首相斯托雷平,而不是什么“独夫民贼”。这样,观众心头不免疑虑重重,不明白孰真孰假。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355/1519/13477.html

圖片參考:http://tbn0.google.com/images?q=tbn:EME-mGBXO4V2iM:http://lianzai.china.com/books/images/nodule/1113443537789.jpg

2007-08-29 12:06 am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中國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總理內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編輯] 在朝鮮嶄露頭角
袁世凱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投奔嗣父的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鴻章乃於1895年舉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編輯] 新軍及清季政局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起家,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三十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卻將這一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后的榮祿,結果戊戌政變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后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對拳民大力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流竄直隸。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穏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編輯] 清末新政
主條目:清末新政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首領。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

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認為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勢不吉,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裏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北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郭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梁如浩、榮勛分任各部副臣。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0月6日,國會在軍警壓力下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

現任大總統推薦候選者三人,書於嘉禾金簡,鈴蓋國璽,密藏於大總統府內金匱石室。金匱鑰匙由大總統掌管,石室鑰匙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及國務卿分別掌管,非奉大總統命令,不得開啟。選舉大總統之日,由現任大總統交選舉會選舉。選舉會由參政院參政和立法院議員各五十名組成,由大總統召集之。」

這實際上是滿清「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遺詔指定繼承人」(按:「大總統繼任人由現任大總統推薦候選者三人,書於嘉禾金簡,鈴蓋國璽,密藏於大總統府內金匱石室」),「連任總統不用選舉」(按:參政院參政均由大總統任命,並非民選)和「選舉會代議選舉新總統」的一個混合體:

最後,袁世凱接受了第二次推戴書,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登基稱帝,並改來年的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總統府改爲新華宮。

袁世凱在稱帝以後,發了不少的命令,其中:

十二月十五日策令,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固辭,申令不許。

十二月十六日申令,清室優待條件,永不變更,將來制定憲法,繼續有效。(因清室內務府咨照參政院,贊成袁氏稱帝,乃有此令。)

同日申令,特任溥倫為參政院院長。(黎已封王,故改任清宗室溥倫以示羈縻。)

同日串令,關於立法院議員選舉事宜,迅速籌辦,準於來年以內召集。

同日教令,修正政事堂組織令,凡大總統發佈之命令,由政事堂奉行,政事堂鈐印,國務卿副署。(與清制內閣奉上諭同。)

十二月十九日申令,著政事堂飭法制局將民國元年以來法令,分別存留廢止,悉心修正,呈請施行。

十二月二十一日策令,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姜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朱瑞、陸榮廷、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金永、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李兆珍、王祖同為二等男。

同日策令,特任陸徵祥為國務卿,仍兼外交總長。

十二月二十二日策令,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

同日申令,永遠革除太監等名目,內廷供役,改用女官。

袁氏的登基稱帝之舉,受到當時大部份國人的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

蔡鍔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於雲南組織護國軍,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佈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6月6日病死。

袁世凱最後稱帝,釀成大錯,與其長子袁克定迷戀太子權位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此事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世凱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但畢竟袁克定無法逼迫袁世凱稱帝,袁世凱自身的帝王思想是其稱帝的決定因素。


評價
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但是這些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被質疑。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季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很大的貢獻。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但實際元兇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並壟斷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要求中之大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污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國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一黨。到宣統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過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全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為。
2007-08-29 12:06 am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中国河南项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總理內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革命的成果不久即爲袁世凱所獲得。袁世凱政府爲獲得列強的承認,自然更不願意對不平等條約作出修廢的表示。另一方面,以日英俄爲首的列強則提出,在正式宣佈承認袁政府之前,必須首先取得該政府對外國在華權利的確實保證。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正式當選中華民國總統。10月10日, 袁世凱在就職演說中聲明:「所有前清政府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各外國政府所訂條約、協約、公約必應恪守,……各外國人民在中國按國際契約及國內法律並各項成案、成例已享之權利並特權、豁免各事,亦切實承認。」《大總統誓詞》,《政府公報》,第516號,1913 年10月11日。這一聲明是完全按照日本方面的建議並與日本公使商定的。終袁世凱當權之期,北京政府不僅在外交上無所作爲,未收回任何權利,還簽訂了新的不平等條約,如《滿蒙五路秘密換文》、以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爲基礎的一系列「民四條約」等。這在歷屆民國政府中是絕無僅有的。

1)袁世凱攬權、不法
        袁氏任大總統以來,改都北京,擴充軍權,不守臨時約法,不斷
        改組內閣,逐步建立獨裁政權。
     (2)袁世凱排斥國民黨,刺殺宋教仁
       革命元動宋教仁倡政黨政治,組織內閣;以同盟會吸收小黨組成
        國民黨,鼓吹民主憲政,深受袁世凱之忌,派人暗殺宋教仁於上 海。
     (3)袁世凱擅借外債,掃滅國民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8: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8000051KK034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