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民初之政局:
一. 袁世凱稱帝步驟:
a.『二次革命』後,袁世凱發動其親信議員及督挾持國會,提前通過總統 選舉法:並組織『公民團』,脅迫議員選他為正式總統。
b.袁氏運用個人權力,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另行議訂新法,藉此擴大總統的職權。
c.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由五年遞增至十年,可以連任,並可為下一任總統的當然候選人。
d 為了獲得國際的承認,袁世凱不惜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換取日、俄的支持。
e 授意其美籍顧問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宣揚共和不宜中國論;嗾使政客揚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立一憲;並且策動一些『團體』請願,上書要求袁氏稱帝。
f.召集『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於是袁世凱下令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洪憲帝制乃告出現。
(1)袁世凱與『二次革命』發生的關係: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遷國民政府至北京;並且安排心腹居於要位,引起革命黨人的不滿。
袁世凱又憚忌國民黨要員宋教仁鼓吹民權,暗中指使人在上海將他行刺,更激起部分革命黨人的憤怒,準備討袁。
其後袁氏不經國會批准,擅向五國銀行團襄借巨款,以擴充北洋軍力,因而與國民黨的關係更形惡劣。
袁氏繼而罷免國民黨籍都督柏文蔚、李烈鈞等,以削弱國民黨的勢力,卒引致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
(2)袁世凱稱帝對初政局的影響:
引發護國之役:袁氏稱帝後,原雲南都督蔡鍔與唐繼堯等組成國軍,與西南各省合力討袁,護國之役,遂告爆發。
加深民國外患:袁氏為謀稱帝,不惜喪權辱國,與俄國協議承認其蒙古的特權,同時又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引致外患益深。
造成軍閥混戰:袁氏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曾安置甚部下於各省,及帝制失敗,其黨羽藉地方力量,彼此政殺爭權,釀成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二. 護國之役的經過:
袁世凱圖謀稱帝時,原雲南都督蔡鍔自京潛回雲南,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組織護國軍,首倡獨立,揮軍討袁;袁氏遂派兵對抗,而南方各省則紛告獨立。
繼而,獨立各省為對付袁世凱,組成軍務院,以統一軍事;袁氏部屬段祺瑞、馮國障等先後疏離袁世凱,令袁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護國之役的結果:
袁世凱見眾叛親離,稱帝無望,乃與護國軍妥協,宣佈取消帝制;但袁氏仍欲保留總統職銜,不被接納。袁氏憂憤發病而死,護國之役遂告結束。
三. 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
違背潮流,激起公憤:辛亥革命成功,帝制統治結束,國人皆希望建立一民主政府,而袁氏倒行逆施,妄圖稱帝,自然引起國人的公憤,注定了帝制失敗的命運。
舉國反對,聲勢浩大:袁氏稱帝,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中華革命黨,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進步黨及以蔡、唐繼堯為代表的西南軍人,合力倒袁,洪憲帝制終歸失敗。
親信背叛,處境孤立:袁世凱原先是依靠北洋軍力量奪取總統職權,進謀復辟稱帝,及後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障等皆疏遠袁氏,不肯附從,洪憲帝制自難於推行。
列強拋棄,外交窘迫:袁世凱認『二十一條』,藉以換取日本對帝制的支持。然日本只是乘機取利,當其發覺形勢不利帝制時,即邀英、俄等國一起阻撓袁氏放棄帝制。
四.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影響:
戊戌維新時代:
由於袁氏的告密,促成戊戌政變,致使維新派剷除舊黨、逼慈禧還政光緒的計劃歸於失敗,而袁氏則因此獲得慈禧的信任。
由於袁氏擁有北洋軍實力,清帝被迫退位,而革命黨人在其軍力與北洋軍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得人與袁氏妥協,讓出臨時大總統的職位,以致民國政權落入袁氏手中。
權術,就職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指使人暗殺宋教仁,罷免不滿其政策的國民黨藉都督,革命黨遂起而討袁,爆發了『二次革命』;而『二次革命』的失敗,既令革命事業蒙受挫折,也加強了袁氏稱帝的野心。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求稱帝,不惜犧牲國家主權,與俄人達成協議,又承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遂引起外交上無窮後患。
袁世凱稱帝失敗而死,其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璋等各擁重兵,軍閥派系由是形成,導致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2007-08-28 16:04:11 補充: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困難重重,革命派內部的妥協傾向日益嚴重,立憲派又與袁世凱互相勾結,使得孫中山無能為力。他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即按各省代表會議的決議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稍後更接受南北議和的條件,準備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亦於當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三日後,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旋即指使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以需要維持北方秩序為理由,拒絕南下就職,並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孫中山在4月1日於南京解職,由他主持的臨時政府隨之結束,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開始為袁世凱攫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