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猝死?

2007-08-28 5:10 am
我想問咩係猝死??

回答 (4)

2007-08-28 5:14 am
✔ 最佳答案
一、 「猝死」的定義與發生的原因

猝死原指「猝死症候群」,意指一切突然發生而無預警的死亡,即使醫學上也無法真正了解其發生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 (1970)也曾定義:「凡是一個健康者或病人在穩定的情況下,從發生症狀到死亡時間在六小時以內者稱為猝死」。

易言之,「不可預期的突然死亡」即稱之為「猝死」。近年來在學者與專家的不斷研究與努力下,對猝死的發生,原因大致歸結為「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所造成。

除此之外,其他如:運動前暖身活動不足、過度激烈的運動、運動的情緒與壓力、運動環境、熱代謝失調、酒精及藥物濫用都可能導致「猝死」的發生。



二、 「運動猝死」的發生原因

運動猝死泛指因運動過程對身體之影響所導致的猝死;運動中和運動後一個小時內所發生的均含括在內。隨著運動的普及,參與運動人口與日俱增,在對正確的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方式缺乏認識下,也相對增加了運動猝死的發生率。一般而言運動猝死的發生大多和心臟病變或缺陷有關,往往發生在不知情或身體未做好完善準備前參與運動,導致心血管系統不堪負荷而衰竭。只有少部分是因為內臟膜下出血、胃出血等原因造成。

當人體脫離母體出生後即便獨立運作的心臟,一直到的衰老、死亡為止,平均有七十年左右的時間持續跳動著。或者以一天來算,約跳動十萬次左右。因此,一個正常的心臟,在強度與韌性上都遠大於一般骨骼肌,令人擔心的反倒是,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生活中除了持續運動身體的機會減少,更不利的因素是不當飲食習慣對身體所造成的戕害。

因此除原發性的「心血管潛藏缺陷者」屬高危險群外,平時缺乏運動,卻又面對不得不積極從事強度極高的運動時,例如運動競賽或部隊操練時,在好勝心或團隊整體榮譽的驅使;無視於身體因不堪負荷而發出的警訊,如果稍有不慎或對身體了解掌握不足,隨時可能成為發生運動猝死意外的下一名受害者。



三、 運動選手也無可倖免的猝死

以美國為例,運動員發生猝死的機率約為每年一百萬人中約有1~5人。

在這樣經常性的訓練與鍛練下,一般人都誤以為我們的身體只會變得更強壯;殊不知,長期訓練的負荷下同時也可能造成身體的過度疲勞,間接導致身體器官上的潛在疾病的提早萌發或加速惡化,猝死的危機隨之增加。經調查發現,這些猝死發生在潛藏有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與心肌肥厚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的運動選手的比率上偏高。

當然,在運動訓練中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危險程度,還取決於運動訓練的性質、強度及其心臟疾病的影響程度。運動場上將近90%的猝死都發生在男性運動員;女性運動員發生猝死機率較低。這可能是因為男性選手在訓練強度與負荷,和對體能極致表現的好勝心較高有關。

除了心因性猝死,其它可能導致運動選手發生猝死的原因,也可能為腦血管意外、熱衰竭(體溫調節功能失調)、肺病、末稍血管栓塞以及藥物濫用所造成。



四、 探知可能發生猝死的潛在因素

少部份人(近年有日漸增多的趨勢)可能患有先天性或是後天的心血管方面疾病,而這種心血管方面的異常如果只是輕微,不是特意篩檢而能提早發現的。例如常見的心室中隔缺損、心房中隔缺損、存開性動脈導管,以及後天的風濕性心臟病、川崎病、心肌病變(心肌炎)、二尖瓣脫垂、心率不整等心血管疾病。

這樣多可能的生理上潛藏的心血管方面的缺陷,很可能就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病變中的「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組織急性發炎的病理過程,通常是由濾過性病毒所造成。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藥物反應、中毒與中暑時也都可能發生。而且,研究指出「心肌炎」反而是相同年齡層的非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

在無可預知是否潛藏有心血管方面缺陷的前提下,不當的運動行為可能導致猝死的發生。而我們是絕不容許因求健康的運動行為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而日本學者加藤邦彥亦在研究中指出,運動猝死者,不論是否為運動員,其原因必然跟壓力有關。在分析從1984至88的五年裡,日本全國624名運動中猝死的原因,有65﹪的人係死於「急性心率不整」等心臟疾病上,其導火線即是「壓力」。運動員由於過度訓練造成肉體上的壓力(疲勞)因而罹患moglobin型血尿症就是一典型例子。因此生理上、心理上的壓力都可能影響導致組織功能的障礙。如果發生在心臟,就容易引發「猝死」。
2007-08-28 5:20 am
猝死即是在毫無預兆下突然死亡
2007-08-28 5:16 am
1948 年 Framingham 心臟研究對「猝死」(sudden death)下的定義,至今仍是醫學研究中最常被採用的定義。根據 Framingham 的定義,「猝死」是指癥狀出現後一小時內的死亡(Best,n.d.)。

雖然經常做運動能降低許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U.S. Departe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運動時出現心血管問題的機會卻比健康正常的人要高出 10 倍(Fletcher 等,1995)。Balady 等(1998)指出,對於一向缺乏運動的人來說,中等劇烈的體力活動有可能觸發心肌缺血的情況(ischemic cardiac events)。Siscovick 等(1984)曾考查 25 至 75 歲男性出現原發性心搏停止(primary cardiac arrest)的個案,他們發現劇烈運動雖然會增加原發性心搏停止的風險,但對於一個健康正常的社群來說,出現這情況的機會為每年 0.55 宗 / 10,000 名男性。

除了運動時死亡個案的研究外,Framingham 心臟研究的結果顯示,一個 50 歲,沒有患上糖尿病的非吸煙者,出現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機會約為每年 1% 或每小時 1/1,000,000(Anderson 等,1991),但 4.4 至 7.1% 的心臟病患者在劇烈運動(>= 6 METs)開始後 1 小時內便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的情況(Mittleman 等,1993;Willich 等,1993)。那些沒有定期進行體力活動的人,其相對風險也較高,而且早上出現事故的機會更是其他時段的 3 倍。Tofler 等(1992)發現在 3,339 名心臟病患者當中,18.7% 在出現心肌梗塞前曾進行中等強度或以上的體力活動。

至於運動員方面,猝死的情況其實並不常見,以美國為例,每年有 10 至 13 宗個案(Maron 等,1996;Van Camp 等,1995),與其他死亡個案相比,美國每年有 14,700 個年青人死於交通意外、400 人死於火災和 250 人死於吸入有毒氣體(National Safety Council,1985)。至於運動項目方面,則以籃球和美式足球運動員的風險較高(Maron 等,1996),而大部分的猝死個案都是發生於練習或比賽進行中或之後的一段短時間之內(Thomas,1999)。

由於運動員(特別是著名的運動員)是大眾的焦點人物,給人的印象也是最健康強壯的一群,所以運動員猝死的新聞也就特別觸目。運動中猝死的個案每多涉及當事人未有察覺自己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這類個案出現的機會在運動員的社群中仍然並不普遍,根據 Noakes(1988),約為 1 / 10,000(活躍運動人士)至 1 / 200,000(兒童及年青人)。

Maron 等(1996)及 Van Camp 等(1995)就曾做過兩項大型研究,考查年青競賽運動員猝死(sudden death)的原因,他們發現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肥大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及冠狀動脈異常(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他們研究結果的比較見表一(Wen,2004)。至於 35 歲以上的死者,Maron 等(1996)發現約 80% 是由於冠心病致死。

表一、美國年青運動員心血管猝死常見原因比較(Wen,2004)。

情況
Van Cam 等
(%)
Maron 等
(%)

心肌肥大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51
36

可能是死於心肌肥大病
5
10

冠狀動脈異常(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16
19

心肌炎(myocarditis)
7
3

大動脈閥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
6
4

心肌癥擴大(dilated cardiomyopathy)
5
3

大動脈破裂(aortic rupture)
2
5

右心室發育異常心律不齊(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1
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3
2

其他(others)
4
15

總計(total)
100
100


整體來說,一般人(特別是健康正常的人)於運動時死亡的風險並不高,每年約有 0.75 / 100,000 年青男性運動員和 0.13 / 100,000 年青女運動員在運動時死亡(Van Camp 等,1995),而中年男性則為 6 / 100,000(Thomson,1996);中年女性及老年人則未有明確的統計數字(Balady 等,1998)。突然死亡的運動員都患有嚴重的心臟毛病,所以無論他們是否做運動,突然死亡的風險都是很高。為安全計,在開始任何運動訓練計劃前,最好都先作醫學檢測。

2007-08-27 21:19:13 補充:
「心臟猝死」的定義是指: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的病因下,由於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導致的突然及非預期性死亡。在此所謂的「猝死」指的是在症狀發作之後一小時之內死亡。雖然過去的四、五十年間,由於醫學治療的進步,因為心臟疾患而造成的死亡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猝死症仍然高居其中一半左右的原因。因此,對於猝死症,民眾們必須要有更進一步認知才行!在症狀發生之後二小時之內死亡的病人當中,有高達近八至九成的死因都肇因於心血管系統疾病,其中第一位是與急性冠狀動脈疾患有關,心肌病變(擴張性或肥厚性)則佔了第二位。最常見的機轉就是早期由心室頻脈演變成心室顫動,接著變成心臟無收縮狀態。

2007-08-27 21:22:40 補充:
「然而根據統計,一旦發生心室顫動,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個案都還沒有辦法可以有效地被救活,除非醫師能在四分鐘之內為病患施予心肺急救術,八分鐘之內電擊去顫,才會有只達百分之四十的救活機會。所以,除了醫學界與社會各界正努力教導民眾如何學會基本生命復甦術(BLS)、高級心臟復甦術(ACLS),以及可能的話在一些公共場合(如飛機上、地下鐵)裝設自動體外去顫器(ACD)以外,心臟臨床研究者更想積極找出那些人可能是猝死症的高危險群,以更積極的治療態度去落實初級預防(如何避免第一次猝死的發生)以及次級預防(如何避免猝死症倖存者再次遭逢猝死的威脅)。

2007-08-27 21:23:53 補充:
高危險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充血性心衰竭的病人(左心室射出比率小於百分之三十五)的病人、曾經發生過猝死症的倖存者、以及家族史有猝死症的病人,都可能是心臟猝死的高危險群,醫師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詳細的檢查。除了心導管、心臟超音波以外,還有許多心臟電氣生理學的相關試驗,可以提供有效資料嘗試進一步去分辨這類高危險群猝死病人,如標準十二導極心電圖、高解析心電圖、二十四小時Holter心電圖,以及較侵襲性的心臟電氣生理學(EPS)檢查等。以上各種精密檢查,本院心臟內科均有設備及專門醫師可為各位病人服務。

2007-08-27 21:25:04 補充:
雖然臨床試驗顯示出,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對於降低此類高危險群病人的死亡率並不是很有效,甚至在有些臨床試驗中,抗心律不整藥物的使用,即使可降低心律不整的情況,卻無法降低此類病人的死亡率,不過這幾年由於可植入性心臟去顫器(ICD)的積極研究,使得對於惡性心律不整的治療,有了一線曙光。體內可植入式的心臟去顫器(ICD),可以自動偵測病人的心律不整發生,經由給予適當的電流刺激予以整流,可避免此類高危險群病人發生猝死的機會。其植入方式與一般體內心臟節律調整器類似,經由皮下麻醉、
2007-08-28 5:14 am
一個人冇先兆咁突然死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9: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7000051KK052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