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呀~thx

2007-08-28 3:48 am
城市化給中國大城市帶來什麼的社會問題?
唔該幫幫忙~

回答 (1)

2007-08-28 5:10 am
✔ 最佳答案
農民工返鄉只能使中國的“城市化”徒有其表
中國目前正處于高速工業化的過程中,這為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歷史性契機。目前已經有1億左右的農民工進城打工,看起來完全符合劉易斯模型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規律。然而通常被人們忽略的是,在中國,農民進城打工與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含義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現在中國每年都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同時也都有大量農民工回鄉,農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過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數有限,這毫無疑問與中國的城市化目標存在偏差。

實現城市化、轉移農民的含義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通過參與城市經濟建設,逐漸融入到城市中去成為市民,成為城市人口的有機組成部分,最終割斷與土地的關聯,這樣才能使農村人口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下降。由于進城的農民工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從現實出發,他們不可能都沉澱下來。我們從是否有可能成為城市人口的角度,把農民工群體作一細分。

   1.少量受過較好教育、素質較高、頭腦靈活、有經營能力或擁有一定量創業資本的勞動者。他們比較善于捕捉機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從事經營活動,其中不乏有將事業做大的成功者;有的雖受雇于他人,但憑借自己的才能,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機構中的各級管理者。這部分人最有可能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從事一份收入較高的穩定工作,購房置業,子女也進公立學校就學,其實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市民,只是沒有城市戶口而已。

   2.從事一般性經營活動的流動人口。他們有某種技能,能夠利用各種資源,在城市縫隙中的生存能力較強。不少是小商販、小業主,他們在城市中買不起房,只能租房棲身,居無定所,但維持生存的能力很強,其中部分人的收入可以維持全家人在城市中較低水平的生活。這些流動人口是市民化可能性比較大的人群。但他們最終能否在城市中落地生根,還要取決于一系列條件。例如他們的孩子能否在城市中受到較好教育。如果得到較好教育,能夠考上大學,畢業後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較高的工作,對于這部分人來說,依托第二代,他們就算在城市紮下根了。如同中國很多去美國發展的移民家庭一樣,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父母含辛茹苦,最終在美國定居下來。

   3.進城的大部分農民工是出賣簡單勞動力的藍領勞動者。他們主要分布在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建築業、採掘業和第三產業中的中低端服務業中,包括送煤工、餐館服務員、保姆等底層勞動者。他們從事的一般是城市人不願從事的高強度、高溫、高空、有害、有毒的行業和工種,收入低下,工作不固定;他們通常缺乏勞保和社會保險,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引起社會關注的“民工40歲現象”指的就是這部分人。這部分人是進城農民工的主體,人數很多,但城市化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的收入太低,既不可能購房置業和支付較高房租,也難以維持自己及全家在城市中低水平的生活費用。他們來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賺錢,他們進城的機會成本非常低,所以他們大量流入,但很少有定居在城市的可能。故而他們是返鄉民工的主體。

中國城市化面臨的真正問題是:雖然已經有1億多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打工,但這些農民工很少能真正留下來。中國湧入城市的農民工,與世界各國進城謀生的農民工是不一樣的。各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進城時拖家帶口的情況比較普遍,因為有貧民窟可以安身,而中國不允許貧民窟存在,農民工進城尋找合適的住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通常是年輕人進城,把老人孩子都留在家鄉,赤手空拳打拼,大部分人賺了錢後都是要回去的。他們像候鳥般遷徙,圍繞春節歸去來。城市實際上成為民工技能的培訓基地,成為農民工生命中年輕階段的驛站。

   因而這些農民工並沒有被真正城市化。反映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進城務工人口雖然計入了城市人口,但指的只是留在城市中的這個群體的總量,而不是被內部化了的特定人口。上億農民工只不過是漂泊在城市裡的過客。城市的農民工隊伍就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每年都有新加入者補充,每年也都有大量的熟練勞動者離去,留在池子裡的永遠是年富力強的農民工。因此,這並不能真正使農村人口實質性地減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過去我們通常很關注戶籍制度對城市化的影響,但上述分析表明,戶口已經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能力。

   農民工返鄉對城市化的影響

   大量農民工返鄉與中國城市化目標是悖離的。城市化要求農民工在城市定居,而現實是,對大部分農民工來說這種定居幾乎不可能實現。這意味著中國可能無法完成既定的城市化任務。按照中國政府1996年向聯合國第二次人類住區大會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預測:到2010年,全國城鎮人口將達6.3億左右,城市化水平將達45%。既然各種經濟的、制度的、社會的因素決定了大多數農民工最終都必須選擇回鄉,那城市化就徒有其表。城市農民工蓄水池的大小決定了農民工進城的多少,而蓄水池大小又是由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要求決定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蓄水池停止擴大,所謂城市化的增長就會停頓下來。因此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不會像其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一樣真正減少,而會在很長的時間裡仍然保留。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可能比我們規劃的時間要長。


   農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不利于城市工業品市場的擴大。農民工的這種流動模式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城市截取了農民工最好的年齡段役使,農村承擔了培養成本和養老成本,這與改革前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改革後的土地征用一樣,也是一種價值由鄉到城的轉移。民工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城市,這不僅進一步加大了城鄉差距,而且一批批回鄉的民工,帶走了已積累的技能和經驗,對產業工人隊伍的形成也是一個損失。

   農民工的這種流動模式也可能有積極的一面。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很可能與其他國家不同。其他國家的農村隨著青壯年人口的徹底離去而逐漸凋敝,中國則也許會保留一個逐漸改善的農村。回鄉的農民工,可以利用在城市掌握的技能,在農村創業。農民工苦幹幾年掙點錢,回老家蓋棟樓辦個廠開個店,這不僅意味著農民個人就業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可能會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小城鎮的發育。這一過程帶來的農村進步雖然十分緩慢,但必將發生。這很有可能使小城鎮最終成為中國城市化的典型道路。如果真是這樣,就需要重新制定農村發展戰略,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29 21:38: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7000051KK047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