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資料

2007-08-28 2:24 am
唐太宗的身處朝代、生平事迹、對後世的貢獻

回答 (4)

2007-08-28 2:39 a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早年
1.2 玄武門之變
1.3 貞觀之治
1.4 過失
2 修史之證
3 軼事
4 天可汗
5 家庭
5.1 妻妾
5.2 子女
5.2.1 子
5.2.2 女
6 參考文獻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年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公元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編輯] 玄武門之變
主條目: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五年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爾後李淵讓位,李世民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編輯]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大合金疙瘩暴死[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編輯] 過失
晚年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


616年至649年李世民統治的地區
不同顏色表示李世民征服的亞洲地區

   山西(617年:鼓勵父親、太原太守李淵起兵反隋)

   隋之唐國公(618年)建立唐朝(618年,有隋朝領土之626分之622)

   滅東突厥(630年─682年)

   吐蕃尊唐為帝(641年─670年)

   滅西突厥(642年─665年)

(同上)併綠洲(640年─648年:綠洲北部;648年:綠洲南部)
   [圖中無顯示:征服高麗(661年─668年)]

顏色最深的兩色為唐朝固定的疆域,較淺的西、北二方受唐治邊政之都護府管轄,南方之吐蕃則無都護府,僅結親同盟友好往來(不包括滅高句麗之後所設的安東都護府之轄境)。邊界為標示唐室律令影響力之用,非終唐世皆如是。

[編輯] 修史之證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據考證,史家認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兩書。


[編輯] 軼事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編輯] 天可汗
主條目:天可汗
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來源請求]
2008-08-05 9:18 pm
[^.^d][^.^v.v]good
2007-08-28 5:27 am
唐太宗是 唐 朝 第 二 代 皇 帝 , , 在 統 治 期 間 , 教 育 事 業 興 旺 、 官 吏 清 廉 、 刑 獄 又 輕 。 且 社 會 安 定 、 人 民 生 活 美 滿 。





不 過 唐 太 宗 的 子 民 似 乎 對 他 有 點 不 滿

太 宗 晚 年 漸 漸 放 棄 節 儉 的 方 針 , 大 規 模 地 重 修 洛 陽 宮 殿 , 且 經 常 打 獵 , 又 常 行 大 規 模 的 軍 事 演 習 。

 
2007-08-28 2:48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早年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公元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編輯] 玄武門之變
主條目: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五年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爾後李淵讓位,李世民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編輯]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大合金疙瘩暴死[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過失
晚年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08: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7000051KK041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