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條約有甚麼內容?
回答 (2)
南京條約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江寧條約》,又稱《中英南京條約》。
背景
1842年7月,英艦百余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的條件議和。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於是雙方正式簽定《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全文:
01. 中英兩國以後「和好」,「各往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安全」。
02. 中國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國可派領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設駐於這五個港口城市。
03. 中國將廣東省寶安縣的一個沿岸小島香港,割與英國。
04. 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六百萬両。
05. 中國方面取消「公行」制度,並償英三百萬両作為商欠之數。
06. 中國賠償英國軍費一千二百萬両。
07. 「以上酬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両,此時交銀六百萬両」,並規定了其餘的一千五百萬両,在以後的分期交付方法。
08. 凡英國人在中國被囚禁者,全部釋放。
09. 凡因與英人有關,或在鴉片戰爭中與英國事被監禁者,亦全部釋放。
10. 議定稅則並規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中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
11. 中英兩國文書平行。
12. 中國交付第一批六百萬両款項後,英軍退出南京、鎮江、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買貿易,同時自寧波外港鎮海撤兵,至於駐在定海舟山及廈門鼓浪嶼的英軍,則待中國將二千一百萬両全數交清,及實際開放了五口通商後才撤退。
13. 條約應迅速交兩國皇帝批准,並換約。
經過
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英國國會在同年的四月,對這場戰爭撥款經費進行表決,結果以二七一票對二六二票,僅僅九票之差通過了款項,促成了這場戰爭,史稱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國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徵。
隨後,法國和美國強迫清政府分別與之簽定《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
真確文本現存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內容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 把香港島割讓(文本上用「給予」字眼)大英;
● 賠償英國2100萬兩白銀「商欠和戰爭賠款」;
● 增開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連同原有的廣州,共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
● 兩國平等往來。
● 廢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
影響
政治:喪失主權
《南京條約》本身是否不平等條約還有爭議。但在其後續訂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通商附黏善後條款(虎門條約,1843年10月8日)中,英國人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中外人民訴訟各按本國法律管理)、劃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則明顯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條約,損害中國主權達百年之久, 更有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銷和原料掠奪。
當時清朝政府輕易的放棄這些主權,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不了解國際法,並不認識這些條款損害國家主權的嚴重性,反以為有許多便利,不失為一種較公道的解決辦法。如認為劃定租界,可便於防範外人,對中國人的擾亂可以較少;而協定關稅使得中國稅收實際上比較以往還有所增加,得到了實利。
經濟:五口通商
1843年至1844年,新開的四個條約口岸: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相繼開埠。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務並不繁盛。只有扼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買辦(多為廣東人或寧波人)蜂擁而至,開設洋行。1853年起,上海開始壓倒廣州,成為全國最大貿易港口。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至於割讓的香港,本為海盜出沒的荒島漁村。英國人在此鑿山填海,大事興建,成為英國在遠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樞,一度還是鴉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傳教與文化
鴉片戰爭時,在中國約有三十萬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沒有公開傳教,只有20名英美傳教士在澳門進行一些準備工作,如翻譯聖經,編寫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教堂,天主教於是轉而公開活動。耶穌會負責江蘇、安徽和直隸東南部的傳教工作。遣使會負責直隸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會則專門負責福建。來自英美德三國十餘個基督教(新教)差會也紛紛在五口設立教堂、學校、醫院。其中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興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長老會的嘉約翰在廣州接辦中國第一所西醫院博濟醫院。
對外關係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國人沒有重視、反思這場戰爭。戰後,中國人繼續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思想中。 清朝對外關係不善,加上鴉片戰爭的失敗,國威嚴重受損,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清廷之國力及軍事科技方面弱點盡露,引發外國侵略,剝奪之野心。 南京條約之後,各國亦紛紛援例要求訂約,向中國提出種種剝削性的要求,不平等條約遂不斷出現。
參考: 維基百科
南京條約
簽定日期: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涉及戰爭: 鴉片戰爭
涉及國家: 英國,清朝
1840年8月29日,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艦「漢華麗」號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內容:
1)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為商埠,准許英人居住,并設立領事館。
2) 賠償英國共二千一百萬銀元,分四年繳還。
3)議定稅則,英商貨物在某港納稅後,即可運銷各地,不再加稅。
4)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自由通商。
5)割讓香港給英國。
6)兩國官方公方往來用平等格式。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8: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7000051KK030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