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又稱為什麼節?

2007-08-27 4:46 am
鬼節又稱為什麼節?

回答 (7)

2007-08-27 4:51 am
✔ 最佳答案
盂蘭節、中元節、鬼節是同一個節慶,講的是相同的事,但因為
來源不同, 所以有不同的名稱。

起源自佛家

盂蘭節是佛家的講法, 故事來自「目蓮救母」。佛祖釋加牟尼弟
子目蓮,是一位孝子,於練就通天眼後,看到母親在地獄受盡苦難,
身體被倒懸着,所有食物一到嘴裡都變成火焰。目蓮心痛極了,於是
破地獄,救母親,與牙差大打出手。後來,佛祖出面調停,着目蓮唸
「盂蘭經」,「盂蘭」即倒懸的意思,可以救母親倒懸之苦。而且一唸
此經,四方諸神都會前來,共同拯救其母。目蓮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
唸「盂蘭經」, 終於救得母親脫離苦難。
道教方面,稱盂蘭節為中元節。在道教的系統裡,本有農曆三月
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以及十月十五日的「下
元節」。在道教中,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地官」持人鬼錄簿,檢閱
善惡,若被選中,則永世難以超脫。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
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期望地
官赦罪, 有普渡之意。
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
渡眾生。

燒街衣的故事

旅發局在其網頁上這樣介紹「盂蘭節」﹕「香港俗稱為『鬼節』,
傳說農曆七月鬼魂可以到來人間,很多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
渡遊魂,銅鑼灣摩頓台或佐治五世公園更有京劇上演,以超渡這些鬼
魂」。旅發局對很多香港節慶都有介紹, 甚至包括一些較不為人熟悉
的節慶,如猴王誕、譚公誕等,但都精簡得厲害。彷彿說多了,便會
破壞了這個節日,所謂的「一說便俗」。對於旅發局來說,「在路邊焚
燒冥紙香燭」和「京劇上演」就是這個節慶的特色。
但是,燒冥紙是怎樣來的呢﹖ 據說,蔡倫發明造紙,因而財源滾
滾來。其兄嫂見財心起,東施效顰的造起紙來,由於急功近利,結果
紙質差劣,無人問津。蔡倫嫂子心生一計,自己睡在棺材裡,叫家人
要哭得死來活去,並同時焚燒賣不出去的紙。準備好後,她便趁鄰居
都過來慰問的時候,忽然從棺材裡醒過來,說自己本已到了陰間,受
盡折磨,後來家人燒了紙給她,原來這些紙,到了陰間,成了紙錢,
有了這些紙錢, 她可以免受折磨, 更可以贖回性命, 返回陽間。
於是,燒冥紙給死去的人便成了一種民間習俗,以便他們在陰間
有個錢傍身, 可以穿得暖、吃得飽。
2007-08-27 5:00 am
盂蘭節、中元節、鬼節是同一個節慶,講的是相同的事,但因為
來源不同, 所以有不同的名稱。

起源自佛家

盂蘭節是佛家的講法, 故事來自「目蓮救母」。佛祖釋加牟尼弟
子目蓮,是一位孝子,於練就通天眼後,看到母親在地獄受盡苦難,
身體被倒懸着,所有食物一到嘴裡都變成火焰。目蓮心痛極了,於是
破地獄,救母親,與牙差大打出手。後來,佛祖出面調停,着目蓮唸
「盂蘭經」,「盂蘭」即倒懸的意思,可以救母親倒懸之苦。而且一唸
此經,四方諸神都會前來,共同拯救其母。目蓮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
唸「盂蘭經」, 終於救得母親脫離苦難。
道教方面,稱盂蘭節為中元節。在道教的系統裡,本有農曆三月
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以及十月十五日的「下
元節」。在道教中,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地官」持人鬼錄簿,檢閱
善惡,若被選中,則永世難以超脫。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
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期望地
官赦罪, 有普渡之意。
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
渡眾生。
2007-08-27 4:56 am
中國鬼節又稱為 [盂蘭節] 或者 [中元節], 而西方鬼節又稱為 [萬聖節 - Halloween]
2007-08-27 4:54 am
鬼節又稱為盂蘭節!通常會做大戲,拜神,派米

2007-08-26 20:57:09 補充:
鬼節又稱為盂蘭節中元節 萬聖節 薩溫節 亡靈節 通常會做大戲,拜神,派米
參考: me
2007-08-27 4:52 am
鬼節可以指:

中元節
盂蘭盆節
萬聖節
薩溫節
亡靈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中元普渡。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無主孤魂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
依照佛家的說法,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教徒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焰,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普渡
在中國、台灣,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有些地方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稱「大士爺」。(信徒多尊稱其為「普渡公」)。
相傳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這位神祇的來由有二: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為求隆重,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在祭祀期間,會將大士爺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大士爺樣貌一般是: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萬聖節(Halloween)是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0月31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英文稱之 Halloween,為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中文世界的文化隔閡,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2007-08-27 4:52 am
是愚蘭節!!
2007-08-27 4:51 am
孟蘭節~~~~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0: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6000051KK041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