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世界上有多少個中文繁體字﹖

2007-08-27 1:57 am
40分:世界上有多少個中文繁體字﹖

回答 (3)

2007-08-27 2:40 am
✔ 最佳答案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但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我們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範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 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據1999年版《辭海》收錄單字19485個(含繁體字和異體字),其中17674個列為字頭。字頭及獨立詞目122835條;全書篇幅為1983萬字。 和《大辭海》篇幅為《辭海》的2.5倍,全書約5000萬字,共38卷。2004年底已出版哲學、醫藥衛生、法學和語言學分卷。

故此漢字難以作一個準确的統計,因為隨着時代的不同也引到對文字的增減數量。
2007-08-27 7:24 pm
繁體中文指傳統中文漢字的標準書寫方式。這一概念在中國大陸與簡體中文相對應。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及部分華人稱之為正體中文1或正體漢文。不使用中文的國家通常將繁體中文稱作「傳統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而對簡化後的中文則稱作「被簡化的中文」(Simplified Chinese)。

繁體中文作為中文的書寫體系已有二千年以上發展演化的歷史。直到20世紀中葉,它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繁體中文的名字由來,緣於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時,把簡化前的傳統漢字稱作繁體字,因此形成了對傳統的中文冠以繁體中文的稱呼。漢字簡化形成的新的中文書寫標準,稱為簡體中文。傳統中文中被簡化字代替,而不再使用的漢字被稱作繁體字,而未經簡化並在簡體中文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

繁體字,本來一般指相對簡體字筆畫較多、書寫繁複,在歷史不同時期經過簡化而有簡體字代替的傳統漢字;現在往往特指與簡化字相對應的漢字,亦即臺灣所謂正體字。


目前,繁體中文主要使用於台灣、香港與澳門地區,以及韓國、北美、澳洲等部份海外華人社區。

正體中文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明令使用的一套有明確準則的繁體中文文字,制定有明確的書寫規範以及選字原則供政府各級單位及民眾遵循。另外有人認為「繁體」只是相對簡化字而言,其本身是由古代中國傳承而來,故應稱為正體中文、正體字(和「簡化字」、「俗體字」、「異體字」相對)。有人認為(如中華民國前台北市市長馬英九)應將繁體中文稱為正體中文,表明它才是中國歷史上正統的漢字寫法。

不過,亦有人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沒有「正」與「不正」之分,而且漢字自甲骨文以來多經演變,要去分辨孰「正」孰「不正」被某些人認為是說不清楚,也沒有必要的。到目前為止,「繁體中文」這個名稱仍使用得更為普遍,由於使用繁體中文並不是只有台灣,以香港來說,字量和用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正體」一詞富有政治意味,而且中文早以正體字一詞指稱正規漢字,與之相對的是異體字,以「正體」來稱呼「繁體」被認為有攻擊簡體字的意味,因此許多大陸人、香港人以及海外華人對此名稱不予接受。因此,一些港台兩地合作關於中文翻譯的計劃,基於台灣方面以政治理由極力堅持使用「正體中文」這一名稱,面臨決裂。其原因在於香港習慣上稱為繁體中文,可是這樣與台灣的名稱有出入,而且香港有些地方用辭的習慣和台灣的也不同 (例如「裡」和「裏」字、「線」和「綫」字等);原本香港和台灣一般上是不分開翻譯的,多數電腦軟體都只有台灣版本,香港人會遷就台灣用法。但近來種種原因的堆積,致使需要分開處理。


「繁體用語」
大陸與港台二地的用詞有所差異,例如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等等。由於有這種差異,而且大陸人用簡體、港台人用繁體,是以「繁體用語」這種說法隨之產生。不過其實這並非繁簡中文本身的差異,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兩者的人群,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由於在20世紀中葉分裂後交流較少,造成了用詞習慣的差異。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而且,在同樣使用繁體中文的台灣、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確的提法應為「台灣用語」、「香港用語」等,而非「繁體用語」。

實際上除了港、台以外,海外華人用繁體的不少,大陸人亦有人用繁體,他們的用語也可稱「繁體用語」,但他們同時又用簡體,其用語也可視為「簡體用語」,一用語可以同時是「繁體用語」及「簡體用語」。顯然試圖以「繁體用語」及「簡體用語」來區分大陸及港台的用語是完全行不通的,「繁體用語」一詞只是一種錯誤將字體與用語混為一談的產物。

地位沿革
在中國古代,繁體字屬於歷代朝廷通過編寫「字書」頒定的規範漢字(正體字),相對於民間自發使用的各種簡體字,具有無可爭議的官方權威性。中國大陸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在中國大陸取得了規範漢字的地位,而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被簡化的漢字。在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繁體字一直保留沿用,並擁有正體字的地位。海外華人社區習慣上也多使用繁體字。

字形概述
繁體字的取字在各地也有所不同,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裡面所列的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與港澳臺地區的實際取字就有分別(儘管港台取字亦未必相同)。大陸的印刷字模還有所謂新舊字形之分,某些港澳台繁體字只看作大陸的「舊字形」,不看作繁體字。總體而言,這些漢字筆畫較多,書寫較為繁複,因而成為中國大陸漢字簡化運動的針對客體。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些漢字保存了頗有爭議的漢字簡化運動之前漢字的本來面貌,故而有人認為這才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髓,是真正的「正體字」。

繁體中文
正如有簡體中文的說法,不使用簡化字的中文(漢語)也可稱為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繁體中文所用文字在很多時候也會籠統地稱為「繁體字」,而不將相對簡化字而言的傳承字予以甄別。
2007-08-27 2:43 am
常用字有2000多個
中共一九五六年公布的第一批簡化字515字,在沒簡化前每字平均16.08畫,簡化後每字平均8.16畫。就這五百多字而論,簡體字省去了大約一半筆畫。因而贊成簡體字的人說,使用簡體字書寫文章應可快一倍。

  中國大陸流行的簡體字,書寫起來真的快了一倍嗎?使用簡體字就能追上時代嗎?反對簡體字的人則提出了以下的數據,說明簡體字易寫的好處,十分微小。他們指出,簡體字的數量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簡體字其實只佔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中國文字中,很少的一部分。使用簡體字在書寫上,比純用繁體字能省下多少筆畫呢?

  中國大陸曾作過一項統計,他們從一百篇北京「人民日報」的社論去計算,總字數為255,124字。如用繁體,每字平均為9.15畫,用簡體每字平均為7.67畫。一個字平均只減少了1.48畫。

  此外,有人對兩千個常用字表作了統計。兩千個常用字在未簡化前,一共是22,375畫,簡化後一共是19,560畫,,每字平均為9.8畫,比繁體字減少了1.4畫。

  兩千常用字是給掃盲水平的人用的,其中簡體字出現較多,,平均每字所省也只有一筆半不到。如果以普通文化程度用的6,762字計,繁體字的比例較大,則平均每字可減的筆畫還要少。如果以更高文化程度的人所使用的13,500字計,其中大量是繁體,夾用簡體可省的筆畫更微不足道了。因而簡體字「易寫」的好處實際上是很微小的。在實際測定中也發現,書寫速度並不見得因寫簡體字而顯著加快,寫字的快慢,主要取決於這個人對文字熟練的程度。目前很多人使用中文電腦輸人法去「寫」中文,則繁簡根本沒有區別。

  有人認為,簡體字中有很多「草書楷化字」,這類的簡體字在書寫時,總是快速得多了。不喜歡簡體字的人則指出,中文一如英文等西方文字,有「印刷體」和「手寫體」之分,或叫正體與草體。印刷體供閱誼,筆畫較繁,但清楚易辨;手寫體供書寫,往往省減筆畫,以求書寫流暢。

  中國人一直採行正體與草體二者並行的辦法,因而篆書時代有草篆,隸書時代有草隸,也叫章草,楷書時代有行草。就以今天人們以毛筆或原子筆去寫一封信來說,當熟練到某一程度,書寫的人便自然會從楷書轉為行草,沒有必要推行這種僵硬的行草楷化,做為簡體字的一類。

漢字簡化後閱讀速度就能增快了嗎?

  從中國大陸移民海外的人,看繁體字的機會增多了。起先或許不習慣,但有了簡體字的基礎,再學習繁體字,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看中文一般都比寫中文的機會多很多,有人在問,簡體字與繁體字,那一種的閱讀速度較快?

  很多人直覺地認為,簡體字既然簡化了,自然易於辨認,而且筆畫減少可以增進視覺的明晰度,當然有利於提高閱讀的速度。但有學者則持相反的看法。一位曾在大學教中文的人士指出,在閱讀的過程中,入目的字印入頭腦,並非是一點一畫地進行的,而是一個字一個字,或是一個詞一個詞,甚至一句話一句話地,以圖像的姿態,通過眼睛,讓腦神經接受之後而顯出意義的。英文也是如此。因而一個字省去了幾筆,不見得對閱讀的速度產生好處。

  這位學者並認為,年紀愈小,記憶力非但愈強,而且他們的腦袋愈像照相機,攝進去的東西更易於「定影」,而不易流失。因而年紀小學習中文的繁體字,對他們並不是負擔。

  筆畫較少的簡體字是否真的明晰度增加、易於辨認,增加閱讓速度呢?一位曾是大陸的文字改革專家便承認,筆畫差別太小,形體近似的字因而增多,會易於造成辨別的錯誤,視力也容易疲勞,反而會降低閱讀效率。

  就拿己、已、巳三個字或戊、戍、戌三個字來說,每個字的字形十分雷同,字形十分相近,在辨認時增加了難度。因而筆畫少,未必能增進視覺的明晰度。簡體字筆畫普遍減少,結果形成很多字,差別很小、形體相近。簡體字是否比繁體字閱讀起來較快,便的確是問題了。

  只學簡體字的人,在閱讀時的另一障礙是,看繁體字的書報,會產生較多的困難,等於限制了他們閱讀的範圍。而只學繁體字的人,只要耐心地看過一本簡體字的書後,簡體字就認識得差不多了。目前除中國大陸外,台灣、香港以及大多數的海外華僑地區,都使用繁體字,這些地方出版的書報雜誌用繁體字,商店的招牌,中國餐館裡的餐牌,也都用繁體字。

  只學簡體字,不學繁體字,一出了中國大陸,便會有不夠用的感覺。北京當局在中國大陸公佈第一批簡體字時,便已規定,古籍仍用繁體字。換句話說,簡體字的製定者,早已瞭解到,簡體字是會引起文字上的意義不清的。因而只會簡體字的人,即使一輩予只生活在中國大陸,用不著看台港的書報,但當他們想要看圖書館裡的古籍時,他們也會發生閱讀上的困難。

  有人說,只要有人把中國的古籍「翻譯」成簡體字的版本,只認識簡體字的人不是一樣可以看中國繁體字的古籍了嗎?尤其今天是電腦的時代,電腦可以在一瞬間將整篇古籍「化繁為簡」。但問題不那麼簡單,如果其那麼容易解決,北京當局早就規定印刷古籍也要用簡體字了。

  簡體字為什麼不適用於古籍?因為簡體字在簡化時,已把繁體字作了許多合併,字音與字義已輿原來的繁體字產生歧異。例如繁體字中的「余」是我的意思;「餘」是多餘的意思。「多余一人」是多了我一個;「多餘一人」是多出了一個人。如今簡體字取銷「餘」字,歸人「余」字,意思便產生混淆了,類似讓人混淆的這類簡體字很多,而且在文言文中更難分辨其意義。這是註定了只會簡體字的人,讀古籍不易,在上溯中國文化時,憑生阻礙的原因。

漢字簡化工作虎頭蛇尾?
簡體字被很多人讚美為簡單易寫。喜歡簡體字的人遺憾的是,漢字簡化得還不夠多。在那麼多的中國文字裡面,為什麼只簡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份,留下比例極大的繁體字?不喜歡簡體字的人則認為,不少漢字簡化後,醜陋了,簡體字雖然為數不多,卻讓原本很美的中國文字,有了令人遺憾的殘缺。

  中共當初在漢字簡化上,其實已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而且花了很長的時間,他們不是不想多「發明」一些簡體字,而是「發明」不下去了,因而只好「虎頭蛇尾」草草結束。中國文字很多,但簡體字只有2238個。專家統計過,一般程度的人,讀書寫字大約需要認識6700多個,學了簡體字的人,每寫100字,平均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7個,類推簡化字26個,總共寫到的簡體字只有33個,其餘67個還是傳統的繁體字。如果以高文化程度群所使用的13,500字計算,他們每寫100個字,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4個,類推簡化字13個,還有83個是繁體字。從這一統計去看,發明的簡體字的確不夠多。

  中共也知道,簡化字太少,簡單易寫的功能不大。中共不是不想再多發明一些簡體字,而是發明了一批已「天下大亂」,再發明下去,中國文字便不成為文字了。中共一共推出過兩批簡體字。第一批在一九五九年公布,到了一九七七年又再推出第二批,由於第二批在大陸造成了巨大的混亂,八年後便由大陸國務院下令取消了。所以現在大家爭論不休的簡體字,是指第一批的2238個而已。

  中共在公布了第一批2000多個簡體字後發現,供掃盲識字的「二十常用字表」中的簡體字,簡化後在11畫以上的,仍有786個,因而曾決心作進一步的中國文字簡化。

  當時發的文件說:「為了加速掃盲和減輕兒童學習負擔,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字盡可能不到十筆或不超過十筆,盡可能有簡單明瞭的規律,使難寫難認難記、容易寫錯認錯記錯的字逐漸淘汰。這一任務必須依靠廣大群眾…請各省市區黨委指示當地有關部門在最近期間提出一批新簡化字的建議,報告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綜合整理後送中央和國務院審定。」
  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說,此一指示下達後,當時各地動員黨政機關、學校、廠礦、人民公社、部隊,展開千萬人大規模的創造簡化字運動。人人都自比倉韻,結果創造出來一批千奇百怪的新造字,不識字的人也造,令人嘆為觀止。

  一九七三年,中共「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並先後發表文章,論反對文字改革就是「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本主義,使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在這樣嚇人的大帽子下,誰敢反對簡體字?但他們很快便發現,大多數繁體漢字根本不能簡化,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是想簡化便能簡化的。最後勉強又再簡化了853個,並在一九七七年公布,稱之為「二簡」。

  「二簡」就是第二批的簡化字,在實際應用中開始出了大問題。官方曾試用「二簡」印小說「金光大道」,結果沒有人能看得懂。而且好多簡化了的字在海外成了笑話,有人撰文責問說,「展」字將「尸」下面的部份簡化成「一」,是屍體放在板上展寬嗎?「道」將中間的「首」改成「刀」,講道理不用腦袋用刀嗎?一九八六年大陸終於發布命令:一九七七年發表的「二簡」停止使用。已推行了八年多的「二簡」就這樣被宣告死亡,但不少人已對「二簡」中的字寫慣了,而且記不清楚那些是一簡的字,那些是二簡的字,因而今天大陸上仍有人「雞蛋」寫成「几旦」,「韭菜餃子」寫成「九才交子」,「上調」寫成「上吊」。有人感嘆地說,倉韻如果地下有知,能不氣得「上吊」?


另外的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0603752
參考: Yahoo!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3: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6000051KK031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