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英皇書院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英皇書院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3/3a/Sch_badge.png/100px-Sch_badge.png
「慎思篤行」
成立 1926年
前身為成立於1879年的
西營盤學校 類型 官立中學
(教學語言:英文) 校長 何汝淳 社 富、祈、莫、莎、校、威六社 教師人數 69 學生人數 約1,240 刊物 學聲、The Fig Tree、
英泉(學生網上文庫) 地址 香港般含道63A 電話
[email protected] 網站
http://www.kings.edu.hk/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於1926年落成,前身為成立於1879年的西營盤學校(後遷到今李陞小學的位置),是位於香港般咸道的著名男子官立中學,中六、七招收女生,是114家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之一,一般稱之為英文中學。
目錄 [隱藏] 1 校徽2 校舍歷史3 班級結構及組織 3.1 學社3.2 學會 4 刊物5 著名校友6 鬼故事7 參考文獻8 外部鏈結
[編輯] 校徽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d/d9/Kc_shield.png/80px-Kc_shield.png
最初的校徽為一盾形標誌,同學愛稱「校盾」,紅底色校盾正中有熾熱的黃太陽一個,太陽之上有雙白箭咀。紅色「KC」字樣為「King's College」的簡稱,置於黃太陽及白箭咀之前。校徽式樣於書院1928年出版之學校簡章已有出現,歷經多次更動,而歷代校徽設計者亦有保留校盾於校徽之內。
在香港回歸前,校徽上方有一皇冠圖案,1997年回歸前夕以新「皇冠」圖案代替。新「皇冠」上方有一人擁抱一本書,書上有「英皇」二字,下方有五圓點,寓意「德智體群美」。
[編輯] 校舍歷史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花園 英皇書院現校舍於1926年完工,然被英軍徵用至1928年學校始正式遷入,由當年香港總督金文泰揭幕。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香港被牽涉入太平洋戰爭中,校舍曾被緊急徵召作急救站。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統治時期期間被日軍佔用為馬房。日佔時期,因區內居民缺乏燃料,校舍的木製品及支撐結構的木製橫樑均被先後偷去作木柴使用,使其建築物結構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於1960年重建完畢,原鐘樓因嚴重損壞而被拆去,並於南翼加建三樓,於北翼上加建兩層並於西翼空地加上廁所。
2000年拆去西翼廁所,並完成樓高四層之新西翼。除新建之西翼以外,整座建築物均以紅磚建成。現時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有可能被升格為法定古蹟。
[編輯] 班級結構及組織 中一至中三每級分為5班,以英文字母A,B,C,D,E分別,中四至中五則分為文、理、商三科,同樣以英文字母分別。A班為文科、B班為商科,C、D、E班為理科。而中六至中七則分為四班。
[編輯] 學社 有6個學社,分別代表5位創校校長及學校:
● 富社(Ferguson)
● 祈社(Kay)
● 莫社(Morris)
● 莎社(Sargison)
● 校社(School)
● 威社(Wallington)
簡稱F、K、M、SG、SC、W。
[編輯] 學會 有37個學術、天文、文藝、社會服務、宗教及閒暇修養的學會及活動小組,為學生提供各類活動機會。中一至中三學生必須參加樂器班。
[編輯] 刊物 《學聲》:校報,一般半年出版一次。《The Fig Tree》:校刊,名稱源自校內種植的一棵無花果樹。自1935年起出版,抗戰期間因學校停課而停刊。直至1955年復刊,其後每年均出版一次。《英泉》:學生文學作品集,自1998年起,每年出版一次,至2002年改為網上文庫形式發表。
[編輯] 著名校友 這篇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請協助補充符合可靠來源要求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修改或刪除。
離校年份及班級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sort_none.gif
1937年 第二班 黃建立 前香港漢華中學校董會主席 1960年 中五 范佐浩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委員會主席 1961年 中六 莫民雄 前香港浸會大學行政副校長兼秘書長 1965年 中七 許淇安 前香港警務處處長 1969年 中七 馮紹波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 1971年 中七 陳毓祥 前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委員 1971年 中六 何永謙 前康樂文化署副署長 1972年 中七 陳思堂 世界展望會中國辦事處總幹事 1972年 中七 信廣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嘉堡分校首位華裔校長 1973年 中七 羅致光 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及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1] 1972年 中五 龍景昌 明報周刊總編輯 1974年 中七 黃華生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1974年 中七 黃家海 微笑中國計劃創立人 1974年 中七 李展強 Senior Clinical Psychologist,Dykebar Hospital,Grahamston Road, Paisley PA2 7DE, Scotland, UK. 1980年 何百昌 英皇口琴五重奏第一高音口琴手
林順潮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
陳永陸 財經節目主持
李福善 香港首位華人前大法官
方心讓 CBE、中國文化研究院 理事會副主席兼執行院長 1971年 [2] 梁振英 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林超英 現任香港天文臺台長
劉國英 中大哲學系教授兼哲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柯清輝 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潘啟迪 醫院管理局機構傳訊主管
方敏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趙應春 有線電視新聞及體育部副總裁
吳永順 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
陳焯標 香港教育統籌局高級督學
陳家強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譚炳勝 豐隆銀行香港分行行政總裁
郭鍵勳 康復諮詢委員會主席
張國柱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
陳樹強 英皇口琴五重奏高音口琴手
馬臨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會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劉山青 香港著名中國民運人士 1989年 中一 林柏希 新城娛樂台監製及節目主持
李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