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人知???

2007-08-25 6:43 am
愛恩斯坦ge生平?

回答 (2)

2007-08-25 6:48 am
✔ 最佳答案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親就覺得這位兒子有點不正常。據說,他的頭很大,形狀也奇怪。他說話之前需要用時間準備,所以說話的速度比起別的孩子要得多。當時,他父母覺得自己兒子可能是智力遲鈍,又怎知他將來會有這麼大的成就。

愛因斯坦比較孤獨,不喜歡說話。學校的運動,他不會參予。他很討厭上學,經常裝病缺席。在上堂時,經常神遊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歡的問題。後來,更因為上課與老師爭執,被開除學籍。

無疑,與所有科學家都一樣,愛因斯坦擁有驚人的智慧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愛因斯坦生前經常提到他小時候的一次經歷。在他五歲時一次生病,父親送他一個指南針,他發覺無論將指南針指怎樣放置,指針都會被無形的力量指著同一個方向,令他開始對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歲時,他從幾何書籍中迷上了數學,幾個數目字令這個小朋友開竅。愛因斯坦後來在自傳中說,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平方相加等於斜邊平方(畢氏定理)。這個平方不是顯而易見的事,但卻能證明,「人的思維能證明不是顯而易見的事,這是多麼奇妙!一次證明能代替一千次:一萬次量度。」幾何學給愛因斯坦思維奇妙性,對他以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雖然小愛因斯坦的成績不俗,但他其實很討厭讀中學的生活,因為在這裏讀書全部依靠記憶和嚴格的紀律。他唯有在家裏學習真正有興趣的科目。據說,他的老師認為愛因斯坦的存在影響學習的氣氛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曾經被老師勸喻離學。終於,他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學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會合。這次逃離當然隱含著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說過:「如果有人聽到音樂,會興致盎然地列隊前進,這點就足以使我輕視他,上天錯植了大腦給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綽綽有餘了。」

愛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開始,創另一番事業。1895年,愛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但不成功。接著,他入讀了瑞士的一所學校,在這裏他開始研究麥克斯維(James Clerk Maxwell) 的電磁學說。

數學天份很高的愛因斯坦畢業後入讀蘇黎士綜合科技學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 Grossmann)的熱心幫助,替愛因斯坦帶來了數學講義,致使愛因斯坦完成學業。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這些講義,我真的預計不到我能否成為今日的我。”

愛因斯坦的求職生涯並不順利。畢業後,由於成績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學教學工作的時候經常受到拒絕。他只能從事有關教學工作的臨時工,包括他最不喜歡的家庭教師。在這個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更動搖了自己熱衷於成為物理學家的決心。

最後,他於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專利局(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的鑑定工作。他形容這裏是他的避難所(a kind of salvation),因為他在此獲得定時的工資,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繼續對物理的研究和撰寫有關的文章。

愛因斯坦曾經提及一位與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 Besso愛因斯坦形容他是一個歐洲最出色的科學增音板(Sounding Board)。與愛因斯坦一同討論物理和哲學的問題,除了Besso以外,還有一群在學術界寂寂無名的朋友。他們稱自己為奧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 Academy),以仿效當時在科學界響負盛名的奧林匹克研究學院。 

愛因斯坦的在專利局時撰寫的論文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於1909年受聘於蘇黎士大學當副教授。他更被邀請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國科學家會議。在這裏他認識了當時出名的物理學家。接著,他又獲邀到德國大學(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當教授一職。

在入讀蘇黎士綜合技術學院時,愛因斯坦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內娃.馬里許(Mileva Maric)。密內娃是塞爾維亞人(南斯拉夫)。她是愛因斯坦班裏唯一一個攻讀物理學的女生

愛因斯坦和密內娃深深相愛,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愛因斯坦父母卻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密內娃比愛因斯坦年長,腳又有點跛,又學習如此泠硬的科目,一點也不像大家閨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猶太人。發生過幾次爭執後,母親怒叱愛因斯坦,如果他再堅持與密內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財務困難的父母逼上絕路。

愛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協。密內娃在1901年春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回到父母家產下女嬰,但愛因斯坦無從探知嬰孩的消息,可能隨即夭折了。不久之後,密內娃回到蘇黎士,沒有通過畢業試,也沒有拿到文憑。

1899-1905年間,愛因斯坦飽受挫折。因為在這期間,他同時遭遇了失業、痛失女兒,而密內娃也因沒有文憑,無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數不盡的爭執也令他傷神。直到1902年,父親去世,愛因斯坦與家人的關係才漸漸和好。最終,他們在1903年順利完婚,並分別在1904及1910年?下兒子。據說密內娃經常與愛因斯坦討論物理學的問題,但她對愛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貢獻一直得不到證實。
2007-08-25 6:49 am

生平
愛恩斯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著名數學及物理學家--於一八七九年三月十四日出生於德國南部的 烏爾姆。小愛恩斯坦擁有突出而較常人大的後腦,他的家人十分震驚,還認為他有可能長不大。小愛恩斯坦的父親是赫爾曼‧愛恩斯坦,是一位水電企業的主管;而他的母親波林‧科克有良好的教育基礎,精於演奏小提琴。在她耐心的教導下,造就了小愛恩斯坦長大後成為著名的業餘小提琴家。
這位具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幼年在德國渡過,高中時遷居義大利,大學時代則在瑞士蘇黎世工藝學院就讀。
在1900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大學的學業。1902年任職於瑞士專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後在家中進行自已所喜歡的研究。在他26歲時,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共計發表了5篇論著,其中第二篇光電效應使他在1921
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1912年秋天愛因斯坦回瑞士母校任教,他的座右銘為「研究的目的在追求真理」,時常告誡學生不要選擇輕鬆的途徑。1914年他遷居柏林,任職於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及柏林大學。由於身具猶太人血統,在德國受
到歧視,他於1931年接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於第二年離開德國前往美國。
社會背景
當時希特勒在德國及所佔領的國家之內,廣設集中營,將猶太人送到集中營集體囚禁,然後集體用毒氣及 以活埋方式,加以殺害,這些滅絕人性的種族屠殺,主要是發生在德國及波蘭,其中波蘭小鎮奧斯維辛的 集中營,包括其3公里外的比克瑙集中營,更是成為最多冤魂被奪去寶貴生命的煉獄。
估計在二次大戰期間,被屠殺的猶太人共有600萬之多,其中尤以在戰爭末期,即1943及44年最多。
散居異地而沒有國家或雖有國家,但沒有國家為後盾的民族,通常都會成為所有國家極端民族主義政府或
暴民迫害或屠殺對象。猶太人被納粹德國集體大規模屠殺,則是最為突出及罪惡昭彰的例子。


對世界的影響
1938年德國在希特勒統治下已經發現以中子撞擊鈾會產生核分裂的現象。美國科學家乃上書羅斯福總 統,由愛因斯坦具名簽署,信中建議展開鈾實際用途的研究,終於研製出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愛 因斯坦倡議原子能的和平用途,阻止戰爭的再發生。愛因斯坦一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的未知 領域,休閒生活則為演奏音樂與讀書,淡泊明志,為本世紀的科學巨人。
在原子科學的領域裡,愛因斯坦的名望凌駕於其他科學家之上,且歷久不衰。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所提出相 對論的質量和能量的關係,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可以互相轉換,這導致核能的實現 (質量的損失可以轉 變成能量)。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29: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4000051KK056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