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 真面目???

2007-08-24 11:27 pm
列出對待猶太人的七步計劃:

第一,點燃他們的猶太教堂和學校,所有無法燒的東西都埋到地里,這樣從此無人可以再看到它的一磚一瓦。我們應該這樣做,奉獻給我們的主和整個基督社會,讓神看到,我們是基督徒。

第二,同樣破壞和摧毀他們的住房,因為他們在他們的住房裡做與在他們的學校里同樣的事。然後象吉普賽人一樣將他們圈在一個大廳或畜欄里,好讓他們知道在我們的國土內他們不是主人。

第三,沒收所有他們的書和經書,因為在這些書里他們傳播偶像崇拜、謊言、詛咒和對神的誹謗。

第四,禁止他們的拉比教書。

第五,不向猶太人提供保護,不許他們使用街道。

第六,禁止他們放高利貸,沒收他們的錢幣和金銀。第七,給年輕和健壯的猶太人鐮刀、斧頭、鏟子、紡織機,讓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賺他們的麵包。

這七條今天看上去象是在號召後來納粹針對猶太人施行的一些措施。因此路德當時的動機非常可疑。

回答 (3)

2007-08-26 1:29 am
✔ 最佳答案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在西方,一談到宗教改革,出現在腦海中的第一個人物便是馬丁.路德,因為他於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威登堡所寫的"九十五條抗議狀",被視為宗教改革的導火線,而那一天也就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誕生日。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宗教改革運動並不是晴天霹靂,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那天突然爆發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一天只不過是一個醞釀已久的事件的完成,並走向另一個當時的人都沒預料到的新里程的開端而已。

在談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他的身世。他於公元一四八三年誕生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地區艾斯萊本(EISLEBEN)城一個農村的小康家庭。童年家教嚴謹,常懷著恐怖的心聽人講述有關魔鬼和巫婆的故事。一五零五年二十二歲那年,由於擔心死亡和遭天主懲罰,心情非常恐慌激動,於是進入愛爾福特(ERFURT)的聖奧斯定隱修院修道,度著良好的隱修士的克苦生活。並晉升了神父。

馬丁.路德神父天資聰明,好學不倦,很快地便在威登堡大學擔任教席,講授聖經課程。他雖然篤守修會會規,但心靈總找不到平安,常常遭到情慾和犯罪傾向的圍困。他的思想很受到十四世紀上半葉英國神哲學家,方濟各會士,牛津大學教授古列爾莫.奧卡姆(GUGLIELMO OCKAM)的影響。這位後來被宣判為異端者,並反對教宗國的神父以為:天主為所欲為,高興拯救誰,就拯救誰;樂意懲罰誰,就懲罰誰。

這種近乎暴君專制獨裁的天主作風困擾了馬丁.·路德大半生。有一天,閱讀默想保祿致羅馬人書第三章第二十八節的話,終於恍然大悟,給自己多年的內心焦慮找到了舒解的途徑,這句聖保祿的話就是:「人的成義是藉著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這也就是說,人並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救,而是天主用祂的恩寵使人成為義人。人無論如何,總是罪人,由於人對自己的未來不知如何是好,失望之餘,天主才來拯救他。

馬丁.路德對保祿書信那兩句話的了解,使他內心獲得解放,欣喜欲狂,從此心寧平靜下來。

在那個時代,正好有道明會士在德國各地宣講大赦的道理,目的在為美因茨(MAINZ)的總主教收歛金錢,償付稅務,因為每位主教都必須為自己的教區向教宗付稅,而這位美因茨的總主教一人兼三個教區主教,所以稅務特別重,同時又得支援教宗建造聖伯多祿大殿所需的經費。

有一位道明會士竟然講道說:「當一塊銀錢投入奉獻箱內一響,一個靈魂便升上天」。馬丁.路德為這樣的話感到憤慨,於是寫了他那著名的九十五條抗議狀給威登堡的主教們和學著們。他那抗議狀一方面是抗議,一方面是邀請主教和大學的教授們討論相關的問題。路德拒絕接受大赦所提供的虛假安全保證,他不相信用金錢可以贖回罪的懲罰,他認為基督信徒不能購買天主的恩寵,因為恩寵是天主白白賜給人的。

路德九十五條抗議狀的第五十條說:「必須叫基督信徒了解:要是教宗知道那些講道者在為大赦征稅,他必定寧願看到聖伯多祿大殿化為灰燼,也不願意這座聖殿是用他的羊群的血肉建起來的」。

從這一條文,我們看到路德對羅馬教宗的態度還是相當溫和,他實在無意和羅馬決裂。

路德的抗議狀在德國,甚至全歐洲普受歡迎,鹿特丹的埃拉斯莫也熱烈贊同,但他的舉動很快就被告到羅馬。有三年之久,路德的修會同伴和羅馬派來的人都勸他收回抗議,可是這樣的爭論反而激起德國人的民族意識,一時,路德成了德國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們早因德國本地教會和羅馬所科的重稅而怨聲載道。

一五二零年,路德在三篇論改革的文字中明確表達他的思想。第一篇名叫"向德國基督信徒貴族的呼籲",第二篇為"巴比倫的囚禁",第三篇是"基督信徒的自由"。

在"基督信徒的自由"這篇文章中,路德表示:「基督信徒是因為信德而重新被安置在天堂,成了新人;所以,信徒並沒有需要以作為來使自己成為義人,邀得恩寵」;路德又表示:「然而,為了避免游手好閒,懶散無所事事,信徒才從事作為,以保持自身。但信徒必須本著自由來行動,為叫天主喜歡」。路德進一步說:「善行並不使人變好,但好人卻會行善。惡行也不會叫人變惡,但惡人卻會作惡」。「所以,一個人在行善之前,先要成為好人,善行才隨之而來,因為善行只來自好人。就如基督所說的,壞樹不結好的果實,好樹也不結壞的果實」。
在那個時期,路德雖然也認定大公會議也能發生錯誤,但他呼求召開一次大公會議。不過,到了這個地步,路德的立場越來越僵硬,他自己在一五一九年說:「我已到了認定教宗真是假基督的地步」。

一五二零年六月,羅馬教宗良十世頒布一道名叫"主,請起來"(EXSURGE DOMINE)詔諭,譴責路德言論四十一個錯誤,並限定他在兩個月之內承認自己的過失。但是在那年十二月十日,路德燒毀了教宗的詔諭。三個星期之後,也就是一五二一年一月三日,路德終於被開除教籍。

為了這件非同小可的事,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皇帝卡洛五世在沃爾姆斯(WORMS)召開帝國王公會議,召路德前往答辯。在卡洛五世皇帝面前,路德堅持自己的立場說:「我既不單單信任教宗們,也不單單信任大公會議,因為他們的錯誤不一而足,除非由聖經提出證據和明顯的理由使我折服,我堅持我所引證的聖經,我的良心已為天主的聖言所俘虜。我不能也不願意取消任何聲明,因為違背良心我以為不妥也不誠實。望天主助我!啊們!」。

事情鬧得這麼僵,沒有挽回的餘地,路德在帝國境內終不得立足,只好在一五二一年五月躲藏起來。在這段長達十個月的亡命生涯期間,他竟然聚精會神,把整部聖經譯為德文。

路德的言論和立場在帝國內就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他的下場終於導致德國內部的分裂,既有擁護他的,也有反對他的。但擁護他的人也有不同的動機;一些貴族們開始圍攻教會的土地,而貧苦的農民又以在天主面前人人平等為理由,開始攻擊那些剝削他們的社會顯貴。一場莫須有的內戰終於爆發漫延起來,其殘忍、其喪失理性,令人震驚。

看到這場始所未曾料到的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波及各地,路德開始驚慌起來。當時許多人都假天主聖言之名行動,他們以為是在替天行道。路德無法安撫揭竿而起的農民,於是反過來,促請權貴鎮壓他們,大開殺戒,以免他所發表的宗教改革訊息遭曲解。那時,帶領農民造反的也是一位神父,名叫托瑪斯.明策爾(THOMA MUNTZER,1490-1525)。這位非常同情農民和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的神父原來對路德的宗教改革非常興奮,他認為基督的福音是向窮人說的,但那些博學之士如路德這樣的人,卻把福音壟斷,成為自己的囊中物;而那些社會權勢顯貴則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曲解福音的本意。這位農民的保護者後來看到路德竟然要求屠殺農民百姓,於是對社會高階層人士大加伐旦,路德更是他攻擊的目標,他把他們批評得體無完膚,罵得淋漓盡致。就因為如此,他成了博學之士和權貴的眼中釘,終於被逮捕,遭酷刑,斬首而死。許多農民也被路德視為瘋狗,非趕盡殺絕不可,路德告訴王公貴族:宰殺瘋狗是他們的天職,若不殺農民,他們就會被農民殺死,萬一不幸在討伐農民中喪生,也將成為有福的人,因為沒有比這樣更美好的死亡。

一個宗教改革運動竟脫變為一場為維護各自的利益而上下左右交相肆殺的血腥戰爭,這豈是馬丁.路德始所料及。
參考: 天主教歷史淺談 第一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紀)
2007-10-20 10:20 pm
新語絲
www.xys.org/pages/christianity.html

聖經.宗教.謊言.真相
blog.voc.com.cn/sp1/along

鄉下人進城
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3756

關於基督教的研究
truth-truth.blog.sohu.com

ICLL的博客
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3517

iamcaibird的博客
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2491
2007-08-26 10:57 pm
彼得 (伯多祿) 第一任教宗?

天主教以彼得為最大使徒、為第一任教皇、為耶穌基督在地上的「活代表」;許多基督徒和傳道人一想到十二使徒和初期教會,就以為彼得是最高領袖,因為《使徒行傳》記述的歷史也事事以彼得領先。主在最後晚餐預言彼得將要三次不認主之時,也對彼得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意思是承認彼得在十二個門徒中「為首」,所以囑咐他堅固眾弟兄。然而彼得真的為首嗎?真的被神最重用嗎?筆者發現、從屬靈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這樣。只不過彼得愛爭論誰為大,主耶穌就讓他為大,要將他的軟弱浮現出來而已。我認為變得非常沉靜、更深入認識主的約翰,反而成了最被主重用的僕人,日後影響教會最大。

請看、彼得只寫成《彼得前後書》;約翰卻寫成最詳盡的《約翰福音》、論愛最深的《約翰一二三書》、和論末世預言最深的《啟示錄》。從這個角度來看,約翰遠遠勝過彼得。哥林多教會將保羅和亞波羅比較,認為亞波羅比保羅更有智慧。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1)意思是、神的僕人如果有大小之分,就應當以他們管理多少「奧秘事」和「忠心程度」來分。以這兩點作為標準,筆者相信約翰勝過彼得。一來、約翰得到更多更深的啟示;二來、約翰與彼得同時在大祭司的院子裡,彼得三次不認主,約翰卻沒有不認主。

從前神對起來攻擊摩西的米利暗和亞倫說:「你們且聽我的話,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向他顯現、在夢中與他說話(是間接的)。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直接說話),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民12:6-8)意思是說、神的僕人分大小,是以神直接對他說話,還是間接對他說話來分。我們用這個原則,也看出約翰比彼得屬靈份量重更重,因為約翰所寫的《啟示錄》,是被提到天上,直接看見天上的真事而寫成的;彼得從未有過任何直接啟示。

彼得寫《彼得後書》,認為自己認識主最深,就是從前同主「在聖山」上,看見「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又聽見「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彼後1:16-18)但約翰回想過往,認為自己認識主最深,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約1:1-4)又稱主為「起初原大生命之道」,可見約翰認識主深至太初、深至主與父神同等的神性、深至生命的根源。全因為約翰變得非常安靜和沉思,才有這麼深的觀察。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2: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4000051KK028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